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造生活 美成于斯 两岸深化工艺美术交流合作

匠造生活 美成于斯 两岸深化工艺美术交流合作
暌违两年,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以下简称“艺博会”)带着“匠心两岸 品质生活”的主题再度启幕。花开两朵,首届(中国)香文化产业大会也同期举行。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丰富精彩的工美赛事、引人入胜的文化论坛、创意十足的文旅体验……4月29日至5月5日,七天时间里,两场工美盛会...

台业者吁两岸工艺交流不能断

  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29日在莆田开幕。上万件海峡两岸工艺精品惊艳亮相,36家台湾企业参展,台湾顶级工艺协会秘书长林芸安表示,期许两岸工艺美术交流“不要停”“不能断”,希望台湾工艺能在大陆市场绽放精彩之姿。本届艺博会以“匠心两岸,品质生活”为主题,莆田工艺美术城设主会场,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仙游海峡艺雕旅游城、中国陈桥家具园、上塘珠宝城、莆田国际油画城、美家美居新零售中心、北高黄金珠宝产业园和莆田市美术馆设8个分会场,并同期举办4场评奖赛事。

  “两岸”元素一如既往成为本届艺博会亮点。主办方称,因新冠肺炎疫情管控,台湾工艺大师无法亲赴莆田参展,但今年参展台湾企业较上届增至32家,分为台湾顶级工艺协会、闽台民间工艺彩绘传统灯笼、台湾文创学会三个展馆,共拿下46个展位。本届艺博会授予莆田市“海峡两岸工艺美术创新融合示范基地”,持续推动海峡两岸工艺美术产业深化交流与合作。

4月29日,首届中国香文化产业大会在莆田会展中心开幕。

  为期7天的展会中,同期举行第十二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第七届中国泥塑造像技艺大赛、第十一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并新增国家级评奖赛事——2021年“中匠杯”中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

  台湾顶级工艺协会秘书长林芸安对记者表示,她关注到上述赛事呈现的“欣欣向荣”,“很期许台湾大师的作品遇到欣赏的大陆藏家,这样才更能激励台湾从业者新的创作激情。”林芸安表示,疫情阻隔两岸正常交流,自去年起,她代为台湾展品寻找大陆市场而常驻福建,本届艺博会透露的两岸合作趋向信息备受关注,“期许两岸工艺美术产业交流不要停,不能断。”

  林芸安还表示,她正在关注福建先行先试将台湾工艺大师纳入非遗技艺传承人名录,并予以传承政策倾斜,“惠及台胞的文化扶持政策越来越多,有利于中华传统技艺多样化传承,值得期待。”

“创新的骨干在中华五千年文化”

  在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手下,一坨取自苗栗大山里的矿土,经历1300度烈火淬炼,演变成一段枯木、一锭墨金,形神毕肖,令人叫绝。

台湾顶级工艺协会理事长、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 受访者供图

  4日,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下称艺博会)继续在莆田举行。台湾顶级工艺协会征集江有庭、许朝宗、叶志诚、高品桐、钟荣华等10位大师作品赴展。因疫情所阻,这些创作者并未现身展会,但展品异彩纷呈,仍引起业界关注。

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作品。 受访者供图

  叶志诚4日通过电话接受记者专访,畅谈创新陶瓷艺术之心得。这位1970年出生的陶瓷大家制陶已有30年,他说:“我们的精髓观念来自于古代,创新的骨干离不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架构。”叶志诚开创的田中窑是柴烧窑。“陶瓷终究是先人留下来的东西。”叶志诚说,他致力于“烧出以前的味道”。他尝试用台湾特有的樟树、荔枝树、相思树作为燃料,细致观察1300度左右下的“火痕”和“落灰”。

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作品。 受访者供图

  “若是竹子多了,烧的落灰会在瓷器留下大斑点,偏黄色;相思树烧出的色彩则偏绿色,就像古时候的翡翠青石。”叶志诚坦承,台湾海岛的土壤相较于大陆来说,黏性不够,含矿物质也较少,为台湾创作者出了不少难题。

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作品。 受访者供图

  “景德镇、宜兴、建阳、西安和内蒙古……大陆的土看颜色就知道,哪里的土做土胎最好。”在叶志诚的心里,哪里的土够红,哪里的够黄,哪里的够黑,他有一幅自己的中国地图。叶志诚最为喜欢钧窑的明亮而深沉、沉重而古朴,也喜欢兵马俑之大气磅礴。他曾多次实地探访景德镇和西安、太原,“买很多很多的书”,广交大陆陶瓷家,探讨胎釉配方和烧成技术。

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作品。 受访者供图

  叶志诚还曾买过少量宜兴紫砂土,但当时台湾比较少做陶壶,也找不到销路,索性拿来研究铁土和台湾土的结合。他发现,窑温在1250度至1300度时,紫砂土就“趴下了”,而当铁土筛过洗过后,和台湾苗栗土结合起来,效果超级惊艳。“仅是一般的木灰,就变化很吓人,产生五彩光,出品全都值得保留。”叶志诚说,台湾创作者所孜孜以求的“独树一格”,他在陶土的“两岸融合”中得到了。

