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观察】两岸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两岸新观察】两岸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为进一步探索海峡两岸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新路,助力福建乡村振兴,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努力打造建设领域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福建省住建厅等4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大陆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对于来自宝岛台湾的台胞而言,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图为:杉城镇际溪村。 陈鑫宇 摄

  传统村落、百亩萱草园、台湾自然教育工坊……一幅丹霞山乡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徐徐展开。

  近年来,际溪村以“耕读李家”为主题品牌形象,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推动闽台文化、农业及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

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图为:修缮后的江日彩故居。 陈鑫宇 摄

  “用设计点亮乡村,把他乡变成故乡,让游人成为家人。”这是台湾上趣团队队长张欣颐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4年底,台湾上趣团队受际溪村聘请进驻指导村庄规划建设。多年来,这个台湾乡创乡建团队以丹霞山乡的田园风光和尚书故里的人文底蕴为依托,打造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将际溪村建成闽台美丽乡村交流中心。

  如今,老旧的村居变成错落有致的民宿,陈年的“尚书故里”重现昔日荣光。台湾上趣团队还设计出两岸文创产品、乡村图书吧等,并结合在地绿色生态环境、台湾乡建经验和高校人才,促进两岸文旅产业融合。

  “一方农耕乐园,一处心灵原乡”,一方田园胜景呈现在际溪村中。2019年,际溪村获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今年来,台湾上趣团队围绕江家坊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开展规划设计,探索实践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古村落。今年6月,际溪村获评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传统村落。

  依托“耕读李家”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台湾团队常年陪伴式规划服务的优势,际溪村多次举办“跨越海峡来乡建”、研学交流等活动,为两岸乡创青年搭建了交流分享平台,并以康养文创产业吸引“新村民”入驻、老村民归来,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生机。

忘忧草开出“致富花”

图为:台湾自然教育工坊。 陈鑫宇 摄

  清晨,在“耕读李家”的百亩萱草园(黄花菜种植基地)里,村民汤道行等人正在为黄花菜除草施肥。就在今年初,泰宁县杉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流转村民闲置农田开始黄花菜试种,种植面积50余亩。

  黄花菜又叫“萱草”“忘忧草”,基地的黄花菜是从台湾引进的品种,具有较耐旱、风味好等特点,适宜在闽北地区推广种植。杉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年栽种黄花菜后,可持续收获12年左右,是一种一年、十年受益的“致富花”。

  此外,黄花菜花形端正、色泽淡金黄,作为景观作物配上“耕读李家”色彩分明的骑行慢道,将成为村内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家里的10亩地都流转给公司种植黄花菜了,现在公司雇我们除草施肥,一天能有上百元(人民币,下同)的工资。”正在除草的村民汤道行乐呵呵地说道。

  杉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台湾黄花菜的试种,逐步吸纳周边农户、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务等形式入股分红,扩大基地种植面积,并结合闽台合作着手黄花菜周边文创产品开发,让忘忧草开出“致富花”。

村民旧房变身教育工坊

图为:百亩萱草园(黄花菜种植基地)。 陈鑫宇 摄

  近年来,随着“耕读李家”康养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游客走进际溪村,不少企业与村民也参与乡村振兴。

  在“耕读李家”内,静心书院、星空民宿、读隅民宿等都是通过流转村民房屋而建成的康养民宿项目。此外,还有50余户村民自发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康养民宿业主郭小红就被这里的丹霞田园风光吸引,在际溪村开起了台湾自然教育工坊。郭小红出生于泰宁县,丈夫白周悌则是台湾台南人。一直以来,她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促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志愿者。

  郭小红表示,希望在“耕读李家”植入青少年自然教育、台湾手工皂制作、经络理疗等康养业态,用自助助人的理念,传播身心健康的家庭养生文化,助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融合。

  2020年,际溪村“耕读李家”获评福建省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际溪村相关负责人透露,几年间,通过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际溪村村集体收入从原来不到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由原来的6000元增至现在的1.8万元;下一步,将充分发挥“耕读李家”品牌效应,盘活现有资源,用好用足各项政策,重点推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交流平台——耕读学院建设。

台湾建筑师团队力促闽台乡建合作

6月29日,台湾团队调研考察了福州晋安区多个社区。 林春茵 摄

  福建今年推出100个村庄社区向台湾团队开放,力促闽台乡建合作。6月30日,福州市晋安区发布10个社区营造项目,吸引两个台湾建筑师团队签约共建。

  2021年两岸社区交流研讨会当天在福州市晋安区两岸社区交流中心举行。台湾建筑师团队代表曾芝颖、吴正隆、黄德祐作经验分享,因疫情未到现场的台湾建筑师陈永兴、何培钧、苏武贤也进行线上交流。

