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
首页
中华
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革命圣地西柏坡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16440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西柏坡大图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16440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西柏坡,是我国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西柏坡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西柏坡,位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西柏坡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

    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12.3%,占全村户数的33%。


西柏坡毛泽东同志旧居。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旧居,军委作战室、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和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代表旧址,防空洞和中央机关小学旧址12处。1982年3月,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柏坡陈列馆

    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共12个展室。展览内容以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活动为主线,运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辅之于会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西柏坡石刻园

    坐落在三面环水的柏坡岭上,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1997年对外开放。该园在建筑设计上汲取了古典建筑和南方园林的特点,碑廊迂回,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园名系薄一波和舒同的墨宝。其中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社会各界名人、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320余幅。

     西柏坡纪念碑

    位居停车场南侧、纪念馆后的山顶上。总高度为20.5米,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的手迹,碑文是1991年江泽民同志为西柏坡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位书记铜铸像

    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中央,均高2.5米,青铜铸像,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情景。

     西柏坡青少年文明园

    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园内花草、雕塑相间,更有伟人寄语青少年的名言警句,革命传统和时代文明浑然一体。

     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

    由国家安全部、河北省安全厅、西柏坡纪念馆共同建设的。展览面积770平方米,图片114副,实物85件,文摘22段,动态模型7个 ,场景复原3处,艺术浮雕1组。该展览充分运用博物馆学的最新理念,通过虚实对比,动静结合等综合设计手法,采用多媒体、凹面镜成像、幻影成像等陈列形式深刻诠释了我党隐蔽战线的斗争历史,整个展览融教育、思想、科学、艺术于一体。


1948年,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并在1949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周恩来总理评语道“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经过紧张的筹备,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

    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萧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11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西柏坡

    对于中央为什么选址西柏坡,目前在党史界已形成基本共识:第一,平山战略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环境优越,能进能退,能守能攻,是理想的战争指挥部;第二,平山物产丰富,可保障机关部队有充足给养,曾被聂荣臻元帅赞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和群众基础好。对于这一点,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时就通过报纸和来自晋察冀的同志,通过驻扎在平山的晋察冀边区首脑机关,通过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平山团”,有了初步的了解,平山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数量多,政治素质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对敌斗争坚决;平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子弟兵,勤劳朴实,忠诚可靠,不畏强暴,勇于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

    毛泽东、周恩来等都对选址西柏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周恩来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转战陕北,翻越五台山后,高兴地对前来迎接的聂荣臻说:“到了晋察冀,就像当年在兴国一样,群众见了我们都笑逐颜开。”到达西柏坡后,他又对叶子龙说:“西柏坡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指挥部选得好!”应该说,栗再温和他的战友们为打造这个解放全中国的总指挥部和大本营付出了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