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红军临时借谷证”见证中央苏区军民鱼水情(浙江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1-11-25 15:46:56

  


  红军临时借谷证

  现存于中国财税博物馆的这张“红军临时借谷证”,内容为在江西瑞金县河西区借得干谷500斤,落款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和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这张证深刻见证了苏区人民与红军鱼水同心、同甘共苦的革命真情。

  1934年10月上旬,红军长征部队开拔在即,中央苏区粮食人民委员部部长陈潭秋接到紧急指示,要迅速为长征部队准备五到七天的粮食。中央苏区本就缺粮,当地运输条件又差,而这次需要筹集的粮食多达几十万斤,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如期解决,究竟是靠了什么呢?这个法宝就是以红色政权的信誉作为担保的“红军临时借谷证”。

  让我们回到1931年11月。那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随后,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壮大,全盛时期,仅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就多达十万人,粮食供给成为苏区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1932年,中央苏区部分地方发生粮荒,无良奸商乘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而国民党又不断对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导致红军的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1933年的春天,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区政府一方面向群众借用谷物,并以借谷证为凭证,承诺一定会如数奉还;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农民生产并建立粮食储备体系。苏区政府还规定:新谷上市后,将以高出市场三分之一的价格收购谷物;等到青黄不接之际,再将其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以红色政权的信誉作为担保的借谷证,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粮食人民委员部成立。它是我党第一个主管粮食工作的机构,被誉为革命战争的“粮草官”。当时,粮食人民委员部的首任部长陈潭秋实行了一系列详细的方案,使借谷证得以顺利发行、规范运转、精准结算。

  据统计,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中央苏区先后三次向群众借谷共100余万石,不仅缓解了军粮紧缺的局面,还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红军长征后,尚未兑现的借谷证就留在了苏区老百姓的手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继续履行红军当年的承诺,作出规定,凡持有借谷证的群众,可以按时价兑换粮食或者现金。之后几十年,群众手中的借谷证,陆续得到了超出借谷数额甚至是十倍以上的兑换。

  从“红军临时借谷证”的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军民鱼水深情,也体会到了我党严明的政治纪律和一诺千金的信誉,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白拿群众一针一线。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