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布冲突真相后,中印新一轮谈判成果如何?

中国公布冲突真相后,中印新一轮谈判成果如何?
2月20日,中印两军在莫尔多/楚舒勒会晤点中方一侧举行第十轮军长级会谈。双方对前期班公湖地区一线兵力实现脱离接触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重要进展,为解决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地区其他问题提供了基础。双方就西段实控线地区其他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同意遵照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继续保持沟通对话,稳控现地局势,稳步有序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

    21日,中国国防部发布中印第十轮军长级会谈联合新闻稿,新闻稿透露出的信息是积极的,尽管双方在解决现地剩余地区对峙方案还存在争议,但专家认为,未来双方在其它地区的撤军进程还会延续当前势头继续发展。

  中国国防部新闻稿表示,2月20日,中印两军在莫尔多/楚舒勒会晤点中方一侧举行第十轮军长级会谈。双方对前期班公湖地区一线兵力实现脱离接触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重要进展,为解决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地区其他问题提供了基础。双方就西段实控线地区其他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同意遵照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继续保持沟通对话,稳控现地局势,稳步有序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

    印度国防部21日晚也发布了类似内容的新闻稿。

  而就在中印第十轮会谈举行前一天,双方按照第九轮会谈达成的协议完成了脱离接触,并完成了班公湖北岸和南岸的地面恢复。同天,中国官方媒体首次还原中印边境冲突现场,并公布了4名烈士名单,此外,1名团长负重伤。

双方就西段实控线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会谈持续了16个多小时,于当地时间21日凌晨2时许结束。印度媒体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表示,此次会谈的重点在于讨论从印度所谓“拉达克”东部三个摩擦点(即戈格拉高地、温泉地区和德普桑平原)撤离的事宜,以进一步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并达成下一阶段的脱离接触协议。

  新闻稿虽然没有对外宣布在其他地方双方脱离接触的协议,但透露出的信息还是积极的。首先新闻稿确认班公湖地区一线兵力实现脱离接触。

  专家表示,2月10日双方达成脱离接触共识以来,多方信息表明双方都在认真履约执行,现地指挥官白天都在会晤研究部署具体落实情况并在次日予以“对表”确认。鉴于中印两军此前所处的班公湖南北地区是此次边境对峙最易爆发冲突的关键地点,当前该地区一线部队脱离接触是双方一致的目标,目前已经实现。未来双方在其它地区的撤军进程还会延续这个势头继续发展。

  此外新闻稿中提及“稳步有序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解决方案”,也意味着双方在解决现地剩余地区对峙方案还存在争议。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几轮拉锯战似的会谈相比较,此次新闻稿中未像以往那样涉及第11轮军长级会谈,没有表明是否有、何时会有下一次会谈,有可能表明双方认为,第10轮会谈已经解决了此次对峙的主要主题,双方军长层级的会谈已经告一段落,剩余事务留待较低会谈层面对话解决,属于技术性问题。而在没有最终解决之前,稳定现地局势,保持现有相向而行的势头是关键。

印将领称两军班公湖脱离接触是“双赢”

    据《印度快报》报道,当地时间24日,印度陆军参谋长纳拉万先是自夸印方在脱离接触方面所做的努力,然后表示,中印两军在班公湖脱离接触是“非常好的最终结果”,对两国来说是双赢的局面。他声称,从中印对峙僵局一开始,印度的所有方面都在共同努力,从政治层面来说,印国防部长辛格和外交部长苏杰生都在和中国同行进行对话。

  此外,他表示,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提供的建议也非常实用,帮助印方制定了应对措施。

  不过,报道提到,纳拉万同时透露,在德普桑、“拉达克”东部等地区仍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我们已经为此制定了战略。我们未来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谈判吗?是的,我们当然有。”

  根据中印双方第九轮军长级会谈达成的共识,中印两军位于班公湖南、北岸的一线部队于2月10日开始同步有计划组织脱离接触。《印度时报》21日称,双方在该地区的脱离接触已在前一天完成。熟悉第十轮会谈的印度知情人士对当地媒体表示,“此次会谈进展顺利”,印方希望“下阶段脱离接触进程能如此前一样顺利”。