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作品。 受访者供图

  做陶30年,叶志诚自言可以利用土的特质,烧出好几万道“颜色”。一抔黄土,经过煅烧后,从银的铮亮到黄金的斑驳,从铁桶的锈斑到枯木的质感,无不惟妙惟肖。“土,是大自然的模仿师。”他说。在叶志诚的作品中,他“来自田中”的秉性自然流露,青蛙、螃蟹这些乡土意象时常“诗意地栖息”在他的茶壶上,一截枯木,横在茶仓上,又特别深具孤寂而古拙的美感。

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作品。 受访者供图

  “我从小到大,常在溪边、田间劳作嬉戏。”叶志诚说,成名之后他亦时常在田间劳作,在自然的静谧中创作,“这是一种生活,土地跟我们最亲,没有任何杂音,在宁静中创作才有灵感。”如今,叶志诚担任台湾顶级工艺协会理事长,他的彰化田中窑不仅出产柴烧陶瓷,还营造成观光游览胜地。如今正是蜀葵花开时节,游客众多。

台湾陶瓷大师叶志诚作品。 受访者供图

  虽因疫情所隔,叶志诚不能现身莆田艺博会,他十分关注展会传出的大陆惠台政策和乡村振兴资讯,“台湾工艺作品讲究个体标识度和生活美学,在活化厂方为观光创意园区也颇有经验,两岸应有合作空间。”“我有关注福建已经将多位台湾非遗作者纳入传承人名录,这对两岸工艺发展一定是好消息。”叶志诚说,随着疫情的缓和,两岸工艺界交流合作的热潮必将到来。

“我要在大陆开直播”

  “我做陶这40年,有过几次转型,正好印证了台湾陶艺发展的几个阶段。”台湾陶瓷工艺大师高品桐5日在电话里对记者笑说,“如今,我正转向大陆做直播。”5日,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下称“艺博会”)在福建省莆田市落幕,36家台湾企业携上千件台湾工艺精品亮相,备受业界关注。

  在台湾顶极工艺馆,高品桐创作的天目釉茶器格外“吸睛”。高品桐现任台湾顶极工艺协会秘书长、三唐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办了鹿港窑,他出产的天目杯斩获不少台湾创意奖项。身在台湾的高品桐通过电话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台湾陶瓷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一盏天目杯的得来,如同台湾陶艺发展的历程和缩影。

台湾工艺美术大师高品桐。 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台湾陶瓷处于大量生产阶段,多为手工彩绘精品,如仿古唐三彩、仿明清古董花瓶等。高品桐入行时精研仿古唐三彩,用素烧和釉烧二次烧成,追求“堪与真品相媲美”,也被企业藏家大量收藏。至上世纪90年代,台湾品牌进入大陆市场。台湾陶瓷工艺品讲究实用与观赏功能结合,一时间催热大陆“礼品经济”。在这十年间,高品桐亦以唐三彩转向交趾陶技法,这是一种从广东和福建传入台湾的低温多彩釉陶艺,以色彩斑斓著称。

  然而做不到十年,“买家又不见了”。在高品桐看来,由于大陆经济开始腾飞,台湾消费陶艺的人群转向大陆的投资市场,“台湾作品因为人工成本昂贵,较大陆商品而言,没有竞争力”。2000年以后,高品桐决意第三次转型,“转向比较冷门的、技术门槛高的”。于是他投身研究天目烧,并精进技艺,在黄金天目上取得了突破。

台湾工艺美术大师高品桐作品(局部)。 受访者供图

  天目烧与福建建盏异曲同工。“当时正好两岸交流频繁,增加了我销售额,八成藏家来自于大陆。”高品桐列举多桩大陆藏家一眼相中全部揽下的收藏轶事。他亦逐渐转型,尝试做抽象艺术作品。高品桐坦承,回溯古代柴烧技法并不容易,他曾为烧出满意的“兔毫”效果而持续试烧上千窑,烧的次数越多,纹路和色彩越惊艳,“然而也有风险,釉药滑落到盆板,一旦粘住就变成了瑕疵品”。在高品桐看来,同做黄金盏,福建的建盏创作者“有很棒的天然资源”,已经出现“土釉合一”的顶级艺术品。台湾囿于资源,“只能努力地用配方釉”,而他专赴台北艺术大学回炉重修美学,试图在造型上突破,并曾往湖北武汉、江西景德镇等多地探寻土方和釉方。

台湾工艺美术大师高品桐作品。 受访者供图

  这一路艰辛和所得,高品桐计划在“直播”里一一道来。他告诉记者,这两年,台湾工艺大师们抱团西进大陆发展已成为趋向。去年初,他与多位台湾工艺美术大家共同落脚于杭州凤凰和宁艺术馆,成立两岸艺术家中心,原本计划集中档期用直播形式行销,每期由一位台湾大家现身直播,在线上与卖家互动,目前却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