  研讨会上,福州市晋安区康山社区、茶会社区分别与福州隆云设计服务有限公司、福建橙翔文化旅游发展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6月29日,台湾团队调研考察了福州晋安区多个社区。 林春茵 摄

  台湾社区营造师曾芝颖团队此番承接茶会社区营造项目。她说,将通过对生活细节、人和场域、建筑梳理营建,将社区更新成“存在感强烈的生活聚落”,并从根本上去唤醒民众公益心。

6月30日,台湾团队进行研讨。 林春茵 摄

  台湾知名建筑师吴正隆团队则承接康山社区营造,期许以台湾经验为福州带来有温度的些许改变。“台湾建筑师擅长在小而精的地方出发,营造温暖有爱的生活。”吴正隆说。

台湾建筑师团队代表黄德祐作经验分享。 林春茵 摄

  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黄德祐开发了200亩台湾休闲农业试验田。他在分享个中的经验时说道,要尊重大陆在地文化和传统,把自己和村民当作生命共同体,才可能让村民接纳自己,“这是台湾经验融入大陆的过程,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台湾建筑师陈永兴线上连线交流。 林春茵 摄

  当天,福建省台港澳办授予福州市晋安区桂溪社区“福建省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牌匾,福州市台港澳办、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分别授予两岸社区交流中心“台湾社工人才之家”“海峡建筑师家园•晋安区”牌匾。

  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秘书长刘炳辉表示,这些平台将为台湾青年在福州市晋安区执业、落地生根提供各种服务保障。

“有磨合,没隔阂”

  图为6月2日,福建省漳州市,海峡两岸乡建团队向参访者介绍扶摇村瑶山景区改建情况。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一条山路,将福建九龙江沿岸的关帝庙、桃花园、镇安门的沿江水域景点圈拢起来,形如一只大鹏掠水起飞。这是华侨大学闽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组建的海峡两岸乡建团队,为福建省漳州市龙山区郭坑镇扶摇村瑶山景区构想的“扬帆远洋,日出大鹏展翅”改建概念。

  “说到‘扶摇’,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啊,这古诗都在心里嘛。”36岁的台湾文创设计师何信豪如是阐释道。

  今年,福建力推闽台乡建合作,开放百个村庄邀请台湾乡建团队进行陪护式改建。扶摇村里,关帝庙每年都吸引很多台湾信众前来朝圣,村民希望台湾设计师们“帮忙把游客留下过夜”。

  两个月前,包括何信豪在内的三位台湾青年与广西青年设计师黄超川组队进驻扶摇村,承担占地50亩、总投资约700万元人民币的瑶山景区夜间经济带规划设计。

  对这样的“海峡组合”,率队而来的华侨大学闽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台籍导师许思政认为,台湾青年单枪匹马跨海而来,“海峡组合”有助于很好地结对子工作,少走弯路,融入当地。

  黄超川不是第一次和台湾设计师合作。他的导师是一位台湾资深建筑师,基于中华传统元素的“神来一笔”创作概念,在两岸业界很有名气。黄超川坦承,刚开始团队总觉得画面缺少水元素的意象,还是导师点醒了他们,可以构建一个太阳的圆形意象,“在水为鲲,在天为鹏,日出则扶摇而上,不就串起来了吗?”

  图为6月2日,福建省漳州市,广西青年设计师黄超川向参访者介绍与台湾青年组队进驻扶摇村开展瑶山景区夜间经济带规划设计情况。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我们都是读着古诗长大的,当然一点就融通了。”黄超川笑说,他和台湾队友们心有灵犀,“有磨合,没隔阂”。

  在岛内眷村长大的何信豪近年“登陆”,如今定居云南。在他看来,云南跟台湾很有渊源,从大陆热映电影《无问西东》里西南联大的大师们,到台湾清华大学校园里西南联大校歌碑,从昆明飞虎队纪念馆,到腾冲国殇墓园,“两岸就算隔得那么远,彼此又还有很多东西有关联”。

