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交流记 | 两岸云上同步举行黄帝公祭大典:渊源流长的国家级公祭

云上交流记 | 两岸云上同步举行黄帝公祭大典:渊源流长的国家级公祭
4月4日上午,辛丑(202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共聚此间,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当天,台湾也同步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并进行两岸共祭视频连线直播。这个全球中国人共同关注的日子,怎么能少了来自台湾的声音?

两岸同步举行黄帝公祭大典

  4月4日上午,辛丑(202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共聚此间,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当天,台湾也同步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并进行两岸共祭视频连线直播。

  桥山陵前、沮水河畔,参加公祭大典的各方代表在黄帝陵标识碑前庄严列队,在仪仗队的引导下,景行轩辕桥、龙尾道,缓步进入轩辕庙,在祭祀广场的指定区域就位。祭祀广场上,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56面龙旗迎风飘扬,现场气氛庄严、肃穆。

  9时50分,鼓声雄浑,钟鸣悠远,公祭典礼开始。击响的34通鼓声,象征着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崇敬初祖的共同心声,9响钟鸣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最高礼数,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无限景仰和无比感恩。庄严典雅的祭乐声中,社会各界代表依次向轩辕黄帝像敬献花篮。陕西省省长赵一德恭读祭文。之后,全体代表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

  接着举行盛大的乐舞告祭。庄穆、宏放的音乐声中,一条56米长的金色巨龙腾空而起,承载着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无限崇敬与感恩之心、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飞入云霄。公祭典礼结束后,参祭人员依次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并在陵园中栽种桥山柏。

  据了解,今年的公祭典礼严格控制参祭规模,参与活动的工作人员、演职人员均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确保防疫安全。此外,今年的典礼通过制作8K超高清VR互动场景,生成全景漫游服务,提升和完善了“中华云祭祖”祭祖网络互动平台,增强了网络祭祀的现场感。

渊源流长的国家级公祭

  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代表,聚集在黄帝陵一起祭拜黄帝。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轩辕黄帝的陵寝,世称“中华第一陵”。《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因为带领中华民族先民开启了灿烂文明的先河,轩辕黄帝被后世尊誉为“人文初祖”。

  祭祀黄帝历史悠久,早在汉武帝时期刘彻就曾祭拜过黄帝,公元770年唐代宗将祭祖(黄帝)大典明文确立为国家级祭典并延续至今;唐、宋、元历代均有祭祀、修葺、保护黄帝陵的历史记载;明、清两代在桥山祭祀黄帝陵成为国家政治制度。这种国家级别的祭祀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更是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盛事。

  黄帝作为我们先祖的化身,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一个永恒的文化坐标,成为了中华民族统一的精神领袖。那么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公祭典礼就是我们炎黄子孙通过人文典礼从而饮水思源,感恩先祖的文明孕育以及上下5000多年的文化传承!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蒋孝严、洪秀柱等台湾知名人士都曾率团到黄帝陵谒陵祭祖。

公祭典礼上的台湾声音

  今年的公祭典礼上,也一样吸引了很多台湾同胞在现场观礼。据中新社报道,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陈奕廷,此次是第二次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众所周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拜谒黄帝陵既表达了华夏儿女慎终追远的心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陈奕廷出生于台北,1997年跟随父亲到福州创业。目前他的企业员工逾300人,产品远销欧盟、中东、南美洲等地。

  “海峡两岸本是一家人,血浓于水,我们同文、同祖、同血缘、同习俗。”陈奕廷表示,他自己的三个孩子目前都在大陆念书,作为一名父亲,在缅怀先祖的同时,亦希望两岸的年轻人能通过祭祀轩辕黄帝,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到作为炎黄子孙与有荣焉。

  作为一名台湾“80后”,陈语欢是首次参加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他坦言此前对黄帝文化的认知仅来自于电视、网络与书籍,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中。“我来到黄帝陵,感觉到似乎是一段长达几千年的旅途,现在回到了一个起点。黄帝就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根脉,这是一种非常浓烈的情感。”陈语欢如是说。

  对台湾女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蒋佩琪而言,当被问及首次祭拜黄帝陵的心情时,她说:“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

  “我祖籍是福州连江县,在台湾,我们家每逢聚会一定都吃很传统的福州菜,我从小就听父亲讲很多家乡的事,当我来到大陆见到这里的景物,吃到这里的菜肴,就总会想起父亲说过的话。”蒋佩琪坦言,人如果没有了“根”,就如同是浮萍一块。回到大陆的这些年里,她越来越有找到“根”的感觉。“我出生在台湾,但我常以‘连江的女儿’自居,有‘根’的地方就会有认同感和凝聚力。”蒋佩琪说道。

    (华夏经纬网综合报道,部分资料参考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