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观察】深耕大陆美丽乡村 两岸融合空间广阔

【两岸新观察】深耕大陆美丽乡村 两岸融合空间广阔
大陆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对来自宝岛台湾的台商台农而言,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保持乡土本色的前提下,突出田园特色,让每个乡村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是每位参与到大陆乡村振兴战略的台胞共同的理念和目标!

共建共享 深耕大陆“美丽乡村”

谢英俊及团队设计打造“美丽乡村”。 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太行山的秋景别样美。身处台湾的谢英俊,盼着疫情过去,再赴太行山深处,看看当地乡村的变化。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上沿河村,石头铺就的街道干净整洁,两旁种满了花草。村民的院门上悬挂着“星级文明户”的标志。在保持乡土本色的前提下,突出田园特色,让每个乡村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是谢英俊及团队设计打造“美丽乡村”的理念。

近年来,谢英俊的团队帮助山西的大同、长治及临汾等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图为谢英俊在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红石塄乡党委书记赵斌介绍,谢英俊及其团队对红石塄乡的乡村提升工程进行设计、规划,打造出“健康、有机、绿色”的乡村典范。1954年出生的谢英俊,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2005年入围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2011年获柯里史东设计奖首奖。多年来,谢英俊与团队致力于乡村建造设计,深耕大陆“美丽乡村”,推动共建共享乡村振兴。

红石塄乡党委书记赵斌介绍,谢英俊及其团队对红石塄乡的乡村提升工程进行设计、规划,打造出“健康、有机、绿色”的乡村典范。 杨杰英 摄

  “大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像山西这样的省份,人文历史丰富,底蕴深厚,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历史脉络和故事,村落保存完整。”谢英俊告诉记者,在做乡村振兴规划时,尤其要尊重当地的历史脉络,尽量保持原貌,去做适当的设计,让乡村活起来。谢英俊与团队在推动大陆的乡村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04年,谢英俊带领团队开始进入大陆农村。结合农村社会、经济条件,他们先后于河北、河南、安徽推动农村生态农房协力造屋,还完成四川偏远山区灾民重建农舍、西藏牧民定居房等多项工作。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 杨杰英 摄

  谈及大陆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谢英俊说:“这是硬骨头,是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面对这样的课题,不论是扶贫,还是乡村振兴,外界力量的帮扶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激发村民共建共享的自主性。”“村民才是主角,通过他们的双手,打造自己的家园。”谢英俊坦言,村民自发力量的调动是从事这项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

谢英俊希望借助快速发展的装配式建筑产业,推动村民建房合作社。受访者供图

  谢英俊认为,建设美丽乡村,专业建筑师应该是有限地介入,让村民有更多自己发挥的空间。“带村民盖自己的房子”是谢英俊团队的特色。传统意义上,大陆的村民建房子是靠邻里互相帮忙。谢英俊说,希望借助快速发展的装配式建筑产业,推动村民建房合作社。“技术门槛降低,村民带着自己的创意去亲手建房子,这是蛮有意义的实践,也是理想的状态。”

“带村民盖自己的房子”是谢英俊团队的特色。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谢英俊的团队帮助山西的大同、长治及临汾等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谢英俊看来,山西发展乡村振兴,安养产业是一个不错的方向。“这里的气候环境非常好,政府在改善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大,优势明显。”大陆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对来自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而言,也面临着新的机遇。目前,谢英俊的山西团队有两组共十余人,奔跑在大陆乡村振兴的一线。“帮助村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创造幸福的生活。”谢英俊说,这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理想。

添砖加瓦 扎根大陆乡村振兴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是一个遍种梅树和李树的林业县,也是泉脉丰富的温泉之乡。县里255个村落,疫情影响减缓,“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设计师“登陆”作为。