印“悄悄成立”一个组织专门对抗中国

    “为了对抗中国,印度国防航天局开始探寻星球大战技术。”一如印媒的一贯风格,《印度时报》23日以此为题炒作印度新成立的国防航天局(DSA)时又把中国扯了进去。在《印度时报》看来,鉴于中国不断推进在太空领域的探索,DSA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报道称,在通过“女神力量”计划展示其反卫星(ASAT)技术近两年后,印度新成立的国防航天局(DSA)正式开始探寻增强其应对太空威胁能力的技术。据介绍,该机构是一个“悄悄成立”的专门组织,旨在推动印度开展空间反击活动。

  《印度时报》声称,该机构已就提供完整空间态势感知(SSA)方案的技术征求了多家企业的建议,这些方案可以在太空探测、识别和追踪敌人的资产,同时还可以为任何迫在眉睫的攻击提供预警。

  报道提到,国防航天局还在探寻一种系统,将可以从各种来源获得的空间监视数据融合到一个通用作战图像中,以便更好地评估威胁,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印度在空间、陆地、海洋和空中领域的行动效率。尽管从各种报道中并未找到该机构与中国的联系,但包括《印度时报》在内的一些媒体还是强行将二者扯到了一起。

  《印度时报》声称,鉴于中国不顾其公开立场,通过继续研发和获取各种旨在限制或防止对手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使用太空资源的能力,加强其太空军事实力的行为,这一举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证明这一点,《印度时报》还搬出了自己此前的报道,炒作解放军发展太空武器技术。

  印度本国发展军力时,总喜欢扯上中国,这几乎成了印度媒体的一种“通病”。其套路要么是将中国当做发展军力的借口,要么以“赶上、超过中国”自嗨。

印度洪灾竟暴露美印监视中国数十年

    英国广播公司21日称,印度北部地区近日发生洪灾、冲溃大坝,导致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失踪后,当地居民认为这是雪山间埋藏在积雪和岩石下的核装置发生“爆炸”的结果。在这些看似荒谬的言论背后,隐藏着一段尘封的秘史:20世纪60年代,美印曾合谋在“世界屋脊”监视中国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中国进行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这个消息震惊了世界。美国急于得到中国核试验的细节,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情报手段。而此时距离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刚过去不久,印度同样迫切希望得到有关中国核能力的情报。

  在共同需求的驱使下,美国与印度签署了秘密协定,共同收集中国的核试验情报。当时侦察卫星成像效果较差,高空侦察机又容易暴露目标。怎样才能获取中国的核试验情报呢?最终,两国情报人员决定在印度一侧的喜马拉雅山脉上安装监测设备,搜集中国的核试验情报。

  按照美国情报专家肯尼斯·康伯义的说法,这个创意来自时任美空军参谋长寇蒂斯·李梅。1964年,李梅与一名曾攀登过珠峰的《国家地理》摄影记者闲聊时,得知“站在珠峰上,青藏高原一览无余”。这句话让李梅灵机一动:何不在雪山顶上安放监测设备,居高临下地长期监视中国的核基地和导弹试验?

  从理论上来讲,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中国当时进行的地面核试验会产生微量辐射颗粒,它们被风吹向南面,可以被山顶的感应仪自动捕获。通过对这些微量颗粒进行研究,就能获取中国核武器的当量等重要数据。此外,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7000米以上,只要电子设备的功率足够强,中国境内遥远的试验基地就可被一览无余。

  根据印度著名登山运动员、前海军少校穆·戈利的回忆,1965年5月,当他率领印度登山队从珠穆朗玛峰凯旋时,刚到新德里机场就被带到僻静之处,通知他要去美国执行任务。1965年6月19日,戈利一行秘密飞赴纽约,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麦克立夫接头。之后,他们被美方送往阿拉斯加进行了为期3周的秘密训练。这时他们才知道,原来中央情报局要请他们帮助,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喜马拉雅山上安装秘密核试验监测仪器,以掌握中国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情况。

  戈利一行返回印度后,开始在美方帮助下为登山做准备。首先要确定的是,爬哪一座山呢?最高的珠峰首先被排除了——美方提供的设备十分沉重,专家们认为,根本无法携带它们登上珠峰。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将目标定在靠近中印边境的印度第二高峰、海拔7817米的楠达德维峰。

