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江夏堂:乡音未改乡情犹在

百年江夏堂:乡音未改乡情犹在
厦门江夏堂也称作黄氏江夏堂,坐落于厦门市思明区钱炉灰埕2号(老虎城后面,附近就是中山路步行街),文安小学内,是清代典型的宗祠建筑。一百年前,厦门江夏堂由皇帝御赐并由朝廷派出监工、匠作兴建,它保留了清末宫廷建筑的风格,乍看貌不惊人,堂内却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祖龛”、繁复精致的“藻井”,即使经历一百年的岁月变迁,如今仍然熠熠生辉。

图为清末武状元黄培松在1910年奉旨在厦门建造的黄氏宗祠——江夏堂。 李思源 摄

  “终于赶上了!快一年了回到宗祠,乡音未改乡情犹在。”半个多月前,台商黄灵聪从台中赶回厦门,度过隔离期后迫不及待地来到江夏堂,参加20日在此举行的两岸黄氏宗亲冬至祭祖典礼。时隔十个多月,他又见到了熟悉的老友们。

图为两岸黄氏宗亲冬至祭祖现场。 李思源 摄

  冬至将临,两岸八十多名黄氏宗亲聚首厦门江夏堂举办宗亲祭祖仪式。掩藏在厦门市思明区热闹商业街旁,被誉为“厦门最具艺术价值老建筑之一”的江夏堂,是清末武状元黄培松在1910年奉旨建造的黄氏宗祠。古代黄姓望族居住在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云梦县),因此“江夏堂”是流传最广的黄姓郡望之一。

图为厦门江夏堂黄氏宗亲会会长黄伟煌主持祭祀。 李思源 摄

  “不少台湾宗亲因疫情影响难以回家,但在江夏堂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大陆学习工作的台湾青年黄伟伦跟着父亲黄毓勉,第一次前来江夏堂参加祭祖仪式,“我在台湾参加过不少祭祖仪式,这次爸爸特地带我来寻根,谒祖典礼上听到熟悉的闽南语祭词,和台湾没有什么不同,感觉很亲切。”

图为台湾青年黄伟伦与其父亲黄毓勉在江夏堂谒祖敬香。 李思源 摄

  黄伟伦告诉记者,家里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年轻人应当接棒传承,不能忘本。

  厦门江夏堂过去曾经是大陆尤其是闽南乡亲“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如今又成为台湾地区和海外各国族人后裔回大陆寻根谒祖首选的落脚点。历经百年沧桑,江夏堂而今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连接海内外黄氏宗亲的纽带。

  “两岸黄氏宗亲交流因疫情影响,疏离了一段时间,但此次典礼仍有14位台湾宗亲前来寻根谒祖。”作为当天的主祭,厦门江夏堂黄氏宗亲会会长黄伟煌忙里忙外,他表示,江夏堂黄氏宗亲遍布海内外,举行冬至祭祖是为了凝聚宗亲,传承祖训家风。

  “‘回家’的感觉真好。”祭祖仪式后,台商黄灵聪不时拿起手机和大陆宗亲扫码加朋友,“希望疫情过去后,两岸黄氏宗亲能恢复往日热络的交流。”

  中秋将至,海峡两岸150余位黄氏宗亲26日聚首厦门江夏堂,共同祭祀先祖,研讨交流江夏文化。

图为台胞黄毓勉在黄氏宗亲交流会上讲话 黄咏绸 摄

  古代黄姓望族居住在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云梦县),“江夏堂”由此成为流传最广的黄姓郡望之一。位于厦门思明区的江夏堂始建于1910年,落成于1918年,是清朝光绪六年武状元黄培松奉旨兴建的黄氏大宗祠。

图为厦门江夏堂祭祖活动现场 李思源 摄

  厦门江夏堂会长黄伟煌介绍说,厦门江夏堂过去曾经是大陆尤其是闽南宗亲、乡亲“过台湾”的出发地,如今,这里又成为台胞回大陆寻根访祖首选的落脚点。

  黄伟煌表示,往年每年都有上千名来自海峡两岸甚至世界各地的黄氏宗亲前来祭祖。

  受疫情影响,今年祭祖人数有所减少,但仍有近20位来自台中、台北、高雄、金门等台湾各地的台胞代表前来参与活动,台胞黄启璋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海峡两岸都有中秋祭祖的习俗,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传统习俗不能忘,也希望更多年轻人来传承。

图为在江夏堂举办的中秋博饼活动 李思源 摄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更多两岸乡亲来祭祖,相互交流。”台胞黄毓勉表示,两岸同胞本就同宗同源,更应多交流、多来往,敦亲睦族,不忘祖,不忘根。

