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走进内蒙古文物菁华展——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展现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华夏经纬网文化频道特推出系列策划,聚焦国博的“内蒙古文物菁华展”。本期策划带您了解战国至隋唐时期,长城的修建依然无法阻挡双方的民族交流和融合。

编者按:

在历史长河中,众多草原民族的血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他们的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通过240多件(套)精品文物, 以“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三个部分,系统揭示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和升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华夏经纬网文化频道特推出系列策划,聚焦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带您了解内蒙古地区多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和文化,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城的修建

zt10

IMG_4764

IMG_4281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候与北边匈奴等民族的斗争日趋激烈,秦、赵、燕等诸候纷纷在北边修筑长城,其后,为防御北边匈奴等游牧民族,秦、汉亦大规模修建长城,在长城地带形成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较量。

阻不断的南北交往

虎豕咬斗纹金帶饰,战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

虎豕咬斗纹金帶饰,战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本为1套2件,这是其中1件。这类金牌很可能就是班固《与窦将军笺》所称的 “犀毗金头带”之“金头”,也通称为“带头”。两块牌饰分别固定在腰带的两端,调整好长度后再进行系结。牌饰正面周边錾刻绳索纹框,框内为凸起的猛虎与野猪争斗撕咬图案。背面有半圆形钮两个,上有粗麻布印痕。两件牌饰图案相同,背面边缘处均有刻划文字。有孔的1件,背面的左、右两端的边缘处,坚向直行 “一斤二两廿朱少半”“故寺豕虎三”“豕虎”显然是表示金牌饰的图案内容,“故寺”可能与制作器物的官府有关,“三”是器物编号,“一斤二两廿朱少半” 是记重。另1件饰牌背面紧靠左端边缘处,竖向直行 “一斤五两四朱少半”。牌饰上的衡制单位和刻字作风皆受秦国的影响,无疑与秦有密切的关系。

虎头形银节约,战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

虎头形银节约,战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西沟畔墓地2号墓中共发现7件虎头形银节约,模铸,节约背面上部有十字形穿纽,出土时穿纽内保留有相互交叉的皮条朽痕。下部分刻有“少府二两十四朱”“口工二两二朱” “口工二两十二朱” “口工二两廿一朱”币等铭文,为确定墓葬年代提供了直接依据。刻款中的“两”字,字体与战国时期铸造的布上的“两”字相同。

金镶贝玉妇女头饰、耳饰,汉代,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

金镶贝玉妇女头饰、耳饰,汉代,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全套耳饰由长方形鹿纹金饰牌、方形嵌蚌金串饰、包金玉佩等组成。鹿形动物纹是典型的草原文化特征,嵌蚌及其周围的连珠纹工艺,是波斯等西方文明的工艺特征。这套首饰与玛瑙项饰等,反映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殡葬农作图,五代,内蒙古清水河县塔儿梁五代壁画墓出土。塔儿梁五代壁画墓壁画内容除大量的生活场景外,还有祥瑞图案和表达忠孝礼制的历史典故。此图是整个墓葬中人物、场景最繁杂的一幅壁画,位于墓室西南壁。上半部分描绘奔丧、举哀、殡葬,下半部分描绘世俗生活。

殡葬农作图,五代,内蒙古清水河县塔儿梁五代壁画墓出土。塔儿梁五代壁画墓壁画内容除大量的生活场景外,还有祥瑞图案和表达忠孝礼制的历史典故。此图是整个墓葬中人物、场景最繁杂的一幅壁画,位于墓室西南壁。上半部分描绘奔丧、举哀、殡葬,下半部分描绘世俗生活。

月牙形金饰牌,东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征集。

月牙形金饰牌,东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征集。呈半月形,上用小金珠勾勒出变形鸟纹的线条,疑为简化的格里芬形象;金牌周边饰一圈小金环;下部挂有23个瓜棱形金坠饰,每件坠饰由四片半圆形金片组成,弧边朝外,成瓜棱形。金饰件制作相当精美,代表了草原文化的工艺特征。从纹饰、工艺、器形上看,此金牌与阿富汗西伯尔罕黄金冢出士的金器较为相似。

盘角羊纹包金带具,战国,鄂尔多斯地区征集。

盘角羊纹包金带具,战国,鄂尔多斯地区征集。这是一套非常罕见的盘角卧羊铁芯包金带具,由带饰和带扣组成,同时具有装饰和束带的功能。器物铁芯包金,带饰呈长方形,采用高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技术,用金片锤揲呈盘角卧羊形图案,周围有卷云纹图案。铁质后背平整,曾有钩钮,已残。带环作长方形环状,用金片锤揲呈卷云纹图案。扣合时,带饰背部的钩钮搭入带扣的狭长孔内,两个羊头相抵。

