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密古代饮食文化——古人吃什么肉?

人类最早吃肉记录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在我国古代典籍《韩非子》、《礼记》、《说文解字》中就有先秦时期人们开始食用肉类的记载,证明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不仅吃肉,还和现代人民群众一样对肉类食品一样有很深的研究和喜爱。

六畜三牲

淘牛

 唐(618——907年)

     六畜一般指马、牛、羊、猪、狗、鸡,是古人摄食肉类的主要来源。马主要用于运输,属于重要的物资,用作肉食的机会相对较少。牛、羊、猪用于祭祀时,称为“三牲”。牛是古代的高规格肉食,《礼记》中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规定。《史记》记载,有一位名叫魏尚的将军抵御匈奴时,为了激励士气,五天杀一头牛给军士吃。于是,军士奋勇杀敌,以致“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陶牛

陶牛1

 唐(618——907年)

  上古时期牛主要用于食用或祭祀。春秋中后期,随着牛被用作耕畜,其肉食作用下降,故《礼记》中才有“诸侯故不杀牛”的记载。汉唐时期,“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使养牛业倍受重视,且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的频繁内迁,使大批牛、羊进入内地,饲养业迅猛发展,并从此长盛不衰。中国古代,牛肉在整个肉食资源中的比重始终稳定地排在羊肉、猪肉之后。

彩绘陶马

马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彩绘陶马高70厘米,身长约80厘米。四肢强劲,膘肥体壮。陶马面部刻画得简洁生动,耳如竹削,双眼突出,嘴巴微张,鼻翼翕动,下颚开裂,虽伫立于静态,却有奔腾欲驰之势。汉代工匠以娴熟的技法把马的忠勇无畏、神骏机智的本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彩绘陶绵羊

绵羊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在中国古代,羹食在膳食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羹”字从糕从美,也许是古人觉得用羊羔肉煮出的羊羹味道最为鲜美,所以也成就了这“羹”字。居延汉简中有大量关于羊的买卖记录,说明河西屯戍地区的吏卒有大量的羊肉可供食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遣册上记载了关于“羊膳”的名称:如羊大羹、羊逢羹、羊腊等。

白釉陶卧羊

白釉陶卧羊

唐(618——907年)

  羊是隋唐时期最大宗、最受欢迎的肉类,宫廷、官僚均以羊肉为食,羊的消费量很大。据史籍记载,李抱真任昭义节度使时,每日消费羊的数量多达30余只。《云仙杂技》记载了一道名为“过厅羊”的名肴,即宴会时在客厅宰杀羊只,由客人自选羊的部位,并系上彩锦作记号,羊蒸熟后,客人可取食自选的那部分羊肉。

陶猪

未标题-1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灾猪场景

  古代文献中提及“肉”字,大多情况只指猪肉而言。为何猪肉可以打败其他肉类,成为一般人餐桌上的最重要的肉食种类呢?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牛有拉犁耕田的大用;马是重要的军事物资;羊的饲养则与农业的发展有冲突;犬则个体不大,成为人们看家的宠物良伴。只有猪的饲养不妨害农业的发展,供肉的经济价值一直保持不变,于是,秦汉以后,猪就成为了中国人最重要的肉食来源并一直延续至今。

青釉猪圈

猪圈

西晋(265年——317年)

  猪在古代又被称为彘、豕、豚等。史籍记载表明西汉时期已出现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并由此发家致富。由于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成为汉晋时期人们饮食生活中的重要肉食来源。

陶狗

陶狗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狗是我国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早在商周时期,狗肉便是宫廷宴席、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美味,秦汉时已有专业的屠狗者出售狗肉。战国时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就长期从事屠狗事业,他的雇主第一次来请他刺杀时,聂政表示卖狗肉的收入足以养家,且家有老母需奉养,因此拒绝了对方百金高价。西汉开国虎将樊哙发迹之前也是开狗肉铺子的,课件当时狗肉生意相当吃香,屠狗之辈俨然成了大隐于市的英雄群体的代称。马王堆汉墓遣策简中记载了许多关于狗肉的料理,如狗巾羹(狗肉芹菜羹)、狗苦羹(狗肉苦菜羹)、犬肝炙(烤狗肝)等。

彩绘陶狼狗

陶狼狗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秦汉以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逐渐弃绝食用狗肉之习。据学者推测,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一般人在节庆、祭祀时才能吃到肉,狗不是祭祀的大牲,故吃它的机会就较少;其二,狗是人们最忠实的伙伴,人们不忍心杀害这种忠诚度极高的动物;其三,狗生长的速度相对缓慢,成本较可以放养、自行啄食的鸡、鸭要高,其供肉量又远不及猪。鉴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人们逐渐放弃了狗肉。

彩绘陶家狗

陶家狗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传说汉高祖刘邦还是泗水亭长的时候,酷爱吃狗肉,他常常到后来成为大汉名将的屠夫樊哙那里买狗肉,买得多了干脆佘起帐来。为了躲避刘邦,樊哙偷偷地搬到其他村子继续做屠狗生意,没想到还是被刘邦找到了,继续赊狗肉吃。关于“神公爱狗肉”的故事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史籍记载樊哙确实是以“屠狗为业”,刘邦的老家徐州沛县一带至今仍有很多名店专营狗肉,这一传统名馔受到历代人喜爱。

彩绘陶鸡、陶鸭

彩绘陶鸭

南北朝(420——589年)

洗烫家禽

  南北朝时期的家禽饲养技术较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养鸡》篇中提出“笼养、圈养,饲料合理搭配”等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当时的家禽饲养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鸡的饲养量大,味道鲜美,加工方便,价格便宜,因此成为普通百姓主要的肉食来源。百姓们除了年节之外,还常杀鸡做成黍米饭招待客人,名曰“杀鸡为黍”。

陶鱼

陶鱼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从原始狩猎文明开始一直到工业文明发达的现代,鱼始终与中国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鱼以其食用价值,为人们物质生活提供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另一方面鱼又以其幸福、吉祥的象征,渗透到人们祭祀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诸多精神文化领域。

青釉鸡笼

鸡笼

西晋(265年-317年)

  养鸡业自先秦以来长盛不衰,汉晋时期,养鸡技术较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放养转为圈养,使死亡率降低,成熟期缩短。由于量多价低,鸡肉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首选肉食。

一碗羊肉羹引发灭国

宰羊

  据《战国策》记载,一次中山国君宴请士大夫们,一个名叫司马子期的人由于在宴席上没有吃到喜爱的羊肉羹而怀恨在心。他一气之下跑到了楚国,请楚王派兵讨伐中山国。兵临城下,中山国君弃国出逃,中山国灭亡。一碗羊肉羹竟然导致灭国,实在令人唏嘘。

结束语:

古人吃肉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地位不同,饭菜肉类也是不相同的,吃什么肉能代表这个人的身份的尊贵。牛和马属于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耕文明时期,是不可以随便杀了吃;羊肉由于较好的食疗作用,在唐代成为潮流,在宋代则成为肉食主流;鸡肉属于家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开始食用鸡肉了,此后朝代除了礼制约束之外,并没有过多规定;狗肉也有食疗的功效,但狗是人们最忠实的伙伴,人们不忍心杀害这种忠诚度极高的动物,所以一直未成为肉食主流;猪肉可大规模饲养,但在明朝之前,猪肉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在明代猪的地位迅速攀升,到了清代猪肉已经成功逆袭,成为肉食主流。

编辑策划、摄影:张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