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战、认知战……俄乌冲突网络战带给我们的启示

信息战、认知战……俄乌冲突网络战带给我们的启示
此次俄乌冲突,不单是枪炮交锋,俄与乌克兰及其身后的西方国家,在网络空间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息战”。各方对舆论场、话语权、信息渠道的争夺,激烈程度不亚于现实战场。相关国家从政府到社会乃至到个人,集中在我国互联网的网络社区发声,其背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政策在当代中国的媒介形态迭代。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最近,俄乌冲突成为关注焦点,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网上流传的这一幕——一名乌克兰父亲与女儿道别时泪奔,因为他将要上前线抗击俄罗斯军队,必须把妻女送走。

  视频在多国社交平台上“病毒式”传播,但随后发生惊人反转。

  原来,这是顿巴斯地区一名男子,他将家人送往俄罗斯,自己留下来对抗的,是乌克兰军队。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类似反转,还有很多。

点击进入下一页

  俄军攻占敖德萨附近黑海兹梅因岛(蛇岛)时,网传13名驻蛇岛乌军 “身亡”,乌总统“将授予其勋章”。为了辟谣,俄国防部公开了蛇岛乌方守军的视频。全部82名乌军无一人伤亡,他们自愿放下武器向俄方投诚,将在履行法律程序后返回家乡。

  俄联邦社会院数据显示,最近网上已有130万条关于乌克兰局势的虚假报道,有关顿巴斯地区的情况更是突出。该委员会成员米祖林娜表示,虚假信息数量一直在上涨,生产速度非常快,约每20分钟就会出现100条新的假消息。

是谁在炮制海量虚假信息?

  美国是头号嫌疑人。随着“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等人曝光,美国利用网络对全球实行大规模监听和渗透,早已大白于天下。

  更不用提美国主流媒体彭博社和福克斯新闻台的作为——前者因虚假报道俄对乌开战不得不道歉;后者则以2021年俄军演习场面报道俄乌冲突,遭到挞伐。

  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指出,西方通过单边制裁、干涉内政、散播谣言、网络攻击等方式,对俄及其他国家实施了“混合战争”。

  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舆论制高点,谁就能得到更多支持。

  这是一场早已开打的“认知战争”。美国带头大肆宣扬俄“入侵”论调,大量发布涉俄假消息,与乌方四处“声讨”俄形成里应外合的舆论场。从欧洲多国罕见升格对俄制裁来看,美国的策略成功了。

  乌克兰充分利用自己是西方伙伴的政治位势,借助互联网平台,调动和聚集国内民众的反俄情绪。特别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本人,以自己的职业经历优势,密集发布以自己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视频音像信息,树立自己的形象,其民意支持率达90%以上。

打信息战不可避免

俄美乌“三国杀”,普京使出“组合拳”!_1645408491438

  从俄方来看,普京陈述出兵理由的万字讲话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也是争取舆论支持的重要一环。俄军进攻开始后,俄方也通过媒体散播俄军势如破竹的获胜消息,以打击对方士气。然而其后,俄方舆论喉舌的发布渠道被切断。

  在西方国家的一致围堵下,俄语媒体根本无法在以英语为主的西方国家舆论场上发声,主要国家级媒体被制裁,一些倾向于俄罗斯的新闻报道被封杀,表面上看,俄罗斯在舆论场上略显被动。但出人意料的是,俄罗斯在乌克兰却采取了另辟蹊径的一招。

      据报道,俄军在行动中一度刻意保障了乌克兰境内通信网络的通畅,社交网络和新闻报道得以持续现场关注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从而推动网上直播战争成为新世纪媒体介入军事行动的又一典型。

     由此造成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俄罗斯的宣传舆论战居然是更多借乌克兰民众之口,甚至是西方国家媒体记者之口间接发出。这种信息令西方国家即便想封杀,也难以下手,从而形成独特的舆论战反宣传效果。

  可见,互联网已深刻改变了现代战争的形态,越来越多地走向现实与虚拟并举的混合战争。人类活动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网络被入侵或断网,损失不可估量。