  江夏堂除了举办宗亲祭祖仪式,还举办了中秋博饼活动,以及海峡两岸(厦门)江夏文化论坛。主办方表示,希望借由厦门江夏堂的宗亲文化加强两岸、海外宗亲的情感联络,强化同宗同根血脉相连的亲情认同。

  历史

  厦门江夏堂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于1918年竣工。”清宣统武状元黄培松奉旨且在黄氏旅外宗贤的鼎力资助下,建造厦门江夏堂光宗耀祖,供黄氏族人饮水思源,聚会谒祖。

  江夏堂原有建筑规模宏大,包括“紫云屏”、“宗贤堂”、“拜庭”、“祖祠”、“宗亲会馆”、“后花园”、“望海亭”和“江夏小学”,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其中,“江夏小学”于1949年解放后成为公立小学,后改名“文安小学”,沿用至今。

  格局

  因为江夏堂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奉旨建造的宗祠,所以当时朝廷特派匠作前来监工和指导,建制规格相当高。

  整体布局:厦门江夏堂坐南朝北,占地373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八椽,高12.5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砖石木结构。

  祖堂装饰:祖堂是现仅存的建筑,为典型的晚清建筑,以花岗岩和红砖砌墙、红瓦屋顶,富有闽南建筑特色,门殿为抬梁式木质结构,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梁上附有大量雕刻。祖堂周围有青石石墩,石墩上有浮雕、线雕,据传用青石料进行装饰雕刻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做到的。

  祖堂牌匾:祖堂大门框上悬挂着楷书“江夏堂”三个字,显得端庄雄伟,深厚有力。

  祖堂内部:祖堂内分为大殿和供台两层,石质的供台上雕刻异常精美,均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浮雕,这些浮雕反映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一些孝道、礼制的历史典故。

  藻井:站在祖堂中央,抬头可见一个呈圆形状的藻井直插屋顶,气势威严。藻井是由一层层的斗拱八卦状排列并叠盖而成。它呈外方内圆,寓示族人对外方正,对内团结形成向心力,并且还寓有天圆地方的深刻内涵。藻井的整个木结构相当完整,透顶镂空镶金木雕。柱头、垂柱、斗拱等构件都雕有飞天、花卉、祥禽等精美的图案,并全部贴以金箔。

  成就

  江夏堂整体建筑至今仍流金溢彩,美轮美奂,再现宫廷匠作高超工艺。文物专家认为,江夏堂祖堂的漆金木雕价值非常高,是岛内艺术价值最高的老建筑。

  顶部中央设藻井,呈斗八形,以层层斗拱叠架而成。细细看来,祖龛精雕细刻,全部以漆金装饰,底座为青石须弥座。

  历经百年沧桑,江夏堂现仅存祖祠和宗亲会馆两座建筑。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江夏堂于2004年11月被厦门市政府立碑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为初建时的所有建筑群和范围。

  2009年先后被列为市级第二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7月,黄氏宗祠“江夏堂”正式动工修缮。这也是厦门首次对城市中的大型宗祠类建筑进行大规模维修。

  2018年适逢江夏堂落成一百周年,更举行盛大的庆典和文化交流联谊活动。

  保护古建筑 传承历史文化厦门是一座值得慢慢行走细细品味的城市,尤其是那些老城区的小街巷,每一条街巷背后都有故事、有历史,而江夏堂前世与今生,让我们感受到厦门的文化。

  江夏堂祖祠中央的精美藻井

  恰逢江夏堂落成一百周年,在厦门市江夏堂文物保护管理站理事长、厦门市江夏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煌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百年建筑,聆听与它有关的故事。

  精美藻井 百年从未结过蜘蛛网

  厦门江夏堂坐落于思明区钱炉灰埕巷2号,旁边便是繁华的“中华城”商业街和中山路商业街。经过百年动荡,目前仅存的建筑是江夏堂的祖祠,红砖墙、红屋顶,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富有闽南建筑特色,是典型的晚清建筑。

  祖祠内,石质的供台上雕刻异常精美,均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浮雕,这些浮雕反映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一些孝道、礼制的历史典故。

  站在祖祠中央,抬头可见一个呈圆形状的藻井直插屋顶,气势威严。黄伟煌会长告诉记者,就连故宫博物馆的文物专家都对江夏堂的藻井啧啧称赞。藻井是由一层层的斗拱八卦状排列并叠盖而成,柱头、垂柱、斗拱等构件都雕有飞天、花卉、祥禽等精美的图案,并全部贴以金箔,十分繁复精致、富丽堂皇。

