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101岁老红军王玉清——“金色鱼钩”映照金色人生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2-06-07 15:42:18

  101岁老红军王玉清——

  “金色鱼钩”映照金色人生

  ■本报记者 单慧粉 通讯员 叶冰斌  

  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中,一篇题为《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让我们认识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和战友情——

  茫茫草地中,红军战士断炊多日,一位炊事班老班长为照顾3名生病的战友,把缝衣针弯成鱼钩,钓鱼、煮鱼汤给他们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终,老班长倒在草地上。

  忍饥挨饿、用缝衣针钓鱼、将“宝贝一样”的鱼汤分给战友……80多年前,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王玉清也曾是“老班长”那般模样。幸运的是,他走出了草地。

  在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里,须发皆白的老红军王玉清,谈起往事思路清晰,声音洪亮,看不出已有101岁高龄。离休后的30多年里,他常常约上三五好友外出垂钓,为晚年生活增添不少闲趣。

  夕阳西下,余晖洒向水面,闪着金色的波光。王玉清的妻子陈潮芳说,老伴有时会望着水面出神,“鱼咬钩了都不知道”。那一刻,王玉清的思绪或许又“飞”回那片草地,“跋涉”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

  金色信仰

  “跟着红军、跟着党干一辈子革命”

  1921年,王玉清出生在贵州威宁,父母都是本分的贫苦农民。7岁起,他跟着父母给地主放牛牧羊。牛羊长得膘肥体壮,他却不知吃饱饭是啥滋味。

  一次,王玉清用石灰水浸泡牛皮时,不小心把牛皮戳破了。“要么报官,要么赔钱”,地主的威胁逼得一家人走投无路。王玉清跟着父母,一路逃难到200多公里外的贵州黔西。

  在那里,他了解到长征途经黔西的红军队伍积极开展“扩红”运动。什么是红军?什么是“扩红”?王玉清借着跟父亲买东西的机会,到城里一探究竟。

  “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对地主特别凶。”亲眼目睹红军将粮食分给穷人,14岁的王玉清心中一动:这支部队不一样。

  “小兄弟,你想不想当红军?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专为穷苦人撑腰。”一位红军战士来到王玉清面前,和和气气地问。

  “与其在家吃苦,不如跟着红军走,奔条生路。”得到父亲同意后,王玉清参加了红军,成为红二军团电台班一名战士。

  聪明好学的王玉清很快掌握了无线电台操作方法,负责收发电报。由于在军团部工作,他经常能见到时任红二军团军团长的贺龙。

  “贺老总很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门,还把收发重要电报的任务交给我。”谈起80多年前的一幕幕,王玉清骄傲的语气中流露出几分俏皮,仿佛还是当年那个得到首长认可、心中欢喜雀跃的“红小鬼”。

  “累不累?苦不苦?”贺龙爽朗的笑声,从王玉清记忆深处传来。他至今记得,行军中贺龙坚持不骑马,常常拄着木棍出现在队伍中,和大家一起走。

  “不累!”王玉清和战友们大声回答。战友脸上的笑容、队伍高昂的士气、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的目标……行进在红军队伍中,王玉清心中产生一种别样的幸福。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从那时起,镶嵌着金色党徽的那面红旗,在王玉清心中高高飘扬——

  “跟着红军、跟着党干一辈子革命。”

  金色光芒

  “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甘陕”

  已过期颐之年的王玉清,有满口令人羡慕的好牙,爱吃炸蚕豆等香脆的食物。有人向他请教养生“秘诀”,王玉清开玩笑说:“长征时我啃过草根、树皮,才有这么一口好牙!”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短暂休整后,部队继续北上,王玉清和战友们每人带着几斤炒面,挺进茫茫草地。

  野外行军,缺乏补给,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和战友们就断粮了。

  “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什么能吃就吃什么。”王玉清回忆,炊事班长看到他们几名小同志饿得实在走不动,就把装粮食的口袋翻过来,用水淘洗,煮成“米汤”给大家喝。那碗几乎没有米的“米汤”,把奄奄一息的王玉清和战友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一路枪林弹雨,几近山穷水尽。那天,疲惫不堪的王玉清坐在一处水沟旁休息,恍惚间瞥见水面泛起波纹,不由心中大喜:有鱼!

  “我当时没力气蹚进水沟捉鱼。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进这样的水沟,再也没出来。”

  王玉清突然想起别在军帽上的两根缝衣针。他灵机一动,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竟钓上来几条拇指长的小鱼。“得到宝贝一样”的王玉清,把煮好的鱼汤分给身边的战友。恢复一点体力后,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向前走……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支撑他们走出草地。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每次重读《金色的鱼钩》,想象着父亲和战友们在长征中艰苦跋涉的场景,小儿子王宁就对父辈们多了一份敬意。多年后回望长征,王玉清也感慨地写下这样的诗句:“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甘陕。”

  曾见证红军将士跋山涉水的“米袋”和“鱼钩”,早已遗失在历史的角落。而它们所散发的“金色的光芒”,将永远闪烁在新的长征路上。

  金色荣光

  “军人的岗位就该在边防和战场”

  2021年2月9日,亲友们为王玉清举办百岁寿宴。

  老寿星走进现场,立正,向来宾敬了一个军礼。

  “回望一生,有4件事我觉得最自豪”,王玉清激情致辞,“第一件事是出生于1921年,有幸与党同龄。第二件事是坚定不移跟党走……作为党员,我一辈子忠于党;作为军人,我作战勇敢,奋斗了一辈子。我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

  1940年,王玉清在百团大战中火线入党,随后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勤奋好学的王玉清在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不断成长,5年后考入延安炮兵学校,成为我军第一代炮兵。

  从延安炮兵学校毕业后,王玉清回到战场。与战友扛着上百斤重的炮弹箱飞跑、搬起炮弹连续装填……一场场战斗下来,王玉清落下腰疼腿麻的老毛病。可他毫无怨言:“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军人的岗位就该在战场上。”

  在儿女们的童年记忆中,少有父亲的陪伴。1957年,王玉清被调到福建省军区某部。在福建工作的20多年里,不论是参加重大军事演习还是落实战备训练任务,只要上级一声令下,他总是迅速响应,迎难而上。直到1983年,他从原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的岗位离休。

  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一枚枚泛着金光的奖章、勋章、纪念章,如同一队队等待检阅的战士,整齐摆放在王玉清书房中一个外形质朴的4层玻璃柜里。

  “这是30多年前父亲专门请人定制的。这些年我们几次搬家,家搬到哪儿父亲就把玻璃柜带到哪儿。这是他一生珍视的荣光,绝不会让它们沾染一丝‘尘埃’。”王宁说。

  20世纪70年代,时任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的王玉清曾对子女“约法两章”:一是不以他的名义办任何事情;二是不能在他管辖的部队当兵。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王玉清还把二女儿送到艰苦偏远山区当民兵。

  近些年,王玉清熟悉的老战友、老领导相继离世。有时,他会忍不住问儿女们:“我是不是活得太长了?”

  “这是您的福气,您要多替战友们看一看祖国的繁荣富强。”大女儿王洲这样安慰父亲。

  如今,走过百岁人生的王玉清有了新的期盼:活到106岁,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

  他要替牺牲的战友们见证: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正一步步走向强大,走向新的胜利……

  图①: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茫茫湿地,红军长征时曾穿越这片沼泽。新华社发

  图②:1946年王玉清任东北民主联军某团炮兵连连长时留影。

  图③:1950年王玉清在广东虎门要塞留影。

  图④:王玉清晚年留影。受访者供图

  制图:扈 硕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