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吃饭为大”,习近平再提这件事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特别策划      2022-03-08 14:16:16

  (两会观察)“吃饭为大”,习近平再提这件事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题:“吃饭为大”,习近平再提这件事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在讲话中,再次谈及“吃饭”这件最平常却也最重要的事。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

  “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的年份迎来“十八连丰”,粮食库存亦处在历史高位。但无论环顾当下还是放眼未来,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容不得丝毫麻痹大意。

  国内环境是其一。受去年秋汛影响,专家研判中国冬小麦苗情或不容乐观,今年夏粮丰收存在隐忧。加之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地租、种子、人工等生产成本增加,也将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国际情势是其二。疫情反复不定、极端天气频现、国际形势骤变,令全球粮价持续震荡,中国14亿多人口的粮食安全不能受制于脆弱的国际粮食供应链。正如习近平所说:“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绝对要靠自己”。

  长远考量是其三。据官方测算,未来30年中国粮食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随着民众食品改善型需求增加,优质粮食、动物性产品需求上升还将带动优质口粮、饲料粮需求增长。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刚刚好,更要算出余量。

  挑战不少,“饭碗”何以端牢?从习近平的话里,可以读出中国为此划下的几条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这是一条红线。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耕地作为最宝贵资源的战略定位,都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部分地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趋势必须改变,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有失。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这是一条底线。种子安全与否、种源好坏,关乎粮食产能和品质。目前中国种业在水稻、小麦等品种上取得竞争优势,但玉米、大豆等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卡脖子”风险犹存。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守住国家安全底线需要这种“硬核”攻坚。

  “要树立大食物观”——这是一条高线。中国民众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意味着必须多向度提升食物保障能力,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也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更高要求。

  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当“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得到有力回答,中国能否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答案也不言自明。(完)


文章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