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返回频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传统舞蹈。酉阳摆手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人活动时期,在明清时期盛行,它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

    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传统舞蹈。酉阳摆手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人活动时期,在明清时期盛行,它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雄鹰展翅和日常生活等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氛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其舞蹈动作有“单摆”、“双摆”、“抖虼蚤”、“撵野猪”、“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树”、“岩鹰展翅”、“状元踢死府台官”等二十多种,队列有环形摆、双圆摆、双铜钱、插花摆、一条龙、螺丝旋顶、绕山涉水等三十多种。 

    2008年6月7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

    酉阳摆手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上古时代的巴人活动时期,州府时代的兴盛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保护传承时期。酉阳在上古时代就有巴人活动,《摆手歌》中有“卦子莫忘记,路上一路神要敬。王龙也尺莫忘记,路上舍巴要做哩”“茅草三年六个月割了舍巴三年六个月做了”的唱词(土家语称摆手舞为“舍巴日”)。在舍巴日上表演具有人类早期原始生活生产形态的“茅古斯”舞,说明酉阳摆手舞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巴人活动时期。酉阳摆手舞于明清时期在土家族居住地发展盛行,隶属于重庆市的酉阳和酉水河上游的鄂西,同下游的湘西山同脉水同源。此地春秋时期为巴国南境,西汉时建县,在湖南省境内辖有永顺、古丈、龙山三县。明清时期土家族强宗大姓彭、白、田三族之祖,曾在洞庭湖地区多次遭遇战争,被迫逆流而上,定居于酉水河中游的可大和后溪等地,带来了祭祀土王和先祖的仪式。此后,土家族摆手舞在这一带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生态摆手舞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酉阳摆手舞面临传承危机,急需抢救保护,酉阳县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摆手舞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

舞蹈特色

    表现内容

    酉阳摆手舞在州府时期内容完整,大体分为:

    (1)祭祖仪式,包括请神、酬神、祈神、送神等。

    (2)唱摆手歌,以人类起源、古代战争、家族迁徙、英雄传说和农事劳动为主要内容。

    (3)跳摆手舞,分军事舞、迁徙舞、生活舞和农事舞,在摆手锣鼓、牛角号、唢呐等乐器伴奏下,参舞者以各种舞姿重温先祖的生活和历史。

    (4)表演原始戏“毛人的故事”,村民头戴尖顶齐脖茅草帽,头扎草辫,全身皆用稻草包扎,一人先领舞出场,数人尾随欢跳。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州府时期摆手舞的部分内容已经失传,文化部门搜集到的舞蹈主要是迁徙舞、生活舞和农事舞,迁徙多摹拟撵野猪、网山羊、找果子、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树、抖虼蚤、岩鹰展翅、状元踢死府台官等动作;生活舞内容丰富,有扫地、挽麻团、纺棉纱、打蚊子、牛擦背、打粑、照镜子、喝豆浆、打草鞋等动作;农事舞中多模拟积肥、挖土、播种、栽秧、割谷、挞谷、挑谷、摘包谷、种棉花、撒小米等动作,参舞者以单摆、双摆和回旋摆为基本动作,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面微颤抖,伴随着“咚咚哐、咚咚哐、咚咚哐、咚咚哐”的节奏,展示各种舞姿,古朴自然。

    表演形式

    酉阳摆手舞分大、小摆手两种类别,大摆手主要表现古代战争等宏大场面,其舞粗犷而劲勇,一般在大摆手堂举行,参舞者几百人,多则数千人。大摆手舞开始时,各个村寨依照姓氏组成摆手排,每排为支摆手队伍,每排队伍人数可以不等,但是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各个队列的出场顺序依次如下:首先是龙凤旗队,他们手持用红、蓝、白、黄四色绸料制成的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走在队伍最前列,其次是由族长或者德高望重的老者率领的抬着各色祭品的祭祀队,然后是舞队、持有各色长方形和三角形彩旗的小旗队、乐队、披着“西兰卡普”(即土绣花背面)的披甲队以及炮仗队。肢体舞蹈正式开始之前先扫邪,后安神。祭祀主持掌堂师手持扫帚,高声唱腔谴责邪恶之徒,扫邪之后祭祀队在掌堂师的带领下齐唱请神歌。祭祀毕,在炮仗队礼炮过后,乐队敲起摆手锣鼓,全场沸腾,在掌堂师的指挥下围圈摆手而舞。

    小摆手则主要表现生产、生活的场面,其舞轻柔而细腻,一般在爵主宫“土王祠”(小摆手堂)举行。表演时很少使用道具,也不受服饰限制。先由土老司主持祭祀祖先和土王,以粑粑、豆腐、猪头为供品,烧香膜拜,然后在摆手坝的中央升起篝火,土家族后生和姑娘们则在土老司的指挥下围绕篝火翩翩起舞,常常通宵达旦。

    音乐特点

    摆手舞的音乐很有特色,演唱的是《摆手歌》,其演唱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摆手舞进行时,由梯玛(土语意为巫师)用土家语演唱摆手歌(即舍巴歌),歌词内容大多为祭祀先祖、民族历史和迁徙故事,一般在舞蹈开始之前演唱。另外一种是舞者自己演唱,有一领唱众人和,也有众多舞者一起唱。
摆手舞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以锣和鼓为主,通过锣、鼓的节奏来控制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节奏。

    服装特征

    舞蹈时,土家族男子所着服装整体结构较为简单,具有宽松肥大、行动方便等特点。颜色单纯朴素,多以自织土布为衣料,青蓝两种颜色比较常见。从头饰上来看,成年男子一般包蓝布或青布长帕,布帕卡2.3-3米,包成人字形状,不封顶。中老年男子多穿短领右衽满襟衣,捆同色腰带。青壮年多穿立领素色对襟衣,正中安5-7对布扣,裤子则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

    土家摆手舞中妇女所穿服饰比较讲究,总体风格清新雅致、纯美恬静。同男子一样,土家族妇女也喜欢在头上包头帕,一般为青布帕或青丝帕,年轻女子也有使用白色刺花头帕的。一般来讲,上衣穿圆领右开襟大褂,袖子短而肥,前襟、下摆、袖口处均饰有彩色花边。下装有的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也有的穿与上衣同色的裤子,裤脚一般有两三条刺绣花边。舞蹈时也有女性围绣花围腰(围裙),并用银圈穿彩色带子拴挂。围腰上绣有各种图案,如喜鹊闹梅、野鹿含花、活鹰闪翅、鱼跃龙门等。

    现代的酉阳摆手舞是一种可供百姓日常娱乐、健身的舞蹈形式,跳舞的群众平时穿着便装,只有在大型节日表演的时候才会穿着民族盛装。

传承价值

    酉阳摆手舞反映了湘鄂渝黔边界农耕渔猎时期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习俗,表现了土家族远道迁徙、狩猎征战、刀耕火种、饮食起居的状况。它融歌、舞、乐于一体,汇聚了丰富的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成为土家族文化传承延续的重要方式。

    (资料、图片综合百度百科)

编辑策划: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