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
首页
中华
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巴金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大标

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五四”运动期间,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

巴金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1月,出版译著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1928年12月,从法国回到上海。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1932年5月23日,长篇小说《雾》出版。1933年1月,长篇小说《雨》出版;5月,长篇小说《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出版。1936年4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1938年3月,长篇小说《春》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继续在文化生活出版社从事出版和翻译工作。1946年1月20日,和茅盾等21人联名发表“陪都文艺界致政治协商会议各委员书”,信中呼吁废止文化政策,确立民主的文化建设政策。

巴金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9月15日—29日,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同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9年12月,杂文集《随想录》(第一集)出版。1982年10月,《随想录》(第三集)出版。1983年起,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巴金

    带病入书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因书得爱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笔名趣谈

    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巴金

    中长篇小说:《灭亡》、《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死去的太阳》、《海底梦》、《春天里的秋天》、《沙丁》、《萌芽》、《新生》、《利娜》、《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

    短篇小说集:《复仇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8月初版、《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神·鬼·人》、《沦落集》、《发的故事》、《长生塔》、《小人小事》、《还魂草》、《英雄的故事》、《明珠与玉姬》、《李大海》

    散文合集:《海行》、《旅途随笔》、《巴金自传》、《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旅途通讯》、《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华沙城的节日》、《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大欢乐的日子》、《谈契诃夫》、《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友谊集》、《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贤良桥畔》、《大寨行》、《爝火集》、《创作回忆录》《序跋集》、《怀念集》、《家书—— 巴金萧珊书信集》、《再思录》、《随想录》

    文学译著:《薇娜》、《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骷髅的跳舞》、《丹东之死》、《草原故事》《秋天里的春天》、《过客之花》、《门槛》、《叛逆者之歌》、《夜未央》、《迟开的蔷薇》《父与子》、《处女地》、《快乐王子》、《笑》、《六人》、《红花》、《癞蛤蟆与玫瑰花》、《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

    传记译作:《蒲宁与巴布林》、《狱中与逃狱》、《我的生活故事》、《地底下的俄罗斯》、《我的自传》、《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史话》、《狱中记》、《一个家庭的戏剧》、《狱中十二年》、《回忆契诃夫》、《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选》、《往事与随想》

    理论作品:《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再论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卖淫妇》、《芝加哥的惨剧》、《革命的先驱》、《断头台上》、《俄罗斯十女杰》、《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俄国社会运动史话》

    理论译作:《面包略取》、《面包与自由》、《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蒲鲁东底人生哲学》、《告青年》、《万人的安乐》、《西班牙的血》、《西班牙的黎明》、《西班牙的曙光》、《西班牙的斗争》、《战士杜鲁底》、《西班牙》、《一个国际志愿兵的日记》、《西班牙的日记》、《巴塞罗那的五月事变》

    主编刊物:《文化生活丛刊》(1935年一1952年)、《文学丛刊》(1935年一1949年)、《文季丛书》(1939年一1951年)、《文学小丛刊》(1939年一1948年1月)、《自由月刊》(1929年1月一4月)、《时代前》(1931年1月一7月)、《文学季刊》(1934年4期)、《文季月刊》(1936年6月一12月)、《文丛》(1937年一1939年)、《烽火》(1937年一1938年)、《文艺月报》(1953年一1956年)、《上海文学》(1960年一1963年)、《收获》(1957年一20o5年)


巴金

    巴金小说的题材具有多样性,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热烈、明快、朴素。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


巴金故居

    成都故居

    巴金成都故居坐落于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1904 年巴金出生在这里。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十九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这座故居是小说《家》中高公馆的原型。1971年因故成都故居被拆除。2013年。成都市政府在原址设立“巴金故居原址”供旅游人士参观。

    上海故居

    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