  为了保险起见,中央情报局还雇用了一队美国登山运动员,他们每月可获得1000美元的报酬,当时这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一共有14名美国登山者与戈利带领的印度登山队一起在美国进行针对性的秘密训练。在几个月的训练中,美印队员能熟练地从直升机上跳下并用塑性炸药摧毁目标,还学会使用核装置。在训练中,他们还要反复把这些装备拖上阿拉斯加的陡峭悬崖,为将来攀登喜马拉雅山做准备。

  1965年秋天,美印登山队员在楠达德维峰下集合。此前共有6人登顶过这座雪山,但只有3人活着下来。由于需要携带沉重的监视设备,戈利预计这次攀登将更加困难。

  登山行动开始后,首批12名登山队员和当地的夏尔巴人向导开始缓慢攀登。虽然携带核装备登山很吃力也很不方便,但它们却能在晚上为登山队员们提供一点温暖:这些重达18公斤的核电池(同位素热源)提供的电力能让监视设备运转1000年,足以让美印连续不断地监测中国的核弹和洲际导弹试验。

  一连几天,这些身负秘密任务的登山者脚穿钉靴、手持冰斧,沿着楠达德维山的正面攀登而上,他们跨过遍布缝隙的冰河,渐渐向登顶前的最后一站——高山营地靠近,眼看顶峰就耸立在他们上方约300米处。

  然而当队伍到达高山营地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冰冷潮湿的空气预示着暴风雪即将来临。此时如果迎难而进,他们很可能会被恶劣天气吞噬,于是戈利临时决定下撤,等到来年春季时再重新攀登。

  为省去下次登山时再次携带监视设备的麻烦,戈利命令队员们把设备打包固定在山腰。他们把一部天线、两台信号发射机和核电池捆在一处突出的岩石上,随后便匆忙下山了。

  第二年春天,美印登山队重整行装再次攀登,可当他们抵达高山营地寻找存放包裹的地点时,那块岩石竟然不翼而飞!四下寻找一番后,他们推测那块岩石可能是被雪崩削掉了,核电池和7支雪茄状的钚燃料棒也很可能被深埋在冰雪之下。

  尽管没人能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丢失核电池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万一核燃料落到心怀歹意者的手里,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如果移动的冰层把钚燃料棒碾碎,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将随融雪汇入恒河,这个结果更让人不寒而栗。

  核电池丢失事件让印度政府极为恐慌。1966年到1968年之间,在印度的催促下,中情局不得不回过头来收拾残局,直升机在高山的稀薄空气中盘旋往复,对掠过的每一寸土地进行拍照,带着盖革计数器的搜索队员在地面苦苦搜寻,但最终还是没有结果。

  丢失核电池后,美方最终接受了戈利的建议,放弃在顶峰安装设备的计划,把监测设备地点改为楠达德维峰一个海拔7300米的地方。1967年,在第三次攀登后,美印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安装了一套爆炸观测和导弹监视装置。据当事人回忆,设备安装成功后不久,有关方面就接收到了设备发出的信号。这些监测设备直到1997年10月、中国暂停核试验之后才停止工作,中间还进行过几次维修。

  当喜马拉雅山的间谍之旅画上句号时,中情局严令参与此事的美国人必须保守秘密,所有的照片和日志都被中情局收走。印度也对这次行动严格保密,连当时印度三军参谋长都被蒙在鼓里。

  但纸毕竟包不住火。1978年4月,时任印度总理德赛透露,印度和美国曾展开“高层”合作,把核装置安装在楠达德维峰上。1978年4月15日,约有60人在美国驻印度大使馆外抗议示威,反对“中情局在印度的活动”。

  曾参与过这项探测活动的美国登山者麦卡锡后来称,“核装置应该是遭遇雪崩并被卡在冰川里了,天知道会有什么影响。”美方登山队员夏勒证实,中情局后来一直没找到丢失的核装置。可怕的是,2005年从山脚下采集的水样中,检测到钚239,这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但对于这些可怕的前景,中情局的态度依然是“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

  印媒称,在此次洪灾发生时,附近许多村民都反映他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味道强烈到几乎令人无法呼吸。还有村民提到,老一辈人曾告诉他们,当地山上埋藏着一个丢失已久的放射性装置,这很可能是引发灾害的原因。

 

    来源:环球网、国防部网站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