  通过此次俄乌冲突,各国再次深切感受到了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相较于传统战争的运兵千里、大动干戈,网络只需传播信息就可以迷惑视线,干扰思路,打击士气,以小成本撬动大局面。西方不会放弃这种手段,与其打信息战,不可避免。

网络战对真实战场的影响

  相较于半遮半掩的假新闻攻击,连日来,俄能源、金融、电信、制造、传媒等多行业的大型企业网站及网络,都遭受了明确来自西方的大规模攻击和抵制。天然气、石油公司和银行ATM机网络,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

  黑客组织“匿名者”对俄国家互联网资源宣战;俄媒在30国的分社,全部遭到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谴责美国社交媒体的行为是“猎巫”和对记者的直接迫害,令人愤怒。

  更可怕的是,俄方还发现,暗网有人号召针对俄国家权力机构等部门,发起恐怖袭击。

  如果用传统思维来看待网络战,可以发现,网络战无法独立于热战而存在。俄乌冲突中,网络攻击针对的是国防网络、联邦网络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坦克、飞机、大炮等传统动能武器依旧是战场主力。网络攻击尚无法独立作为一种战争形态而存在,而只是作为战争的一种手段在发挥作用。

     然而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一场发生在社交媒体中的战争已经提前展开。这场认知战争,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争夺关于战争合法性的话语权、战争进程解释权的网络战。很难说,在全球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战与实际发生的热战之间,谁的破坏性更大。因为,西方国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煽动乌克兰人针对俄罗斯的仇恨,就是造成俄乌对立,甚至是大打出手的重要原因。

SRC_HT~1

  进而言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舆论战也属于网络战的一种形态,它的烈度丝毫不低于线下的热战。可以说,俄乌冲突是人类历史上被报道最多的战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战争的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它们既可以提供这场战争的某一块拼图,同时也混杂着相当多有意为之的信息。

     哪一方投入的资源多,哪一方就掌握了战争“真相”的阐释权。随着时间推移,西方社交媒体普遍向俄罗斯开火,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官方媒体被封禁,推特重点加强了针对俄语的审核力度。显然,西方正在利用社交媒体来争夺战争的话语权和解释权。

  俄乌在网络空间的冲突引发的另一重思考是战争的相关方发生变化,非国家行为体在这场冲突中的作用开始显现。无论是“匿名者”等黑客组织向俄罗斯宣战,还是社交媒体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用户积极地参与有关战争信息的传播,这些都让这场冲突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社交媒体让国际舆论环境变得复杂,政府承担着解决冲突的实质责任,却不能掌握解释战争的话语权。多重势力借机制造各种虚假信息,不仅可能影响公众的判断,也会阻碍政府的决策。

不要轻信网络传言

  网络已成“双刃剑”,随着社交媒体迅速发展,受众一方面能更迅速直接地介入全球大小事件,沉浸式体验现场;但另一方面,体验现场不等于在现场,信息不对称、信息茧房等现象,让人们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此外,网络能影响、改变人类的情感、心理、思维方式,轻信网络传言或被蒙蔽双眼,长期可能导致思想出现偏差,甚至极端化。此次俄乌冲突中,煽动两国间仇恨的言论就层出不穷。

     当前互联网已是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重塑文化环境,并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

  就我国本土的日常环境而言,一些NGO、智库、媒体甚至饭圈、娱乐公司,都极有可能被相关国家、资本、企业、NGO和社会组织所操控,以达到他们公共外交的基本目的。

  因为当代公共外交,与“认知战”有很大交集,这本身也是当代战争的一种新形态,在乌克兰局势中已得到了鲜活的展现。有人猜测,披着马甲的“台独”“港独”等势力在围绕乌克兰局势的一系列舆论、舆情中一再兴风作浪。

  在西方把持话语权的情况下,舆论主动权争夺始终是硬仗恶仗。只有将民族文化自信灌注其中,才有可能形成信息传播的深层次心理优势,以此进一步增进社会共识,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认同感。


     来源:中新网、环球网、观察者网、参考消息、央视新闻客户端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