“芯子”是扮玩活动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为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据民间艺人讲述,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装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移动,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化娱乐形式,芯子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与革新,在造型、制作工艺、演出内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丰富和完善,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颇受观众喜爱。“芯子”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戏剧情节或场面及神话故事。由于人物多少、造型、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桌芯子”、“转芯子”、“单杆芯子”“扛芯子”、“车芯子”等类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0月,章丘的“转芯子”在广东举办的中国飘色大赛中荣获“山花奖”。
一、基本内容
章丘的“转芯子”是章丘芯子艺术发展的高峰,由于表演者在芯子架上翻跟头,所以也叫“跟头芯子”。文祖镇三德范村的转芯子最有名气。据三德范村民间老艺人张世聪讲述,传说转芯子源于明末清初,是垛庄镇南明村民间艺人创造出来的,后来三德范村民间艺人到南明村走亲戚,将此艺术学了回来,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革新,使其日臻完善。“转芯子”又分为“单转芯子”和“双转芯子”两种。
“转芯子”表演形式集乐、舞于一体。表演时舞随乐动;锣鼓声势要大,节奏与抬杆颤幅一致,抬杆者腰稍弓,腿稍弯,慢步轻摇,抖动抬杆上下颤动,小演员双手持彩绸等道具随颤动同舞。春寒料峭,和风猎猎,彩衣飘飘,稚面映辉,远远望去,活像从天而降的仙子,煞是好看。有的小演员还可以在架子上做倒立,翻跟头等惊险动作。还有的芯子表演一些风趣,滑稽惊险的内容,如《王小赶脚》是经常表演的节目。“二姑娘”和“王小”被固定在一个装置的两端,“二姑娘”的道具是驴,扮相是“二姑娘骑驴”,王小的扮相是头戴鸭咀毡帽,身穿蓝褂白裤,手持马鞭。表演时,王小在装置上行走,推芯杆转动,身体前倾,高步慢走,与二姑娘不时交流眼神,时而仰起头喊一声“驾”,手中马鞭一挥,“二姑娘”一手拍驴屁股,一手勒动“驴头”猛一抬,芯子转动速度加快,“王小”顺势翻个跟头,一套连贯动作配合默契。小演员一副认真的表演,一串幽默滑稽的动作,常令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演员道具:(1)“抬杆”是用粗细均匀,弹性好,长约6米左右的鲜木制作的,鲜木直径约16cm左右;两端安装扶手,杆身用彩绸包扎。“转芯子”的奥妙是一套固定在抬中央的装置。一种是将小演员固定的底座制成“U”字形铁架,“U”字形上口横镶一根圆铁棍,铁棍中部装有轴瓦,小演员腰部固定在轴瓦上。另一种世称“转盘芯子”的,主要有抬杆、转盘、双芯铁架。铁芯架呈十字形,由横杆和竖杆组成,横杆长度在1.2米左右,中间部位有个能转动的圆圈(现加用轴承),套在竖杆的中间部位,左右可各固定一个演员,竖杆高度在1米左右,顶部用花、草等物装饰,下边镶固在转盘面的中心位置。转盘面的直径在1.5米左右,底面固定在双芯铁架上。
(2)手持物。小演员可根据角色的不同,手持各种如剑、彩绸等道具。
(3)服饰:可根据角色的不同来搭配演员服饰,并没有固定的要求。锣鼓队黄衣、黄头巾、黄腰带、黑靴。
鼓乐队器:鼓乐队由大鼓2,锣、钹、小锣各1组成,大鼓面直径60——80厘米,高40厘米。
“扛芯子”是章丘东北部地区独有的一种集乐、舞为一体的杂技艺术形式。据漯河堐村的民间老艺人韩宝林讲述,传说“扛芯子”是在清朝乾隆间受傀儡戏(木偶戏)的启迪产生出来的,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并盛行至今。
