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返回频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画

苗画,湖南省保靖县民间传统美术,是在传统单色绣花样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画种。2011年5月23日,苗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画,湖南省保靖县民间传统美术,苗画是在传统单色绣花样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画种。苗族刺绣原先采用剪纸为绣样,至清代末期,一位精通绘画的苗族人王正义把白色的线描改成彩绘,成为一种单纯的布底绘画。画面上常见的形象有龙、凤、花、草、鱼、虾、虫、鸟、竹、木等,通过采用写实与抽象、夸张与变形、自由与严谨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古朴原始而又热情奔放的浪漫风格。

  2011年5月23日,苗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苗画是苗族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创造出来的一种古老、质朴、装饰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纹身。周代,苗民对美的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开始有了凿花。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模,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不断创新。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构思好的花样剪铰出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这部分拓剪工作后来渐渐成为一个工种,从绣花流程中分离出来,一些专门凿剪绣花底样的剪纸艺人也就随之出现了。与单纯使用剪刀铰花相比,剪纸花匠为追求效益,利用刻刀进行小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应运而生。随着花样题材不断丰富,着色也逐渐成为一种需求。绣工们倾向于简单易行,这为凿工们提出了改进工艺的要求,凿花花费的时间太多,也容易在凿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且不能凿出颜色来。于是,便有艺人大胆将“凿”改为了“画”,直接在纸上把花样画出来,供人绣。这样不但减少了时间,节约了成本,而且艺人们直接在花样上加了颜色,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装饰品,“亦画亦绣”,美化人们生活。

文化特征

 

    图案内容

  苗画图案多为各种服饰绣花图案,一般都有着特定的外部形状。其形状既有长条形的,也有圆形或多边形的,还有任意形的。这主要是依据其在苗服中的绣花部位决定的。彩色苗画多取材于象征吉祥如意的“凤穿牡丹”、“龙凤呈祥”、“喜鹊闹梅”以及湘西苗山的山花野卉和各种动物,题材十分广泛。苗画似画似绣,艳而不俗,十分生动。

    图案组成

  苗画图案的组成,大抵分为枝纹、坨纹、角纹、边纹、方纹五种形式。枝纹是完全独立的个体纹样;坨纹是与周围没有连接、重复的一种较大的独立单位;角纹是一种能单独应用或和坨纹等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装饰图案;边纹是依照一定的边周两向延长的图纹;方纹是由一个基本纹样向周围循环连续组成大的图案。苗画中不同形式的组合,所蕴含的意义不同,这些形式不拘一格,笔到画完,完全是出于画师灵感而作。

制作工序

  苗画绘制主要分为起稿、描线、扑面和染色等四个步骤,所用材料主要是苗族的蓝色土布,工具主要由铅笔、勾线笔、毛笔、不同型号的水粉画笔和油画刀等组成,所用颜料主要为丙烯。

    起稿

  起稿是苗画艺人用铅笔在画布或宣纸上进行画稿的创作,有些绘画技艺比较熟练的苗画艺人也会直接用毛笔进行绘制,起稿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次是在画布上勾画出画面的合体轮廓,第二次是等到画师在轮廓中刷的白色底色干了之后在进行纹样的起稿。

    扑面

  在画好了整体轮廓后,用大号的毛笔或者刷子,在轮廓的内部均匀地涂上白色的底色,这样做是为了让后期所绘制的彩色色彩更加鲜艳。

    描线

  用勾线笔对铅笔所绘制的纹样进行细致的勾描,使这样的线条更加的清晰流畅。

    渲染上色

  首先用大号的毛笔,对图案的整体色彩进行绘制,然后运用小的勾线笔,进行细节的色彩渲染和刻画。

题材作品

  苗画题材多为喜庆、吉祥、长寿、友谊等同案,苗画图案中经常运用的有双凤朝阳、凤穿牡丹、鸳鸯戏荷、鱼鸟同乐、双龙抢宝、麒麟送子、蝴蝶伴寿、喜鹊闹梅、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代表作品有《双凤朝阳》。

传承价值

  苗画不仅是苗族妇女美化生活的一种生产及装饰形式,更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形象符号载体,是记录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画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商品贸易、民间信仰、民间美术等等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价值。

  苗画还具有文化艺术价值,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苗画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古老遗产;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苗画保留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宗崇拜甚至性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是人们研究中华上古时期的宗教源流的珍贵的“活化石”;从民族学、民间工艺的角度来考察,苗画是一个庞大的载体,汇聚了丰富的工艺生产各个环节要素,为研究苗族工艺美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中新网、湖南日报、光明网、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