  台湾不少庙宇已经发展为商圈或社区,一个庙游一天的旅游行销很火爆。因此,这个设计任务对何信豪来说,很能勾起“台湾乡土”情结。

  “游客会留在这里,就像我也曾被滇池和鹿港天后宫留住。”何信豪说。

  31岁的厦门理工学院台籍客座教授李一进,担纲此次乡建的夜间灯光设计。然而,刚开始,不少村民提出反对,觉得自己的村庄不需要那么亮,不需要“变成城市”。

  图为6月2日,福建省漳州市,厦门理工学院台籍客座教授李一进向参访者介绍扶摇村瑶山景区夜间灯光设计。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李一进曾经和台湾搭档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半山村打造夜游项目。他们用河流地形借势进行灯光造景,设置出闯关游戏,还衍生“故事线”,让游客进行角色扮演,“形成别出心裁亦很正向的文旅方式”。

  “大陆乡村的春雨、水墨田园和白鹭丝”,让李一进的台湾搭档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古体诗。他们用一句句诗句,为半山村的每一个区域夜景命名。

  “我也曾经疑惑,整个村真的需要造得这么亮吗?”李一进向村民坦言,“可是当我们站到对岸看过来,半山是发亮的,很美。”

  耐心沟通,细致解释,让扶摇村村民接受了李一进这位台湾设计师。“大陆的乡村这样美,我们尊重村民做出的决定。”李一进说,“我也将把心里最打动自己的诗意献给这片乡土。”

多举措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

  该《措施》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的意见》(闽政〔2015〕28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若干措施》(闽政办〔2017〕70号)、《福建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以下措施:

  一、拓展闽台合作领域

  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支持以下台湾建筑师(含文创)团队(以下简称“台湾团队”)规划设计咨询项目:

  (一)集镇环境整治、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建房(含示范房建设)和裸房整治技术指导、城市管理(如夜市招商管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培育、文创等,支持县乡引入台湾建筑师团队作为城乡建设顾问开展陪护式指导。

  (二)鼓励台湾团队参与承接省市县政府购买的编制乡建乡创工作法、集镇环境整治和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指南、农民建房建筑立面图集等各类村镇建设技术指引(导则),以及建设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等服务。

  (三)其他村镇建设项目。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购买乡建乡创闽台合作项目合同金额100万以下的,可采取竞争性磋商等合适方式邀请具备条件的台湾团队参与服务。省级财政每年从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100个合同金额50万元以上的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对陪护式服务1年期以上、每月指导服务不少于10天或每年累计不少于100天、已开展陪护式服务3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个项目50万元补助。对委托台湾团队陪护式服务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优先列入省级扶持名单。市县根据各地实际安排财政资金支持一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陪护式服务等有益经验,推动两地专业互鉴,助力我省乡村振兴。

  三、完善辅导对接服务

  省住建厅继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以下简称“辅导服务单位”)开展台湾团队来闽参与乡建乡创的辅导对接服务。辅导服务单位建立健全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的项目库、人才库、企业库,为台湾团队和县乡村提供对接辅导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海峡建筑师家园”覆盖面,引导台湾团队服务项目以市或县为单位在地域上相对集中,支持当地改造传统建筑做为台湾团队集中落脚点;省台港澳办结合各地对台工作资源,向辅导服务单位做好闽台合作乡建乡创项目推荐,并对符合台青创业就业条件的给以必要支持;省妇联发挥闽台交流联谊优势,对台湾女性人才参与闽台合作乡建乡创项目取得成效的,授予闽台妇女合作发展基地,并结合省级巾帼示范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基地给予一定经费支持。辅导服务单位每季度收集梳理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存在的问题,省市县住建部门、台港澳办、妇联加强协调服务;充分发挥我省“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等智库平台作用,助力我省探索两岸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常态化邀请两岸知名专家、高校和青年建筑师开展沙龙、论坛等活动,不断丰富交流合作内容。

  四、健全组织工作体系

  省住建厅、省台港澳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政策。市县住建部门、台港澳办要建立相应联席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乡建乡创项目和资金等要素保障。设区市住建局、平潭综合实验区交建局会同台港澳办(台工部),组织所属县市区每季度梳理并向辅导服务单位报送一批计划引进台湾团队陪伴式服务的乡建乡创项目,主动协调辅导服务单位和项目业主对接台湾团队;市县可举办项目对接会、辅导服务单位配合,也可由县镇村根据项目需要随时向辅导服务单位提出对接台湾团队需求,促进闽台合作乡建乡创项目落地落实。各地住建部门要加强对申报省级支持的乡建乡创项目合同审核把关,确保资金专项用于乡建乡创项目。

(根据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