战国晚期,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并首次在北方草原建立了部落联盟形式的“马上行国”。长城地带的诸多部族或者内徒融入中原农耕民族,或北越长城成为匈奴部落联盟的一员。秦汉王朝则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长城防御体系,驻军移民,戍边屯垦,并与匈奴定期在长城关隘下互市贸易。这一切,客观上为开发北方地区、密切汉匈民族交流交往,加强文化互融互鉴开启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拓跋鲜卑的融合之路

“晋鲜卑归义侯”金印,东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小坝子滩窖藏出土。

“晋鲜卑归义侯”金印,东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小坝子滩窖藏出土。纯金制成,印上方为蹲踞式骆驼钮。这枚金印是西晋王朝赐给鲜卑乌桓族首领的印信。西晋王朝国力不足,对众多游牧民族采用分封的怀柔政策。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出土的窖藏金银器中,先后发现“晋鲜卑归义侯”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金印。印中的“归义”“率善” 等字样都反映了这一史实。

鹿角金步摇冠,魏晋,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窖藏出土。

鹿角金步摇冠,魏晋,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窖藏出土。步摇冠基座为马头形,基座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杈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马头和鹿角形枝杈上镶嵌珠饰。步摇装饰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不停的摇曳,因此得名“步摇”。汉代遗物中虽未发现过步摇,但此物在魏晋仍相当流行。这套金步摇应该为4世纪鲜卑人的遗物。

嵌松石立羊形金戒指,西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美岱村出土。戒指环两侧制成盾形装饰,表面镶嵌三颗叶形绿松石,轮廓刻一圈连珠纹。戒托也呈盾形,边缘也刻一周连珠纹。戒指表面为一盘角立羊,上嵌绿松石,是魏晋时期具有草原风格的装饰品。

嵌松石立羊形金戒指,西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美岱村出土。戒指环两侧制成盾形装饰,表面镶嵌三颗叶形绿松石,轮廓刻一圈连珠纹。戒托也呈盾形,边缘也刻一周连珠纹。戒指表面为一盘角立羊,上嵌绿松石,是魏晋时期具有草原风格的装饰品。

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深山密林,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后来则走出森林走向草原寻求发展,并在南进西迁中迅速封建化。公元258年,拓跋鲜卑部在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建都盛乐,开启了北魏王朝的基业。此后又南迁平城进而入主中原,定都洛阳并主动汉化,为促进不同民族的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隋唐时期的繁荣

摩羯纹金花银提梁壶,唐代,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哈达沟窖藏出土。锤揲焊接成型。直口,短颈,椭圆形壶身,錾刻出双腹相接的摩羯,摩羯的头、鳃、鳍尾及鳞刻画精细逼真,尾部外侈,勾勒出壶体的优美造型,并鎏金。

摩羯纹金花银提梁壶,唐代,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哈达沟窖藏出土。锤揲焊接成型。直口,短颈,椭圆形壶身,錾刻出双腹相接的摩羯,摩羯的头、鳃、鳍尾及鳞刻画精细逼真,尾部外侈,勾勒出壶体的优美造型,并鎏金。

摩羯戏珠纹金花银盘,唐代,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哈达沟窖藏出土。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动物形象,随佛教传入中国,成为唐朝常见的纹饰。该盘体型硕大,做工精湛,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工艺价值较高的唐代金银器之一。

摩羯戏珠纹金花银盘,唐代,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哈达沟窖藏出土。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动物形象,随佛教传入中国,成为唐朝常见的纹饰。该盘体型硕大,做工精湛,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工艺价值较高的唐代金银器之一。

褐釉璎珞纹盘口穿带瓶,唐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跳峁出土。盘口,戏颈,口和颈施弦纹数道,肩两侧及下腹部各有一对称横穿,腹部两面为扇形缠枝花卉。此器造型别致,色彩富丽,是一件精美的实用品。

褐釉璎珞纹盘口穿带瓶,唐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跳峁出土。盘口,戏颈,口和颈施弦纹数道,肩两侧及下腹部各有一对称横穿,腹部两面为扇形缠枝花卉。此器造型别致,色彩富丽,是一件精美的实用品。

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8世纪,隋、唐王朝曾与突厥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生几次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东突厥汗国败亡后,唐朝政府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州府。在黄河北岸置三受降城,以安置突厥降户,并在其周围地区驻军屯田。其中,西受降城还成为唐朝与北方诸民族互市贸易的重要场所。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密切了内徒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关系,长城的防御和阻隔作用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逐渐淡化。

编辑策划、摄影: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