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生之困 能“券”解吗?

台湾民生之困 能“券”解吗?
台湾疫情三级警戒持续两个多月,终于在7月底降至二级。如今走过台北街头,部分餐厅食肆已重新开放内用,但多数客人寥寥。显然,疫情压力稍减,但生活的负荷仍压得不少人喘不过气。5月本土疫情暴发以来,台湾诸多行业由初夏直入“隆冬”,民众盼纾困如大旱之望云霓。近来,民进党当局拟发放“振兴五倍券”持续引发争议和反对声浪,各界直言此举难解百姓“近渴”且存在诸多问题,发放现金才能解燃眉之急。   

民进党当局抛“五倍券” 被舆论批“政策买票”

民进党当局执意推出要民众掏钱买券的“五倍券”政策,引发岛内民意强烈反弹(台媒/图)

  据台湾《中国时报》12日报道,蔡英文与台行政机构负责人苏贞昌11日会面后拍板,以去年“三倍券”的模式规划“五倍券”,不考虑发放现金。民众以1000元(新台币,下同)现金可以兑换5000元振兴券,一套10张,包括200元、500元、1000元面额;采取纸本与数字并行的方式,民众须在一定期限内消费。预计9月中旬开始实施。

  “五倍券”可用于缴纳学杂费、补习班等教育费用,但不得找零,也不能缴纳罚单、水电费、健保费等。根据去年“三倍券”的经验,文艺展出售票、电影院网站、台教育部门的全网购票网,高铁、客运和航空网络订票以及台农业部门的休闲农场网站、餐点外送平台等都在适用名单内。台行政机构发言人罗秉成自夸道,“五倍券”最难得的地方在于这是“全民参与式的经济”,当局要达到的目标效果就是“好领、好用、好刺激”。

  “拜托这是人民的纳税钱,不是台行政机构口袋掏的慈善金,应该救命的钱被民进党当局拿来像集资乐透彩票。”国民党“立委”洪孟楷批评说,去年“三倍券”最后高达92%的民众使用纸本,仅不到8%使用电子支付,结果多增加近23亿元的印刷、配送和兑换成本。最明显的是连蔡英文和苏贞昌消费也是采用纸本,而弃电子支付,今年民进党当局仍执意要推票券而不是发现金,等于错误剧本一再上演,“根本只是口号纾困,无法苦民所苦”。

  蓝营青年团12日赴台行政机构抗议并递上陈情书,前青年团总团长田方伦称,TVBS网络调查显示高达93%的网友希望发现金,仅4%赞成纸本券,蔡英文明显离民心遥远。国民党青工会内湖区会长张焕霖质问道,能消费“五倍券”的店家以休闲娱乐产业为主,但生活都快过不下去的民众尚未打疫苗,能出门消费度假吗?台北市长柯文哲质疑称,此时店家还在用隔板、梅花座,是搞振兴经济的时候吗?

  台卫生部门草屯疗养院医师沈政男直言,当局的说辞“实在是吹牛”,以为民众会因为“三倍券”或“五倍券”而多消费,但其实只是排挤其他消费,若真这么好用,每年都发放的话,“台湾经济就顶呱呱了”。

  即使在民进党内部也有杂音,“立委”何志伟等人都建议直接发券,别让民众再掏1000元现金换券。有分析人士称,蔡英文当局一意孤行,其实是为了年底“公投”和明年县市长选举算计,所以现在不能太早发,“五倍券”要一直用到明年春节,让人人领得到,“根本就是买票”。

“五倍券”政策或转弯 民众不用“掏钱换券”

早年间台湾发放的“三倍券”(图自网络)

  综合台媒8月13日报道备受争议的“五倍券”政策可能要大转弯了!台行政机构负责人苏贞昌13日召集相关部门开会讨论,对于近期民进党“立委”建议,当局应让全民免费领取“五倍券”,不用再花1000元兑换“五倍券”,苏贞昌在会中拍板,经评估认为可全部由当局“吸收”负担,将朝全民免费兑换“五倍券”方向审慎规划。

  原先民进党当局规划发行刺激经济消费的“五倍券”,需要民众先掏1000元,去购买当局发行的金额共为5000元的“五倍券”,结果民众并不领情,希望可以直接发放现金纾困。“在野”的国民党和民众党也批评执政党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钱去印刷消费券,更是对民间疾苦视若不见。对此,民众党“立委”蔡壁如痛批,人民要求发现金,为什么要被百般刁难,难道苏贞昌的脸皮比数百万生活陷入困境的人民重要吗?当局坚持要发“振兴券”,除了面子问题、耍官威,究竟还有什么隐情。

