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返回频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流行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秀山花灯主要分布在秀山的兰桥、溶溪、峨溶一带,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src=http___img.pconline.com.cn_images_upload_upc_tx_photoblog_1301_30_c5_17860299_17860299_1359541741562.jpg&refer=http___img.pconline.com

图片来源:网络

u=895391166,1427336741&fm=173&app=25&f=JPEG

图片来源:网络

  秀山花灯,流行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秀山花灯主要分布在秀山的兰桥、溶溪、峨溶一带,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元代借鉴“跳团团”的载歌载舞、连说带唱的形式,明代又融入采茶戏的一些歌舞。 它历史悠久,遍及全县各村寨、城镇,其中尤以隘口、清溪、兰桥、平凯、迎凤、涌洞、海洋、溶溪、峨溶、玉屏等地为最盛。秀山花灯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2006年5月20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秀山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51。

历史渊源

55e736d12f2eb938b1ee1e52dd628535e4dd6f8a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的艺术形式。

  据《秀山县志》记载,秀山花灯“起源于唐朝,兴盛在宋朝,发展于明代土司制度确立时期。元代以后叫跳团团。明代逐步传至周边县,并从黔北一带进入川南,最后到达云南。秀山建县后﹐清乾隆年间,吸收了外来音乐,后改称‘花灯’。清末民初正式命名为‘秀山花灯’。”

文化特征

b8014a90f603738d1e9f7675b31bb051f919ec94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编曲

  秀山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秀山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动律

  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花灯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观者看花灯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团”,也就是说腰、胯的扭动幅度是否大,是否灵活协调、体态自然。而尤为重点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态要随脚步自然摆动,像柳条飘舞,故“崴步”的手式叫“风摆柳”。

src=http___img.pconline.com.cn_images_upload_upc_tx_photoblog_1503_06_c14_3563325_3563325_1425646687669.jpg&refer=http___img.pconline.com

图片来源:网络

  崴步是花灯“舞步”的基础。“崴”时,腰、胯的扭动要配合膝盖左右曲伸,胯的扭动要大一些。除此“崴步”还有“等点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蛳转背”等崴步动作。这些动作中腰的动态又要突出一些。花灯的各种“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对应,如“正崴”的朴实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骄健挺拔;“男小反崴”的明快活泼,“蹂踩步”的柔韧舒展。“小崴”的轻松活泼,“大颠步”的泼辣稳健等。

  花灯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独具特色的,其中有“转步”和“跳步”。“转步”有“崴掖步转”“盖扇反花转”“雪花盖顶转”“小鱼抱水”“岩鹰展翅”“鸳鸯汲腿”等;“跳步”则有“跨跳”“侧蹬跳”“蛤蟆跳”“后踢步跳”“跳划步”“鲤鱼穿江”“乌龙伸腿跳”等。

  音乐

  秀山花灯音乐,除外来的音乐成分外,还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风格、风情的音乐形态,旋律优美、转调新颖、结构规范、节奏鲜明,富有舞蹈性,给人以诙谐风趣、喜庆欢乐之感。

主要剧目

20090928135645814

图片来源:网络

  秀山花灯的主要剧目有:《牧童看牛》《看牛下棋》《三媳敬寿》《箍桶匠》《小媳妇》《盘花》《表妹盘花》《老伴盘花》《三碗饭盘花》《花子醉酒》《徐氏教子》 《徐氏做媒》 《玉乐瓶》《下南京》《卖花记》《五杯酒》《三碗饭》《三星送子》《同年妹打彩》《闹江州》《陈姑赶潘》《四季景》《万花池》《宝儿搂姐》《裁缝偷布》《刘胡子哥哥下棋》《打渔救生》《王大娘补缸》《百花赠剑》《安安送米》《送报条》《闹五更》等30余折。

主要活动

  形式

花灯表演

花灯表演    图片来源:网络

  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秀山花灯的表演形式有:花灯二人转(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双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花灯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灯)、花灯戏(剧)等。秀山花灯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表演花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祭灯、启灯、开财门、观灯、送寿月、闹红灯、拜年祝贺、谢主、辞神、烧灯等。

  表演中,演员演唱的歌词叫花灯词。花灯词浓郁的乡土气息,陈述内容,表达情节,抒发情感,吸引观众。其中,有些花灯词吸收了汉族的一些民间小调以有采茶戏、花鼓戏等地主戏曲原唱词。

u=1543817487,3643045597&fm=26&fmt=auto.webp

图片来源:网络

  除花灯戏外,表演只有一旦一丑两个角色,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赖花子或别的名字。跳时,幺妹子头梳长辨,身穿大襟罗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着丁丁步,载歌载舞,表演天真活泼、诙谐、泼辣的角色。赖花子则把头巾扎成“半边月”,身穿对襟衣,腰系红绸带,手拿大蒲扇,踩着矮桩步,用“风摆柳”的动作围着幺妹子转,表演滑稽、诙谐的角色,唱词句型灵活,可长可短,既可长篇道上演唱,台下帮腔,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

  表演程序

Img332048749

图片来源:网络

  秀山花灯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在秀山花灯中,设灯堂是带有浓厚传统仪式的表演活动。花灯班在出灯前,都要设灯堂,供奉“金花小姐”“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花灯神,祈求、保佑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祭拜仪式后,就在灯堂又唱又跳。由灯师傅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其后,齐唱《起灯调》,并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请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图片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跳灯,是秀山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都是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跳。先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时唱《谢主调》。

  辞灯,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就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焚烧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

花灯制作

u=796176452,3017367848&fm=173&app=25&f=JPEG

图片来源:网络

u=443218904,1028611918&fm=173&app=25&f=JPEG

图片来源:网络

  扎花灯的架子要选好一点材质好比较直的竹子,破成细条,用火烤弯,用清明纸当绳子拴扎。清明纸是当地一种土制的纸,非常结实,用它当绳子拴东西很牢固。这种纸,看着很神奇,用纸当绳子还是第一次听说,而且它真的很结实,扯都扯不断,不说也根本看不出它是用纸做成的绳子。

  糊花灯也是用这种白色的清明纸,用牛胶、明帆喷上去,纸会变硬,在上面再画上彩色的图案。以前没有彩色的纸,只在上面画画。这种纸经风吹雨打会变旧、褪色,现在批量生产的就出现了用胶纸或布代替的,那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秀山花灯了。

  备好料后,小的花灯要扎一天多,大的得做好几天,以前也只卖几十块钱,现在才涨到几百上千。

传承保护

fc1f4134970a304ebece8e8fd1c8a786c8175cd2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传承价值

  在长时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灯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戏剧性、模拟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抢救、保护秀山花灯,对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土家族民俗音乐舞蹈艺术及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src=http___upfile.cuepa.cn_data_image_2021_04_09_20210409154350_895324.jpg&refer=http___upfile.cuepa

图片来源:网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秀山花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编辑策划:张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