  台商、福州市云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章近日与永泰县同安镇岚口村签订协议,将参与该村的乡村振兴,第一步,就是将岚口村村委一栋土墙乌瓦的老房子改建、活化为台式民宿。在台湾旅游餐饮业经营多年的李志章2017年来到福州,在福州广达路上开了一家台湾风味的餐馆,生意颇好。同时,他也关注到福建正鼓励有经验的台湾建筑师团队以“陪护式”指导服务方式参与乡村振兴,仅福建永泰的同安镇,就一举拿出7个乡村,招募台湾团队入驻。“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项目,尤其是我相信,做好了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有所作为。”李志章告诉记者,很多台湾青年愿意在大陆打拼,并非因为一时的政策性补贴的吸引,而是期许自己能有广阔的舞台。对李志章展示的老房子改建规划图,在岚口村长大的永泰县同安镇党委副书记张丽霞坦言让她想起童年,“有些触动”。“美丽乡村不应只是‘把地扫干净’,我相信台湾设计师能帮我们留下那些真而美的村落记忆。”

  距离岚口村15公里车程的西安村,福州阳光学院台籍教师马彦彬也在此扎寨经营村落风貌改建。他和另外同在福州高校的三名台籍教师组成乡建团队,这个超长假期,他们把家安在了西安村。另一个村落尾林村,也是马彦彬团队服务对象。经过数个月的调研规划,马彦彬建议西安村发展百草产业,以种植多样而珍稀中药材营收,连自来水和公厕都没有的尾林村,则规划“慢活旅游”。马彦彬告诉记者,台湾团队取得当地种植大户的支持,解决了百草种植的销路。他指着同安镇一栋空置办公楼说,未来这里将建成同安镇青创基地,“我们希望招募同安镇的年轻人回乡,百草产业中产品设计、营销、文创衍生,都是工作机会,家乡也十分需要青年留下来。”

  永泰境内一条国道上串联的多个乡村,正成为台湾设计师团队们活化传统村落的试验田。在永泰葛岭村,台湾青年杨棋崴和父亲杨荣辉经营十余年的永泰青梅观光文创园有序恢复生产,数台挖掘机入场建设新园区,这是永泰唯一由台商独资的主题观光工厂。2012年从台湾来福州协助父亲打理生意的杨棋崴说,青梅已经是他未来事业的重心。“疫情影响已经减缓,我们正全力投入新园区建设,将凸显青梅种植文化里的旅游观光元素,联动其他村庄打造当地品牌。”

  大陆乡村振兴方兴未艾,疫情同时也孕育更多商机。马彦彬说,不少台湾青年设计师正在联系他合作,“此次疫情中,更多人在思考生命意义和生活的形式,这给乡村慢活带来吸引力,这也给了‘会讲故事’的台湾设计师提供了用武之地。”

乡村融合迈出新步伐

产业集聚 助力发展

  “这是四季芒果,一年四季都开花结果;这是九品香水莲花,做成香莲茶可美容养颜;这是黄金木瓜,既漂亮又非常好吃……”走在福州福清市江镜镇南宵村的休闲步道上,台湾农技专家黄来裕对路旁农田里连片的果苗如数家珍。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打理的荒地,黄来裕带着精心培育的12种台湾特色果苗来到村里。地理位置、土地、气候适合水果种植,基础建设完备,有政策支持,是吸引黄来裕来到南宵村的原因。

  “我出技术和果苗,村里出田地和人工,共同合作。”黄来裕的到来,在南宵村书写一个“海峡组合”的新故事,“第一期已经种了25亩,第二期准备种200亩。”南宵村党委书记薛尔辉告诉记者,村里大力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共流转1500亩,携手台湾专家合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被称为“台湾凤梨博士”的黄来裕,入闽已20余年。闽台农业合作也已吸引很多台胞像黄来裕一样,带着先进农业技术和理念跨海而来,在福建扎根。福建现拥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还推进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百余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目前,仅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常驻台农就有600多人,福建还选任97位台胞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

盘活资源 乡创乡建

  然而,闽台乡村融合发展,不止步于农业合作,还迈出了乡创乡建、共建共管的新步伐。2016年,台湾青年苏奕儒带着团队来到平潭的北港村,改造闲置石厝,打造集民宿、文创、音乐等于一体的艺术聚落。如今,“石头会唱歌”已成为平潭的一张旅游新名片。今年初,他又在平潭的青峰村拿下了“蟳堡亲子民宿”新项目。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平潭引进台湾规划团队打造北港文创村、磹水村、寨顶村等一批富有台湾元素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点和历史文化名村。福建也鼓励台湾建筑师、文化创意团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激活农村闲置或低效利用资源,每年选择若干试点村开展“陪伴式服务”。

