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走进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

华夏经纬网文化频道特推出系列策划,聚焦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带您了解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感受古代服饰文化之美。本期策划,为您介绍我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编者按: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的实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华夏经纬网文化频道特推出系列策划,聚焦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带您了解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感受古代服饰文化之美。

  本期策划,小编为您介绍我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016

东汉文官着装和西汉前期女性装扮。(摄影:虞鹰)

  秦汉时期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成为大一统王朝等级礼法制度的标志。冠制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伴随着服饰的革新。南朝保留下来的衣冠礼仪制度持续影响着北方的各少数民族,而后者服装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汉族服饰逐渐吸收,中华服饰文化取得了新的发展。

男装

017

“冠人”俑(仿制品)西汉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原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摄影:虞鹰)

  上衣下裳与深衣在秦汉时仍可看到,但至东汉,袍和襜褕(chān yú)更为流行。

  

018

着袍者(复制品) 东汉。(摄影:虞鹰)

  那么,什么是袍呢?袍是一种交领、直裾的服装。在先秦时指内衣,东汉则以袍为外衣,应是一种宽大的长衣、贵族、平民均可穿着。

  襜褕

020

襜褕图示。(摄影:虞鹰)

  襜褕又是什么样的?襜褕也是一种直裾长衣,与袍相近但更宽大,因其宽博而下垂的形状而得名。《释名·释衣服》记载:“襜襦(褕),言其襜襜弘裕也。”襜褕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当时还不被认为是正式的礼服。但到了东汉初,穿襜褕就带有着盛装的意味了。

  

019

佩绶者图示。(摄影:虞鹰)

  绶,本为系官印的带子,其后将它加宽加长,成为官服上用以区别职位高低的标志。汉代一官必有一印,一印必随一绶。就社会观念而言,绶几乎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汉代的绶为丝织物,宽度均为一尺六寸(此处为汉尺,下同,约合36.8厘米),长度和色彩则根据官位有所不同,地位愈尊贵,绶也愈长:皇帝的绶长二丈九尺九寸(约合687.7厘米),诸侯王绶长二丈一尺(约合483厘米),公、侯、将军绶长一丈七尺(约合391厘米),以下各有等差。

021

东汉文官着装图示。(摄影:虞鹰)

女装

  袿衣

025

深衣和袿衣(摄影:虞鹰)

  汉代女性平日着长衣,有直裾的,也有曲裾的,曲裾的为深衣,深衣缀襳髾(xiān shāo)的为袿(guī)衣。

024

素纱禅衣(仿制品) 西汉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原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摄影:虞鹰)

  《释名·释衣服》记载:“妇人上服曰袿。”“上服”指的是上等之服,即盛装。袿衣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特点是衣上有旒,旒又分两种:一种作飘带状,名襳;另一种作刀圭状,名髾。在汉代的袿衣上,襳髾尚不齐备,至南北朝时,“飞襳垂髾”的袿衣就装饰得很富丽了。

  发式

026

汉代女性发式(摄影:虞鹰)

  汉代的成年女性多梳椎(chuí)髻。《汉书·陆贾传》颜注指出:“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汉代纬书《尚书帝命验》注指出:“椎,读曰锤。”可见椎髻是一种单个的、像一把锤子一样拖至脑后垂至肩背的小髻。以“举案齐眉”故事闻名的孟光,史书记载她“为椎髻,着布衣”。除椎髻外,也有将长发用簪绾于脑后的圆髻等。

027

彩绘十字髻女立俑 北魏 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虞鹰)

  南北朝时期,女性发式更加多样。北方最引人注目的是梳作十字形的发髻,南方则是加巾帼的扇形大髻。

各族服制的交融创新

  袴褶

028

着袴褶装的劳动者。(摄影:虞鹰)

  南北朝时,汉族士庶平日多着袴褶(kù zhě)。褶是上衣,比袍短,袴是下衣,大口,合裆。但因大口袴行动不便,有时会将袴管向上提,并在膝部用带子缚结,称为缚袴。缚袴本不如将袴裁短,这种式样当时却通行南北,实属一种偏爱。北朝更加流行,不仅武士可以在袴褶装外披甲胄,还可以作为朝服。

  南北朝时期袴褶装通行南北,北朝服饰效仿汉式衣冠,渐具华夏仪形;而鲜卑头巾、圆领袍服等北朝服饰则逐渐演变为隋唐常服。民族交融的历史于服饰演变上可见一斑。

  幅巾

029

图中南朝名士戴幅巾、着便装。(摄影:虞鹰)

  幅巾是东汉以来使用的一种包头布,多为劳动者使用,但在野的士人也有用幅巾的。木屐类似拖鞋。幅巾和木屐不拘礼法,为南朝人所喜爱。尤其是在一些魏晋名士,裹幅巾、着木屐,服装宽松,袒肩露臂,以示标新立异。

  北魏孝文帝改革

030

洛阳龙门宾阳中洞《皇帝礼佛图》已有褒衣博带之风(摄影:虞鹰)

  西晋时,汉族权贵的礼服为褒衣博带、高宽大履,与鲜卑装的差别很大。北魏孝文帝为了消弭鲜卑族和汉族间的文化隔阂,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条例,包括禁穿鲜卑装,改着汉装,以利于取得汉族高门的拥戴。尽管后来北齐、北周又掀起反汉化的浪潮,但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仍相沿未替。

031

着鲜卑装的骑马装(摄影:虞鹰)

  南北朝时,北朝的统治者为鲜卑族,或已鲜卑化的少数民族,与本地的汉族成为民族融合的两大主角。鲜卑装的特点是:头戴圆顶后垂披幅的鲜卑头巾,着圆领或交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足蹑长靴。

编辑策划:虞鹰 摄影: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