  13日晚间传出可望全民免费兑换,民众换购“五倍券”时应该付的1000元,可评估全部由当局来“吸收”负担。不过有台湾网友不满意这个理由,直言:“吸收?还不一样是纳税人的钱!”更有网友指出:“不管‘三倍券’‘五倍券’,这些成本哪一个不是民脂民膏?搞得当局好像很大气一样。店家收了这些券,是不是一样要换成现金?结果现在搞了个‘五倍券’,徒然增加行政成本!”

析因|台当局未能体察民情 把“振兴”放在“纾困”之前

疫情冲击,岛内百业萧条

  据悉,台行政管理机构即将推出的“五倍券”,专家学者直指,去年“三倍券”效果不彰,本已怨声载道,况且今时不同往日,照搬只会让普通民众更寒心。近日,两家台湾媒体推出相关网络民调,希望发放现金的民众占比都超过82%,赞成“五倍券”者占比分别为15.2%和14.8%。

  记者观察,“五倍券”政策遭质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当局未体察广大台湾民众尤其基层百姓当前最急迫的需求,把“振兴”放在“纾困”之前,没有对症下药。

  民进党当局坚持不发现金纾困而发行“五倍券”,声称要刺激消费振兴经济,引发岛内争议(图自台媒)

  疫情冲击下,台湾失业率飙升,无薪假人数保持高位,不少人几个月没有收入,陷入“手停口停”的窘境,但仍要支付各种生活必要开销。虽然当局表示经济弱势的109万人领券可“免付1000元”,但舆论认为,现实下有更多人生活艰辛,一人一千,一家老小要好几千元,实有困难。连不少民进党的“自己人”也公开表示反对,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徒增民众负担。

  记者常去的早餐店员工黄先生说,现金能做的事,“振兴券”不一定能做。房租、水电费、小孩学费、健保费等等,都需要现金。还有民众在网上评论:“执政者就不能苦民所苦吗?”“能不能不从人民口袋掏钱?”

  面对“五倍券”引发争议,台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近日多次解释,一再讲到“发现金会被存起来”,激起更大反弹。网友们说,“几千块存什么?连缴房租都不够!”“饭都没得吃了,还存?”媒体评论指出,该负责人这番话“听在快被现实压垮的民众耳里,实在很刺耳”,他“久居庙堂,吃米不知米价”,很难理解升斗小民的现金与当局高官的现金意义不一样。

  还有民众反映,“振兴券”使用不设找零,对小摊商没有帮助,更多惠及大型商家。此外,舆论认为,纸质券有防伪标志,印刷成本昂贵,去年“三倍券”成本高达23亿元,今年面额、张数双双膨胀的“五倍券”又要浪费许多无谓的成本。

  对于当局鼓吹去年“三倍券”“大为成功”,作为强推“五倍券”的理由,此间舆论更抽丝剥茧,剖析其中的“数据泡沫”。据了解,台经济主管部门根据去年176万领用电子券的民众,以人均消费5785元,推算台湾2332万人领用“三倍券”共创造1349亿元经济效益。媒体指出,以不到8%使用电子券民众的消费行为,放大推估其他2156万领用纸质券民众的消费金额,显然不客观准确,有“凭空想象”之嫌。

  相关分析还提出,上述“膨风”(闽南语,意为说大话)推算被台审计部门“打脸”。该部门在年度决算报告中直指“三倍券”效益评估欠缺严谨,且缺乏消费端调查资料;电子券领发不如预期,民众多领纸质券,导致印制、配送等成本大增;部分弱势民众未领取或未获补助。

  关于当局为何要执意推出“五倍券”,此间众说纷纭。台湾媒体登了一幅漫画:一叠“五倍券”背后躲了三个人,头上分别写着“印刷”“广宣”“绿友友”。台北市议员侯汉廷在社交媒体发文说,台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之所以悖离民意也要发券,是想借此造势,推高民调。他质疑,去年“三倍券”仅宣传就花费1.29亿元,今年又要加码,钱会流向何方?

  台湾民生之困,能“券”解吗?台湾社会质疑、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但目前看来,当局已铁了心。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海峡导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