“扛芯子”的起源与发展是跟当地的民间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及来年的风调雨顺,就将扎好的男女儿童玩偶扮成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形象,在锣鼓声中,向寺庙或祠堂进发,到达目的地后,烧香磕头跪拜,然后扛着这些玩偶进行一定的表演,后来人们为了增加这种杂技的观赏性,就把肩上扛的玩偶换成了真的男女儿童,同时也增加了这种艺术形式的惊险程度。故此,这项艺术形式渐渐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漯河堐村有8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制作表演不同的“扛芯子”,而且“扛芯子”还到邻近的乡镇村落进行表演,增加了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生产队之间的竞争又使“扛芯子”不断发展至今。
“扛芯子”的表演形式集乐、舞于一体,表演时乐、舞齐上,舞随乐动。一架“扛芯子”由一名身强体壮的男子演员,一名儿童演员及一副铁芯架、绑带及装饰物等组成。铁芯架由座叉、花杆和站叉组成。座叉象个挎篮背心,套在扛芯子演员(即成年男子演员)身上,用绑带扎稳,花杆和座叉是打制连接在一起的,从脖后拐至右肩上方,先将站叉紧固在花杆上,再将小演员(即“芯子”)固定在站叉上。表演由二人协调完成,边走边舞,扛者在下走着类似于秧歌的舞步,“芯子”在上做着各种与演出角色相关的动作,人们在观看表演时往往被上方“芯子”的表演而吸引,从而忽略下方的“扛”者,给人一种小演员在半空中表演的感觉很是新奇。作为“芯子”的小演员经常扮演的是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如:穆桂英、杨六郎、林冲、十一郎、黄天霸、青蛇、白蛇、许仙、李清照等,还有时代感很强的“章丘大葱”、“龙山黑陶”等,所扮演的角色十分丰富。
演员道具:(1)男演员用的铁芯架,形制上有点像平常男士穿的背心,尺寸由穿的演员来定,无标准。
(2)扮演的角色不同,演员手持不同的道具,如青蛇、白蛇手持的宝剑,李清照手持诗书,再如杨六郎手持的红缨枪等。
(3)服饰:“扛芯子”的男演员的服饰一般为白色的上衣和裤子,样式一般与练武术的相似即可,颜色上也可有变化;另外男演员也戴头巾以示演员的威风。小演员的服饰由所演角色来定。
(4)鼓乐队编制及乐器:“扛芯子”的乐队即锣鼓班一般有6人组成,大鼓2人、锣1人、钹1人、镲1人、小手锣1人。乐队排列如下:后排:锣、钹、镲、小手锣,前排:大鼓、大鼓。大鼓直径80厘米左右,高30——40厘米,演奏时用红绸拴住鼓两边的铁环挂在脖子上或用轮鼓架;其它乐器均为手持。
二、基本特征
祭祀性:民俗活动一直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的很多文明大都与祭祀和宗教活动有关,每年在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已形成一个固定节令性演出至今。
综合性:既然是一种杂技形式,自然与音乐、舞蹈是有联系的,在逐渐的演变和发展中,章丘芯子已把乐、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娱乐性:章丘芯子在演出时能给人带来一定愉悦,即有杂技的惊险又有舞蹈的美感。
历史性:看看小演员们扮演的角色,就能体会到众多历史名人劳动人民的影响,对劳动人民既忘不了那些人民做过有益活动的英雄,也不会忘记对那些有负于人民的人的鞭挞。
三、主要价值
现实价值:“章丘芯子”之所以留传至今,其真正原因还是它的形式及内容都受到劳动人民的深深喜爱。“章丘芯子”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给人民群众提供一种表达情感和愿望的平台,对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有力的促进。“章丘芯子”多次参加全市及全省的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使章丘市的知名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促进章丘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价值:“章丘芯子”的产生、发展、传承可以很直接地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它可以丰富我国杂技领域的多门学科,同时也为杂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美学价值:任何一种可以流传至今的艺术形式,都是有它的美学价值的。而“章丘芯子”表现的美是一种力量与灵巧结合的美。“章丘芯子”的成年演员一方面要保持平衡,不能让他上面的“芯子”掉下来,一方面还要和着鼓点进行类似秧歌一样的舞蹈,充分地展示了力量与灵巧之间完美的结合,这同样也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