  高品桐感慨,疫情突袭,台湾工艺美术界备受冲击。“我们的销售对象都在大陆,销路也走得很好。”他说,如今陆客无人入岛,他在桃园机场免税商店的10个柜“没有旅客,断了销路”;在杭州的台湾“专柜”卖场尚未启动。“因为文化同种,台湾工艺品知音多在大陆,尤其天目属于小众市场,会欣赏的人没有那么多,我们更看重大陆市场。”高品桐说,他曾专研过如何在大陆网络搜索引擎上推介台湾工艺家,“商业模式都是自己摸索的,大陆确实行进很快。”

  如今他总结出西进大陆的商业模式有二:抱团西进,提供多样化产品降低“登陆”成本;网红直播是新时代的销售方向,“一定要学会在直播中讲好台湾故事”。高品桐笑说,他已经做好直播脚本,就等疫情结束。“我会在直播开场时说,大家好,我是来自台湾的高品桐。”

为“两岸匠心”拓商路找订单

    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台湾工艺美术精品。 林剑冰 摄

  在5日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以下简称“艺博会”)上,第一次参会的台湾传统灯笼传承人康桂箖接到不少订单。她带来的60多种灯笼形形色色,备受一些同为参展商的大陆企业青睐,用于营造美学空间的诗意氛围。

  本届艺博会以“匠心两岸 品质生活”为主题,力推将生活艺术化的各品类产业,不但同期召开首届(中国)香文化产业大会,还将第十二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和第七届中国泥塑造像技艺大赛,以及两场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赛与文旅业需求融合起来,增加创意的量产机会。

首届(中国)香文化产业大会广邀海峡两岸香文化专家共襄盛举。 杨怡玲 摄

  据艺博会组委会透露,4月29日至5月5日,两场盛会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参观人数近40万人次,实现产品成交金额5亿多元(人民币,下同),签订合同金额2.2亿多元,意向合同金额4亿多元,微拍堂线上成交金额2000余万元。独具生活美学的台湾工艺美术在此间寻求到用武之地。本届艺博会台湾展区分别由台湾顶级工艺协会展出台湾木雕、玉石雕、陶瓷、漆雕等;中华(台湾)文创会带来陶瓷;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则组织展销闽台民间彩绘传统灯笼。

台湾工艺美术大师钟荣华玉雕作品。 受访者供图

  在闽台民间彩绘馆里,据称是台湾唯一灯笼观光工厂的台湾光远灯笼斩获不少订单。作为家族油纸伞第三代传人,谢志成仍坚持采用台湾三年生桂竹、台湾产节纱布等原材料,但他向记者坦承,这些传统手艺的前景“已经转移到大陆市场了” 。为此,他特地寻找到福建泉州灯笼工匠进行伞与灯笼的技艺融合,独创出独树一帜的伞灯。

  台湾顶级工艺协会理事长叶志诚虽人在台湾,却密切关注展会传出的大陆惠台政策和乡村振兴资讯。他认为,除产品落地外,台湾创作家在活化老建筑为观光创意园区方面颇有经验,两岸应有合作空间。

  “需以精品意识守住千年工艺,这是两岸业者面临的相同课题。”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青年大师、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陈玉树也表示,艺博会成为一个契机,鼓励业界打造能够唤起两岸中华文化共同记忆的作品。

  首届(中国)香文化产业大会广邀海峡两岸香文化专家、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搭建以文化为核心、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平台。观察家指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具有对台区位优势的莆田发力培育香产业,有助于吸引台湾人才,促进两岸香产业融合,并有机会合力“香约”丝路沿线国家文明互鉴。

首届(中国)香文化产业大会展场。 杨怡玲 摄

  资料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沉檀香集散地之一,莆田在国际香料交易市场中十分活跃,在当地最大的工艺品交易集散地——莆田工艺美术城中,500多家商户有九成在经营香文化相关产品。“工艺美术产业是莆田的传统优势产业,未来极有可能发展成为莆田第二个千亿产业。”莆田市常务副市长傅冬阳说,近年来,莆田重点培育和打造香产业作为工艺美术产业的新兴增长点。

  日前,莆田市出台促进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九条措施。其中一条即要求丰富产业品类,培育发展香产业。具体包括引进各类高端资源及专业人才;推进香业展销中心、香业种植基地建设,打造国内首家香产业垂直互联网平台,在团队运营补助、场地装修补贴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

台湾工艺美术大师高品桐黄金天目作品。受访者供图

  “这也为台湾香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福建省沉香协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凤荣表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健康发展首要打牢人才基础,要结合年轻人喜欢的题材,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这些方面,我们需对台湾人才及台湾经验应予以更多重视。 ”

(根据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