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密古代饮食文化——古代盛酒器

饮酒须持器。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三羊铜酒樽

三羊铜酒樽

东汉  (25—220年)

  樽为汉晋时期的主要的盛酒器。当时的酒一般贮藏在瓮、榼或壶中,饮宴时先将酒倒在樽里,再用勺酌于耳杯中饮用。

青瓷瓿

青瓷瓿

  东汉(25—220年)浙江上虞百家镇出土

  瓿一般用来盛酒或水。东汉中晚期从今浙江的上虞、宁波到浙江南部的永嘉,同时制造了比较成熟的青瓷食具,为唐代越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环纹带盖青铜壶

环纹带盖青铜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青铜壶是一种盛酒器,流行时间很久,从商代直到汉代,式样颇多。春秋以来,壶也可以用为盛水的器具,此时壶已取代了流行一时的尊,且比尊更为华美、实用。

铜斗

铜斗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斗是古代挹注器,用以挹酒,兼而挹水。铜斗盛行于商周时期,东周以降逐渐流行漆斗。考古发现的商周铜斗常与尊、罍、卣、觥等青铜酒器配套使用。

青釉长颈盘口瓶

青釉长颈盘口瓶

  西晋(265—317年)

  盘口瓶是盛酒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盘口易于灌装液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实用。汉末魏初开始,酒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文人士大夫对酒的态度发生改变,文人酗酒不再被看成败德丑行,而是风流韵事,体现了文人的高尚情趣。

青釉龙柄鸡首壶

青釉龙柄鸡首壶

隋(581年—618年)1956年湖北武昌周家大湾出土

  鸡首壶是盛酒器,始建于三国时期,隋代仍旧流行。早期鸡首壶器型矮小,鸡首为模印贴饰,起到装饰作用。两晋时鸡首不再是贴饰,变成中空,有流的作用。数百年间,鸡首壶的高度及角度虽不断改进,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倾倒费力的缺陷,唐代中期以后,逐渐为注子所代替。

鎏金錾鸟兽花叶纹银注子

鎏金錾鸟

  唐(618—907年)

  注子为酒壶。隋唐时期,高桌的出现,抬高了酒具放置位置,缩短了酒具与身体的距离,使人伸手即可轻松拿取到器皿,故此时便于单手执拿的注子开始使用。

绿釉贴塑云龙纹皮囊壶

绿釉贴塑云龙纹皮囊壶

  辽(907—1125年)

  皮囊壶的造型来源于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是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典型器物。辽军曾数度占领定州,俘工匠北上制瓷。制瓷业在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发展起来之后,开始烧制瓷质的皮囊壶,有的还在表面刻出仿皮子缝制的突棱。

磁州窑白釉黑花长瓶

磁州窑白釉黑花长瓶

  宋(960—1279年)

  长瓶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储酒具。当时人们用长瓶装酒,饮用时再将里面的酒水倒至执壶。磁州窑为宋代著名民窑,花纹和图案大多取材民间的风土人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

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

金(1115年—1234年)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其名称有人认为是因唐诗“玉壶先春”而得名。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玉壶春瓶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实用盛酒器具,明清时期其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经典器型。

“至顺癸酉”银玉壶春瓶

“至顺癸酉”银玉壶春瓶

  元(1271—1368年)1955年安徽合肥出土

  银质玉壶春瓶是元代常见的酒具。早期的玉壶春瓶多为瓷器,到了元代,出现了许多由金、银制成的。宋代流行饮用黄酒,黄酒需热饮,故宋代酒器组合中常见注碗。而元代时,流行饮用葡萄酒和阿剌吉酒(蒸馏酒),此两种酒均不需热饮,所以温碗失去效用。

银马盂

银马盂

  元(1271—1368年)

马盂

  马盂的造型仿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匜,是一种多功能酒具,既可以用于饮酒,也可以当做勺来挹取,而它的流又兼有斟酒的功能。其元代,马盂与壶瓶、台盏形成了一种酒器组合,使用普遍。

花卉珐琅酒杯

花卉珐琅酒杯

花卉珐琅酒杯1

  清(1644—1911年)

  此组酒杯为铜胎珐琅制成,是在铜胎体上涂敷釉料,经烧结、彩绘、抛光、镀金而成,外壁施粉白色釉,分别以红、绿、蓝、黄、黑等珐琅彩料描绘出盛放的花朵、翩飞的蝴蝶、肥硕的蜜桃等图案,画面疏密有致、生动有趣。

冰鉴

冰剑

  冰鉴是一种用于冰镇酒浆的酒器,由方鉴和方缶组成。方鉴与方缶间留有较大的空隙,用以放冰。古人曾长期饮用凉酒,使用冰鉴能够制作出冰凉可口的美酒。

结束语:

回溯中国古人使用杯具和酒具的历史,虽然造型各有不同,但都饱含了古人的智慧。精美的酒具配上美酒不仅成了一种乐趣,更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编辑策划、摄影:张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