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王一鸣:中国经济“稳”可预期“进”有动能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特别策划      2022-03-08 13:51:09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3月7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组成员王一鸣: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稳”可预期“进”有动能。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疫情反复、洪涝灾害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降至4.9%和4%。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再加上最近发生的地缘政治冲突造成的外部不确定性,风险挑战增多。但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在压力下显现韧性,在挑战中孕育先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短期经济下行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中国经济“稳”可预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的局面,中国经济显现出强大韧性。2021年经济增长8.1%,GDP达到114.4万亿元,按年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更加稳固。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走向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协调联动,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积极财政政策提前发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1.46万亿元,加快“十四五”重大项目落地,一大批新型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绿色低碳项目开工建设。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实施降准降息,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为中国经济筑底企稳、向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进”有动能。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驱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战略高技术取得新突破,高技术产业增势强劲,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数字化转型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在产业规模、科技水平、平台影响力、独角兽企业数量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力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清洁能源、低碳技术投资,绿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动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稳预期是经济回稳向好的关键。当前,我们既要关注疫情多地散发和消费需求疲软对需求端的影响,也要注重解决“缺芯”“缺柜”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供给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稳预期,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稳预期,就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举措靠前落地。稳预期,就要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稳预期,就要落实涉企政策出台前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政策实施预留适应调整期,政策执行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稳预期,就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都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高质量、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稳预期,就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障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稳预期,就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促进资本更健康、更可持续、更为长远的发展。稳预期,就要以发展眼光看待民营企业历史上的不规范做法,坚持法治思维,新规不溯及既往,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只有稳住预期,才能激发市场活力,激活发展动力,中国经济才会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中国经济“稳”的态势没有改变,“进”的进程没有停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拓展“稳”的成果,增强“进”的动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将行稳致远。

  (根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


文章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