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交流生在台北故宫前合影

士林夜市其中一角

在士林夜市饕餮-作者为右二

在101上俯瞰台北
“Ilha! Formosa!”
大航海家时代的一句惊叹穿越了几个世纪的历史,至今宛若萦绕耳畔。那是葡萄牙水手的在那个属于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季节,对台湾宝岛的情不自禁的忘我赞美。要知道不是每个水手见到每个岛屿都会如此由衷和一致地喊出他们钦羡之情的。
而今,“福尔摩沙”,一个恰似仙子芳名般的异域别号不仅成了宝岛的美丽代名词,更将持续的诠释着她亘古的美丽容颜,又有谁能不恋上这块瑰丽宝岛呢。作为来到台湾成功大学当交换生的山大人,在这个中华传统节日里更深深的恋上了这“婆娑之洋,美丽之岛”。
时至中秋,距家千里的我们,决定带上我们最为敏锐的感官去采风探微,寻幽揽胜,畅游祖国宝岛台湾风物古迹,生态景观,畅享宝岛卓越美景,人文质感。我们用足迹,踏上了台南到台北的脉动土地,和着似曾熟悉的情感旋律;用视觉,随着太鲁阁山脉的起伏,凝神在花莲七星潭碧海苍穹的宽广心境;用听觉,聆听了泰雅族的低语,客家聚落那百年前的情歌;用嗅觉,追逐着台北“故宫”珍藏的历史气息;用触觉,抚摸过世界至高101大楼中西文化与建筑思想齐聚的创意与大气;用味觉,记忆士林夜市特色小吃的别样滋味;用心灵,越过历史与现代,在人文最深处的步道,听取祖国宝岛祖先们筚路蓝缕的雄浑回音。
(一) One night in 台北
翻云覆雨的夜里
激情狂野
谁都不后悔
总是有人会心碎
总是有人会心醉
One night in 台北……
如同信乐团歌曲中的《One night in 台北》,渗透着的悸动不安的青春心情,在那个同样的心醉夜晚,伴随着雨的呼吸声,我们走进了台北的夜晚。首当其冲的目标当然莫过于如雷贯耳的台北101,下了捷运,都会很自然的仰头,试图第一时间去瞻仰这世界第一高的台北市标。101的尊容早在各种媒介中有所见识,而今的一见真身,却宛若梦境一种近乎膜拜的冲动在血管里涌动。路上还有好多日韩游客,都会很相似的走一段拍一阵,将世界至高奇幻而真实的建筑纳入到自己的相机中。进入101内部,开始的几层或者说是辅助建筑层里面,貌似有众多国际名牌的精品专卖店,怎奈见识浅薄。还有内部的结构也无法用自己的文字阐释清晰,可能同行中的建筑或土木系同学能理解的更深,对于我除了现代和新奇之外无它。于是略过,来到了观景台的售票处,疯狂合影。接着排队买了学生票,等待见识世界第一快的电梯。每分钟1010米,由地面升入89楼观景台,似乎只需要38秒。而舒适感觉亦同飞机的座舱效果,还有优质的服务。在观景台的语音导览下,我们从各个角度俯瞰大台北的美丽夜晚。
台北,一个国际富都的夜晚,美轮美奂下是可见功力的城市规划。遥想400年前那仍然是一片浩瀚大湖,极少数的突出水面的丘陵或高地,依稀可以见得到凯达格兰族先民的聚落踪迹。而今她是一个放眼天下的国际富都,从沼泽中升起的城市而今成了东半球的一颗美丽砖石。台北演绎了一个传奇,作为一个注脚诠释着台湾经济的实力,诠释着祖国宝岛人民的奋斗历程。
当夜幕落的更深更浓的时候,不夜城才更加焕发出她的迷人。捎带着尚未平静的心情,我们又来到了美食的天堂台北士林夜市,这才是更大的诱惑。斗大的招牌,浓重的繁体,鳞次栉比的小吃摊位让岛内美食齐聚一堂。蚵仔煎,田妇罗,大肠包小肠,大饼包小饼,麻辣臭豆腐,虱目鱼肚,卤肉饭,珍珠奶茶等等各色小吃在展示着她的琳琅满目,而且还能找到台南的小吃,如棺材板,和担仔面。这些美食有从大陆传过来,还有西方部分成分的混入,加上岛民的聪明处理,美食到了她的最高境界。台湾的味道在于数不尽的街头小吃,当然大陆也会有很多小吃的城市,比如杭州,西安,成都,但是台湾特殊的小吃文化实在是别有另一翻滋味。于是一顿饕餮之后,可想而知我们有着怎样的无限满足(強烈慰问看到此段文字而饿着肚子的看客)。名人曾出没过的士林夜市附件还有十分火爆的电玩,饭饱之余亦可在此尽兴一番。从同行的女同学中,貌似可以推断出,台剧中会对此处有更确切的展示,对偶像剧接近无知的我便不再多言。
次日,那是“One night in 台北”的梦醒时分了吧(我姑且也将其归到这个板块吧)。我们一行来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馆”,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两岸均有一个故宫,但是两个故宫都是同宗同源的,都珍藏着代表中华文化的奇珍异宝,象征和秉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大陆的故宫建筑第一,台北的“故宫”藏品第一。然而大陆的居民现在也仍然是少有能来参观的,观光客中仍然以日韩居多,因此对于我们交流生也显得特别的幸运。台北“故宫”外形上显然秉承了中国宫廷式的建筑风格,碧瓦黄墙,雕栏玉砌,在青山掩映下,显得典雅而壮丽。台北“故宫”每3个月会换一次展品,即便这样,要把这里所藏1948年以来从大陆运来60余万件稀世文物逐个儿在世人面前亮个相,至少需要30年时间。在历史的遗留宝贵文物面前,很容易让人静下心来于历史来个对话,听她讲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山东大学赴台湾成功大学交流生 郑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