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收官 探寻传统文化精神之源

《典籍里的中国》把典籍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和独到的电视“综艺”结合起来,让典籍的魅力通过电视综艺的形态对于普通的观众做了独到的展现,让综艺别开生面,传递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同时让典籍获得了一种从书斋和学术研究的视野之外的独到的观照。

    《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又一档文化节目,主创团队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用时空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

  节目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以典籍为舟,带领观众畅游华夏文明之长河: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贤如何燃万古之明灯;古人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千年之经义。这档节目以强烈的仪式感、厚重感和时尚感,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涵养着坚守初心、向新而行的精神力量。


第一期《尚书》

1000.webp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来源:央视网)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中,“百岁老人”伏生一生舍命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催人泪下。节目精心选择了在《尚书》传承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伏生作为节目中最关键的人物,让他在汉朝时将今文《尚书》传承下来的历程作为这期节目的关键点。通过展现节目组的探究和排演的过程,让一个活的伏生在屏幕上得以呈现。

    国家话剧院演员的精心演绎,让历史场景得以再现。同时让主持人撒贝宁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人和伏生有了穿越古今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当然是想象的,但由于历史情境的真切,让这想象也获得了一种可信的力量。观众仿佛就是被撒贝宁一同带入到历史情境之中,让伏生在艰难中保存和传承经典的状况得以展示,从而对于中国文化那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文明的延续和传承的力量得以展现。从总体上把握了《尚书》传承对于文化传承的巨大的意义。

    相关链接:

                透过元典追寻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   


第二期《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1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来源:央视网)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他们将用跨越时空的一次“握手”,带领观众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也让观众看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相关链接:

                 这位明代科学家被刷上热搜 他的故事看哭很多人  

                 宋应星和袁隆平跨越三百多年“握手”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走进科技典籍《天工开物》   


第三期《史记》

《史记》3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史记》。(来源:央视网)

    第三期《史记》,“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时空,见证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用一生成就“史家之绝唱”。节目用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呈现出《史记》中约三千年的“英雄群像”,也让观众更加懂得我们读史的原因——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民族的根与魂。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哪怕没有读过《史记》,也一定听过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等一系列出自《史记》的著名典故。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刺客游侠、贩夫走卒……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创作了《史记》这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不仅用独特的笔触描摹着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更用“不虚美、不隐恶”的朴素唯物史观,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关链接:

                 《典籍里的中国》解读《史记》 群贤盛会激发澎湃民族自豪感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史记》向先贤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  


第四期《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2

《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本草纲目》。(来源:央视网)

    《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节目走进医药学典籍《本草纲目》,通过讲述李时珍是如何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和出书难,历经近三十年修撰巨著的动人故事,致敬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中华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意志,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求真务实、心系民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全书共计52卷,近190万字,其中记载了药物1892种,附有药方11096首,绘有药图1109幅。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多次引用过《本草纲目》,并将之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5月公布的“世界记忆名录”中,《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一并被收录,也是仅有的两部中国医学典籍。

      相关链接:

                 《典籍里的中国》穿越400多年为先贤李时珍圆梦  


第五期《论语》

《论语》2

《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论语》。(来源:央视网)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相关链接:

                   “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论语》动人演绎“孔门师生情” 


第六期《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典籍里的中国》第六期《孙子兵法》。(来源:央视网)

    第六期首度聚焦军事典籍,陪伴观众识读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本期节目将把《孙子兵法》中蕴含的智慧与孙武著书立说、征战沙场的故事巧妙融合,进而让观众沉浸式地感悟古代兵法中“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历史真谛,也理解我们“以和邦国”“以和为贵”的血脉传承。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兵家中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孙子”:春秋时期,见吴王阖闾的“孙子”名曰孙武;孙武过世后百余年的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忌向齐威王引荐的另一位“孙子”名曰孙膑。

  从宋朝开始,《孙子兵法》的作者就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孙武所作,有学者则认为是孙膑所作。本期《典籍里的中国》从这个容易引起混淆的话题切入,在开场戏剧中为观众娓娓道来历史的真相。

        相关链接:

                   《典籍里的中国》带你识读《孙子兵法》安国全军的千年智慧  


第七期《楚辞》

《楚辞》1

《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来源:央视网)

    提到《楚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问》,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会记住《楚辞》中另一首不朽的诗篇《橘颂》。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颂》开创了诗歌咏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生于荆楚之地的撒贝宁,自称是屈原的“小同乡”。这次拜访,撒贝宁特地带了一箱来自屈原故乡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泪流满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假如亲见“天问一号”,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本期节目再度上演一场动人的相遇,既在对话中感悟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带屈原感受今天的中国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诗写进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续他“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相关链接:

                    撒贝宁送家乡柑橘“甜哭了”屈原 《典籍里的中国》这次穿越两千多年的相遇太动人 


第八期《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典籍里的中国》第八期《徐霞客游记》。(来源:央视网)

    《典籍里的中国》第八期将识读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之作《徐霞客游记》,它以徐霞客探寻长江源头的过程为主线,拟定了“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的创作路线,带领观众在荡气回肠的“霞客行”中,感受这位千古奇人“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理想,以及追根溯源、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为什么说“中国第一旅游博主”非徐霞客莫属?从22岁启程,到54岁辞世,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考察中度过,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无论条件多么恶劣,身体多么疲劳,他都坚持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下海量珍贵游记资料,经季梦良等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相关链接:

                    《典籍里的中国》:随“中国第一旅游博主”来一场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霞客行”  


第九期《道德经》

《道德经》1

《典籍里的中国》第九期《道德经》。(来源:央视网)

    《典籍里的中国》第九期引领大家走进熟知的中国哲学鼻祖老子。你知道老子当过“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吗?两千五百多年前,学成后的老子入守藏室为吏。如果按现在的说法,“守藏室”就是国家图书馆,老子可以被称作是“图书管理员”。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函谷关,老子浓缩自己一生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份永恒的精神力量。其中,“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涵养了华夏儿女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成为中华民族于千磨万击中绵延不绝的坚韧之源。

    本期节目将识读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它以老子在守藏之室期间的经历作为核心故事,展现老子求道、悟道、传道的一生,求索“上善若水”的奥义,以此致敬伟大的哲学先贤,致敬伟大的东方智慧。

        相关链接:

                    老子两千五百多年前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典籍里的中国》问道“上善若水”的哲学智慧  


第十期《周易》

《周易》2

《典籍里的中国》第十期《周易》。(来源:央视网)

    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换星移之间寻找乾坤变化、万物始终的规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十期《周易》,节目穿越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带领观众识读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感受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歌颂先贤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

        相关链接:

                    《典籍里的中国》探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天地大道 

 

第十一期《传习录》

《传习录》

《典籍里的中国》第十一期《传习录》。(来源:央视网)

    10月10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迎来收官之作。继与老子、孔子、伏生等古代圣贤相遇对话后,最后一期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引领观众亲临王阳明先生学堂,走进《传习录》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与三位读书人一起为大家解读“知行合一”思想的真谛。

  本期节目围绕集中体现王阳明哲学思想的语录体著作《传习录》展开,通过讲述书中最富有特色的“知行合一”思想,传承注重实践、实干兴邦的重要理念,并从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人生命运中,感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先贤智慧。

    《传习录》通行本为三卷,约八万余字,成书原因与另一部儒家典籍《论语》非常相似,都是弟子对老师言行、思想的记录和整理。巧的是,《传习录》这一书名也源于《论语》中记载曾子的那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传习录》反映了王阳明整个生命历程的思想探索,其内容是对儒学理论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富典范性的命题之一,对此后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纵观王阳明五十七年的生命历程,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实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理想人格,后世人评价他“真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相关链接:

                    跨越百年体悟“知行合一” 《典籍里的中国》迎第一季收官之作  


钩沉典籍里精神之源 为当代人指引征途

《典籍里的中国》海报

《典籍里的中国》海报。(来源:央视网)

    继与老子、孔子、伏生等古代圣贤相遇对话后,“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引领观众走进明代哲学家阳明先生的学堂,走进《传习录》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解读“知行合一”思想的真谛。

    10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以王阳明《传习录》收官。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人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先贤智慧,以及传承注重实践、实干兴邦的重要理念,在网上持续发酵。事实上,第一季11期节目期期有文化的燃点、情感的爆点,每次更新都会掀起新一轮热议,被许多年轻人称为“封神之作”。截至10月10日晚,节目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3亿,抖音#典籍里的中国#主话题播放量超14亿,节目相关视频全平台播放量超20亿。

    著名评论家饶曙光认为,《典籍里的中国》能成为现象级节目,即在于创作者深挖传统精髓,钩沉典籍里的中国精神之源,为当代人指引征途,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关链接:

                    《典籍里的中国》让传统文化“好风凭借力”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  

                    《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点”亮来路  

                    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文化类电视综艺正在赢得观众  

                    《典籍里的中国》:钩沉典籍里的精神之源,为当代人指引征途  

    (资料综合央视网、光明网、中新网、文汇报、人民日报等媒体)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