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 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名方篇: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来源于《伤寒论》。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小青龙汤

图编者按

  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歌诀:“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小青龙汤的由来

  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因其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伤寒论》第40条记载:“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记载:“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

  二方均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都以“青龙”命名汤药,虽只有一字之别,但针对的是不同的病症。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证者。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诸证者。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俗语“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能发散,并能治水。这就是说,青龙负责万物的生长发育,龙入江海,必翻波逐浪。张秉成《成方便读》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又有学者认为“上天龙,主升”,与中医“清气左升,浊气右降”的原理相切合,故名“小青龙汤”。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大、小青龙汤的区别在于“水”的轻重深浅,大青龙汤的水饮郁滞在表,小青龙水饮郁滞在里。

小青龙汤的功效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炙甘草组成。8味中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方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中有合。组方精简,配伍精当,大有深意。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在临床应用中,它主要针对外寒里饮证,比如临床出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干呕,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者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脉浮等症状。现代临床治疗中,常常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炎、百日咳、过敏鼻炎、急性支气管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外寒里饮证,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青龙汤的煎服方法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图源于网络)

  组成:麻黄3两(去节),芍药3两,细辛3两,干姜3两,甘草(炙)3两,桂枝(去皮)3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现代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配伍禁忌和服用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根据“十八反、十九畏”原则,小青龙汤及其制剂含甘草,应避免与含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的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联用;含半夏,应避免与含川乌、草乌、附子的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联用。

  此外,过服本方,容易伤阴。因此,一般只宜在风寒引起的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待症状缓解之后,即改用其他方剂善后。比如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或者苓桂术甘汤等等。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中医中药网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