  64个台湾建筑师团队、20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已经来到福建,足迹遍布福建27个县108个村庄,与大陆同行共同规划、建设,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生机。

创新治理 提升效能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过程中,福建创新体制机制,引入信息要素,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在平均海拔超900米的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一座古朴的灰砖民厝上悬挂着“议理堂”的匾额。古色古香的大院内,是一个现代化的远程调解中心。来访群众可通过大屏幕,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助理实时连线。这一机构由政府部门和当地乡贤共同参与,旨在结合行政、司法和村庄自治力量为村民化解纠纷,并进行普法宣传。

  “我们希望运用信息技术让群众在山区享受到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同时通过易于理解的乡土表达增强村民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议理堂负责人介绍,这一机构是“情、理、法”的融合。在线调解中心、网上政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福建运用信息要素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做法,旨在要通过创新要素来培育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融合要素 共建共管

  厦门的59个社区、平潭的92个村(居)还引进台胞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探索两岸共建共管。今年是来自台湾宜兰县的李佩珍深耕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社区营造工作的第七年。在台湾有10余年社区营造经验的李佩珍,把“先造人,再造物”的理念带到了青礁村。

  在李佩珍的鼓励和推动下,一批年轻人在青礁村院前社组成“院前济生缘合作社”,参与到人居环境改造中;越来越多的村民让出土地,打造出供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他们还修葺了村里的一座座古厝,结合每一座古厝的历史充分利用,打造成“四点钟学堂”“国学课堂”等社区书院,重塑耕读文化。青礁村现已成为环境优美的闽台生态文化村,吸引各地来休闲观光、研学的游人络绎不绝,也有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通过“人带人”,海沧区已聘任43位台湾青年在基层参与乡村社区建设。

  李佩珍说,今年起,她和小伙伴们开启了“西部驻点”计划,分批前往甘肃、宁夏的乡村,“希望给他们带去新的气象和活力。”“福建在大陆首创两岸合作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为深化闽台交流交往与理解认同开辟了新的通道。”福建省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试点村居、社区还推广志愿服务、传递社工理念,开展敬老、义诊、治安巡守、环境整治、推广公益等活动,促进了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台商台农见证发展变迁

    台商李志鸿谈永福的发展变化。 王东明 摄

  “如今,永福高速已列入‘十四五’规划中,有望再过两三年就能通车,那就更方便了。”“大陆阿里山”的台商李志鸿谈及永福通高速话题时欣喜不已。成立于2006年的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2008年升格为“国家级”,并连续四年在国家级台创园建设考评中位居第一。永福镇是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核心区,这里因为纬度、气候、产业与台湾阿里山相近,被台商台农誉为“大陆阿里山”。

在樱花盛开期,台商谢东庆一家人都会在茶园的接待大厅里,热情地招呼大家品茶赏樱。 王东明 摄

  然而,道路交通长期困扰着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李志鸿感慨道,创业早期从厦门到永福镇,汽车都要在山路上蜿蜒颠簸6个小时之久。两年前,南(平)龙(岩)铁路开通,让漳平市一下子迈入“动车时代”。“漳平市到南平市、厦门市只需一个半小时,到福州市只需两个小时。”在李志鸿眼中,高铁带来了大机遇,首先是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茶叶将接入高铁网络运输到各地,其次是便捷高效的高铁网络将带来大量游客。

航拍台品樱花茶园。 王东明 摄

  但漳平市区到永福还有1个小时车程。2020年底,李志鸿出席全省台胞台企座谈会并发言,提出加快永福高速公路建设,获得相关部门肯定与支持。正是在李志鸿等多位台商台农的推动下,永福离通高速又迈进了一大步。在李志鸿看来,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乡亲,两岸同胞要携手,要合作,要共赢。“大陆努力造福台湾同胞,积极服务台资企业,让我们台胞台企有了更多获得感。”

  永福的发展变化,离不开谢东庆这位台商。1996年,谢东庆第一次来到永福镇,经过调研,他决定留在这里种茶。除了引进台湾的茶叶管理方式以外,2000年开始,谢东庆在茶园里遍植樱花。茶园建立后,谢东庆把当地闲散在家的贫困户招来采茶,解决了许多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如今,这里的台农们每年要给当地工人支付工资约5000万元人民币。”谢东庆说。

