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返回频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评书

湖北评书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代表曲目有《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芒种喂马》《挂牌成亲》等。

Img434714909

图片来源:网络

  湖北评书用湖北方言讲故事,是湖北地区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

  湖北评书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代表曲目有《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芒种喂马》《挂牌成亲》等。

  湖北评书主要流传于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2008年6月7日,湖北评书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58。

历史渊源

u=951651717,3888034011&fm=173&app=25&f=JPEG

图片来源:网络

  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焻为了解决汉口连年遭受湖水患问题,从汉口的硚口至马王庙(今民权路黄玻街口附近)修筑一道长堤(又名袁公堤,即今长堤街)。堤成以后,居民激增,市面日趋繁荣,此时便出现了民间艺人挂牌行艺,为市民说书,由此可算开端发源云云。

  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年),平贼将军左良玉驻兵武昌,招江南说书大家柳敬亭为幕客,在军中说书。南派说书艺人将柳敬亭视作行业祖师,尊为“柳祖”,湖北评书即是在柳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湖北评书《正德访贤》

湖北评书《正德访贤》

  清代道光末年(1848年),山东籍说唱艺人丁海洲(丁铁板)由河南来汉,用北方语音讲唱中长篇书传,敲击半月形钢镰和堂鼓伴奏,群众称之为“打鼓京腔”。丁海洲因为营业尚好,收入稳定,遂定居汉口,并授徒杨云山(杨麻子)、何星陔(何老九)。以后,湖北房县籍艺人龚柏庭(鬼打向)也从河南来汉口行艺,他带来了长篇书目《天宝图》《五女兴唐》《八窍珠》等。龚柏庭与丁海洲在业务上有所竞争。龚利用自己原是湖北籍的条件,慢慢改口用汉口语音表演,倍受欢迎。于是丁海洲的徒弟杨云山、何星陔因原本是汉口人,也用汉口语音表演,不受老师语音局限。这样一来,“打鼓京腔”逐渐“鄂化”,形成了以后的北路子鼓书。

  到了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汉口出现了著名说书艺人任春山、顾轩南。他们以“说”见长,逐渐向只“说”不“唱”的评书方向发展。顾轩南授徒刘维舟(老猴子),任春山授徒夏秀峰。他们的艺术成就较高。从丁海洲、龚柏庭到杨云山、顾轩南、任春山再到刘维舟、夏秀峰师徒三代为汉口的湖北评书的发展与流派的形成奠定了扎实基础。

艺术特点

  表演方式

42a98226cffc1e17b3e37c1e4990f603738de945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湖北评书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表演者表现人物对话多使用通俗的民间口语,描叙景物则常采用雅致的骈体。

  表演道具

359b033b5bb5c9ea1ef90bb4da39b6003af3b35a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湖北评书善于借助手势、身段、口技等动感表演和桌子、扇子、醒木、手帕等道具模拟书中的各色人物,渲染气氛。

  语体特色

孙仲江表演湖北评书·口技《泉水叮咚》

孙仲江表演湖北评书·口技《泉水叮咚》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微信图片_20211027144853

图片来源:光明网视频截图

  湖北评书作品中巧用口语体,一是喜用武汉人口头常说的方言词,二是妙用具有武汉方言特色的拟声词。妙用具有武汉方言特色的拟声词,描摹功能突出,将拟声词与武汉方音相结合,使其语言具体化、形象化。何祚欢湖北评书将书卷体词和口语体词交叉运用,使其评书语言具有浓厚的文学特色,形成其评书言语形式的新奇美,表达结构的变异美。

艺术流派

c75c10385343fbf2a527ae74bf7eca8065388f59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来源:优酷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截图

  清代道光末年(1848年)以来,湖北先后出现了“童、王、教、夏评书四杆旗”、“书坛五虎将”等一批评书表演艺术家,并产生了以容宗圣、陈树棠和江云卿为代表的三大流派。

  容宗圣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三六九等人物,在说书中独善描述家庭故事,塑造各类型妇女形象,容宗圣的代表作是长篇大书《 五蟒忠孝图 》。陈树棠擅长说武林,公案类书目,语言雅俗共赏,以艺术态度严谨著称,代表书目有《无老土》《草莽英雄》《东西汉》《孙庞斗智》等。江云卿以粗犷、惊咤为特色,在故事结构上采用双线发展法,代表作为《走马建国》。

经典曲目

2

图片来源:网络

  湖北评书的书目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按小说底本讲述的“底子书”和在“底子书”基础上发展加工而成的“雪夹雪”,《列国》《三国》《水浒》《隋唐》《英烈传》《三侠八义十二雄》《奇女报国》等作品属于此类;另一类被称为“路子书”,《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等作品属于此类。

流行地区

宜昌评书 传承人 文耀棠

宜昌评书传承人文耀棠      图片来源:网络

  湖北评书是湖北地区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

传承保护

a676b3b609a396630c9c50ced99d6eb2

图片来源:网络

  传承现状

  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娱乐文化的多元化、现代化以及评书茶馆的商业他用,昔日湖北评书风靡江城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传统曲艺受到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致使包括湖北评书在内的中国传统曲艺渐渐没落,亟待发扬。截至2018年,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已后继乏人,前景堪忧,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湖北评书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58。

cc11728b4710b91271dc4781213a550b93452284

图片来源:网络

  曲艺价值

  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书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种类型的重要人物讲述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湖北评书是湖北地方曲艺中具有代表性,且突出体现荆楚地域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湖北评书在文学、语言、表演等方面均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关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编辑策划:张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