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两次选择航天事业!敢挑重担的航天人谌廷政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1-01-27 13:42:29

  谌廷政不善于接受采访,相比于媒体上露脸,这位“腼腆”的航天人更希望用事业成果证明自己的价值。先后从事过测控数据处理、测发总体和试验总体工作,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信息融合、效果评估、自动化设备开发和发射场规划论证等多个领域。  

逐梦航天,始终坚守赤子之心

  出生在农村家庭的谌廷政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航天人。当年高考填志愿时第一志愿便选择了与航天事业相关的院校,当时的谌廷政在心底默默许下诺言:“将来我一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利用所学知识报答组织的培养。”研究生毕业时,导师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读博或者留校任教,他却对导师说:“我想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希望在那里实现我的理想。”就这样谌廷政谢绝了导师的好意,来到了他仰慕已久的东风航天城。参加工作后,单位根据他所学的专业,将他分配到数据处理室工作,然而眼前的这一幕把他惊呆了,呈现于眼前的工作、生活和科研条件和他想象中的真是大相径庭,整个室只有几台386微机,专业资料也相当缺乏。在现实面前,他也曾一度失落与彷徨,正当这个时候上级组织他们这批大学生参观场史展览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中他明白了,老一辈东风人住帐篷、睡地窖,饮苦水、吃干菜,在黑河边上风餐露宿,在戈壁滩上白手起家,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他们正是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英勇气概,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八个第一”。

  扎根一线,在追求卓越中攻坚克难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前期,上级要求3天出快速数据处理结果,而以往则需15天,仅胶片判读就需要3天,胶片判读的效率无疑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而当时GP-912是该中心唯一的一台胶片判读设备,这台设备是执行神舟一号飞船光学快速数据处理的关键设备,在当时已使用了10年,频繁发生故障。如果买新的,不但研制周期长,而且费用昂贵,为确保数据处理任务顺利执行,唯一的办法只有通过改造设备才能保证任务急需。  

  ▲改进的胶片判读机

  作为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的谌廷政有些不甘心,在连续几个晚上分析研究设备的工作原理之后,他向单位领导拍胸脯保证说:“我可以用少量的经费和极短时间,完成设备现代化改造,在第一艘飞船发射前,一定让它具备参试条件。”领导看着信心满满的谌廷政,选择了他的改造建议。

  从此他几乎是每天住在机房,牺牲所有节假日,带领课题组加班加点研究,提前半年便完成了设备改造任务,使这台价值百万的老旧设备,实现了从模拟系统到数字化系统的“脱胎换骨”。改造后的设备连续使用12年,运行稳定,状态良好,在神舟系列飞船和数十颗卫星发射数据处理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锐意创新,在科技攻关中乘风破浪

  2001年单位推荐他到大城市读博,2004年底博士毕业前夕,由于他在微光学器件制作领域已取得较大成绩,当时有不少条件优越、待遇优厚的地方科研院所诚意聘请,导师也准备推荐他到清华或中科院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当再次面临去向的选择时,谌廷政毅然选择了回东风。因为他明白:“我是东风的人,我要回去,在外面漂的时间越长,我的内心就越不安,更何况我对东风从事的试验任务充满激情,对东风航天城不断创造的航天辉煌心怀敬仰,对自己能有机会从事这种崇高的事业而一直倍感光荣。”为此,他毅然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微光学器件制作这个光学前沿阵地,放弃了到地方科研单位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背起行囊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戈壁,俯身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  

  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源于平时的潜心铸剑。常规推进剂易燃易爆、有毒污染,加注过程危险性高。谌廷政提出了实现加注对接自动化的设想,避免人员在危险环境下的现场操作。面对这一从未接触过的全新任务,同事们七嘴八舌,列举了各种实际困难,觉得可行性不高。但谌廷政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我们一定能自主研制出适应中国火箭特点的自动加注对接系统。在中心自筹经费的支持下,谌廷政与项目团队成员在不到1年时间里,成功研制出第一款自动化加注系统原型机——“箭栖加注机器人”。  

  ▲研制的加注机器人  

  ▲谌廷政获得的国家专利

  这款原型机虽然达到了美国当时的技术水平,但却没有达到谌廷政的研制初衷。为了实现从跟跑到超越,在此基础上,他又和课题组人员深入论证,创新地提出了“在火箭和塔架之间可以两栖作业的可重构加注机器人”设计理念。这个理念是融合了美俄不同特点的全新设计,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细长火箭箭体晃动时的实时跟踪随动难题,确保火箭安全。2007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部863重大专项经费支持,2010年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现场验收,成为我国第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常规液体火箭自动加注对接系统。为了突破研究成果工程应用转化难的问题,2013年,他与课题组成员又展开了新一轮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第三代产品——灵巧型加注自动对接机器人,大大简化了机器人系统结构,显著提升了实用性和可靠性。

  敢挑重担,在逐梦航天中奋发图强

  2011年,中心首次执行某新型试验任务,提出了远距离地面测量交会处理精度必须达到0.5米的要求,而以当时的技术和设备能力,只能达到3-5米的精度,离任务要求差距较大。为了能准确检验实际能力,面对前所未有的难题,谌廷政主动请缨、迎难而上,带领技术骨干刻苦攻关,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突破了相对矢量合成建模、站间时差回归修正、光雷图像辅助精细判读、目标姿态计算、光学畸变外场标校等5项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方法的通用性、适应性、可靠性和高精度处理等难题,并将任务发射窗口由原来的3分钟可见光测量窗口扩大到任意时间测量窗口,为该项试验任务圆满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谌廷政的经历或许不可复制,但创新意识和永葆赤子之心的精神却值得借鉴和学习。无论我们是从事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还是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人生履历,一份担当总有一份精彩。

  逐梦航天的路上,他走得坚定执着……

  摄影:李阳、李石磊


作者:杨振华 何洁
文章来源:装备科技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