台商曾国宝介绍他的制茶技术。 王东明 摄

  除了种茶业,台品樱花园还发展观光旅游。至今,台品樱花茶园面积达1800多亩,年产茶超十万公斤。在谢东庆看来,高优精致农业结合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台品樱花茶园已形成“十里樱花、万亩茶园”的浪漫壮观景象。产业融合催生效益,让台农尝到了甜头,也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推动了当地脱贫振兴。“每年春节樱花盛开,每天数万人前来踏青赏樱,带动永福产业,繁荣地方经济。”令谢东庆引以为豪的是,台农们对永福乡村振兴发挥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借助樱花品牌,加快推进樱花茶园提升改造和“台湾小镇”建设。作为第一个到漳平永福投资种茶的台商,谢东庆迄今已在永福生活了25年头,如今,他正开始谋划下一个25年的蓝图。

  2006年扎根永福的台商曾国宝,也见证永福的发展变化,“以前都是老房子,道路也很难走”。如今,曾国宝创办的漳平茶博士综合农场有限公司拥有成熟的生产线,每年投产茶叶20余万斤。他正着手打造“台湾茶叶故事馆”品牌连锁店,占地5亩半的“台湾茶叶故事馆”刚投入使用。他表示,大陆市场广阔,前景无限。虽受疫情影响,去年公司茶叶销量还是略有上升。接下来他还将筹划茶文化研学活动。

  经过十余年发展,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中国大陆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入驻台企76家、台农600多人,其中规模以上茶企23家,高山茶基地48个,年产茶1600多吨,实现产值7.2亿元人民币。

“接地气”台湾乡建团队的陪护式指导

  记者3月1日自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称福建省住建厅)获悉,福建省将鼓励100个村庄引进台湾建筑师团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陪伴式服务。业界观察人士认为,这将激励越来越多台湾建筑专才及文创业者西进福建。据知,福建鼓励台湾建筑师(含文化创意)团队为村庄提供1年以上陪护式服务,且平均每月指导服务不少于10天,以提升农房建筑风貌为主要服务内容,开展陪伴式设计服务指导。福建省住建厅将为每个村庄或项目予以省级补助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服务费用。截至目前,福建累计引进68个台湾建筑文创团队,20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共服务122个村庄项目,覆盖31个县。

  其中,福州市闽清县梅城印记历史街区和梅溪镇樟洋村、三明市泰宁县“耕读李家”、福州市永泰县长庆镇等项目通过引入台湾乡建团队参与,在村容村貌、产业培育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秘书长刘炳辉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因应牵头成立“海峡建筑师家园”,为台湾团队来闽创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交流平台,“帮助台湾团队扎根”。目前,海峡建筑师家园已聚合76个台湾团队逾200余名台湾专才,协会服务点布设于台北及福建闽清、永泰、永春、平潭等地。

  台湾注册建筑师吴正隆目前为福建省福州市、宁德市的五六个村庄提供服务,同时还发起“周二有约”社区治理公益咨询服务。吴正隆表示,大陆乡村振兴战略予以台湾建筑师用武之地,福建拿出百个村庄虚位以待,会激励越来越多台湾建筑师西进实现价值。

  台湾青年曾芝颖团队2018年入驻福州市闽清县梅城镇,改建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是该惠台措施的首批受益者,如今正在接洽三明、莆田等地项目。曾芝颖的经验是:“台湾的经验不能照搬照套,要融入当地需求和风土人情,也就是‘接地气’。”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福建省和福州市分别出台系列惠台措施,其中都有鼓励台湾投资者以及建筑师、文化创意团队等参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内容。福建惠台力度也越来越大:2019年有10个村庄上榜,2020年增至30个,2021年受益村庄或项目数目则激增至100个。“除美丽乡村外,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集镇综合整治等多个项目都向台湾团队开放,惠台政策面扩大很多。”刘炳辉透露,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所阻,台湾专才热情度仍比较高,过去两个月他已对接了10来位台湾资深设计师,“台湾观光农业经验成熟,亦懂产业,备受欢迎”。

(根据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