  藻井的木构件还采用了防腐工艺处理,如浸润桐油等。因此,一百年来,虽然祖祠曾被弃用,也曾被当做车间,但藻井从未有蜘蛛结网。

  2009年,厦门江夏堂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皇帝御赐 宫廷匠作兴建

  黄伟煌会长告诉记者,厦门江夏堂的兴建,与福建最后一名武状元黄培松有关。

  黄培松出生于1855年,祖籍福建安溪,先辈迁徙福建南安,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殿试高中后,光绪皇帝钦赐其在家乡兴建一座“大宗祠”和一座“状元府”。当时,黄培松随父(在福州经商)住在福州,故“状元府”应福建省政司之请,建在福州南台区(即原福州市工人文化宫);而“大宗祠”的选址历经30年的争议,最终在1910年选定厦门,由朝廷派出监工、匠作莅厦动工兴建。

  历时8年,1918年,厦门江夏堂包括一切附属设施全部竣工。因为是皇帝御赐,这座建筑规格特别高,保留了清末宫廷建筑的风格,重檐歇山顶,其品级仅次于宫殿顶的大屋顶形制。它,乍看貌不惊人,堂内却是金碧辉煌。当时建成的建筑群包括“紫云屏”、“宗贤堂”、“拜庭”、“祖祠”、“宗亲会馆”、“后花园”、“望海亭”和“江夏小学”,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

  人物故事

  黄培松——福建最后的武状元

  在厦门江夏堂里,仍然保存着武状元黄培松的佩剑,黄培松是福建走出的最后一名武状元,经历清朝和民国两个时期,从忠于朝廷、勤政尽责,到同情革命、支持共和,最后卸甲归隐,一生政治生涯波澜起伏。

  厦门江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黄金火告诉记者,黄培松1880年殿试高中后,先授正三品官一等侍卫,不久出任广东参将、游击之职,旋升琼州总兵,记名提督,以军功赏“卓勇巴图鲁头品顶戴”。

  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起义爆发。作为“朝廷命官”的黄培松,奉旨以“协督”职务参与对革命党人的审判。他亲身经历了革命党人为国献身的壮烈举动,也感受到了满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十分同情革命志士,在参与审讯的过程中,曾经暗中保护十多位年少的革命党人和许多支持、同情革命的市民群众免于受难。

  辛亥革命后,黄培松拥护和支持共和,投身参政议政。民国二年(1913年),黄培松为福建护军使,驻福州;民国四年(1915年)任福建漳泉总司令,驻厦门;民国五年(1916年)北洋军阀执政,萨镇冰为福建清乡督办,举黄培松为会办。这期间,他始终保持着勤政、廉洁的风范。

  然而,黄培松亲身经历从腐朽没落的满清政府的垮台,到袁世凯卖国称帝的图谋,再到南北军阀的混战局面,已经无意眷恋于时政。民国十一年(1922年),他辞官归隐,郁郁寡欢,民国十四年(1925年)病卒于福州。

  黄金火说,黄培松临终时,一再叮嘱在病榻前的儿女们要“以德立身、以诚立业、以信做人、以义交友、以勤俭持家”。

  穿过繁华的中华城商业街,推开江夏堂古朴的木门,仿佛告别了喧嚣,走入百年前的历史。

  黄姓是厦门第三大姓氏,常住人口约有7.952万。在台湾,黄姓也是第三大姓,当地2300多万人口中,有150多万人姓黄。 海峡两岸黄氏源远流长,金门黄氏以及台南黄氏其实就是紫云黄氏的分支,而台中黄氏是江夏堂黄氏分支,江夏堂是流传最广的黄姓堂号。 厦门江夏堂位于思明区钱炉灰埕2号文安小学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在1910年奉旨建造的宗祠,是黄氏宗亲“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 厦门江夏堂是海峡两岸青少年开展文化交流的理想场所,已被思明区纪委、思明区委组织部、思明区委宣传部、思明区妇联等联合授予《思明区家庭建设示范基地》;思明区台办也在厦门江夏堂设立《台胞驿站》;“世黄总商会”也在厦门江夏堂设立“办事处”。 厦门江夏堂于2014年被“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和“海峡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授予《中国望族名祠》。厦门江夏堂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广大宗亲寻根问祖、共同缅怀先祖遗训的理想祖堂。 作为一个纪念祖先、秉承家风、凝聚亲情、祈福安宁的场所,厦门江夏堂既寄托着黄氏宗族对“根”的眷念和怀念,也代表着这个宗族在岁月烟尘里经历的风风雨雨。 江夏堂就是黄氏子孙子子辈辈的归“根”,也是永远的归属!

  (根据中国新闻网、人民网、海峡导报、凤凰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