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虽未过去,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一年,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参加了海峡两岸高中学生辩论赛。
这次辩论赛贯穿全场的辩题只有一个:“当代中学生是否需要读经。”显然,“经”是辩题的重点。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发感受到“经”那穿越千年的魅力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是一条千年的纽带,联系起所有人的心。
从开始准备到正式比赛,只有二十几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一个对辩论一无所知的新手,成为一名有资格上场的正式辩手,从一个“经盲”,到敢与各方高手在辩场上“以经论道”,现在回想起来,胜负之论真是不足挂齿,倒觉得自己的提高有些奇迹的意味。也许是冥冥之中,经中所包含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激励着我。
时间飞逝,在未觉准备充分时,比赛已经到来。没错,正是有了“经”这条纽带,台湾的中学生朋友辗转来到孔子的故里,与我们一起探寻中华文化之根。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也略有出入,但我们的思维方式、处世原则、待人礼仪,都是传承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孟之道。对孔孟之学,两岸同学都有“孔孟绝学千载传,至今光耀天地间”的赞扬;说到中国传统经典时,都有“大河沧沧,水河泱泱,经典之魂,山高水长”的感叹;谈到读经,都会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就像台湾“中华中等教育学会”林昭贤理事长所说:“在场上我们有不同的立场,在场下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读经是需要的。那浅浅的海峡,终会被文化的力量填平。”
2006年,留在我记忆里的有曲阜这座小城。它的每一寸城砖,每一方土瓦,每一步土地,都聆听,见证着千年的变迁。这是孔子走过的,说过的,听过的。一座座方碑纪念着无上的尊重,一座座陵墓留下的是圣人的光荣。
2006年,留在我记忆中的有这世上最纯洁的友谊。共同的起点,偶然的相会,必然的相知。只因有文化的牵伴、传统的吸引,我们这些四海的朝圣者才能相聚一堂。在这通向中华圣地的朝圣路上,我们又在编织着新的文明、新的梦想。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两岸中学生将手捧希望的火烛,传递向四方......(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 王汉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