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右倾化”,安倍遇刺会导致修宪加速吗?

警惕日本“右倾化”,安倍遇刺会导致修宪加速吗?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袭身亡引发广泛关注。岸田政权如何推动修宪问题,将成为日本国内政治的重要议题。作为日本政坛右翼保守势力代表人物,安倍突然离世无疑给日本右翼集团造成沉重打击,可能激发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斗志”,打着继承安倍“遗志”的旗号加快推动修宪进程,实现军事松绑。

QQ截图20220708234253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袭身亡两天后,日本参议院选举投票如期举行,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取得压倒性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岸田文雄内阁的执政地位。需要关注的是,岸田未来是会继续推进“安倍路线”,还是会着力彰显个人特色,这将事关日本内外政策乃至国家发展走向。

  围绕此次参院选举,外界一大关注焦点就是修宪问题。根据日本有关法律,发起修宪动议需要众参两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员赞成。由于执政的自、公两党占据两院稳定多数议席,加上在野政党中的“修宪派”,对推动修宪态度积极的力量事实上已经满足启动修宪的国会门槛。下一步岸田政权如何推动修宪问题,将成为日本国内政治的重要议题。

  作为日本政坛右翼保守势力代表人物,安倍突然离世无疑给日本右翼集团造成沉重打击。对此日本国内有观点认为,在失去这样一个主要推手之后,日本修宪进程可能暂时放慢速度甚至趋于停滞。也有观点指出,这一事件可能激发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斗志”,一些势力可能打着继承安倍“遗志”的旗号加快推动修宪进程。

日本自民党.jpg

  众所周知,日本现行宪法之所以被称为“和平宪法”,其核心在于规定日本“放弃发动战争、不保有陆海空等战争力量”的第九条,从而构成二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象征和法律保障。同时,由于该宪法是战后美国占领军一手制定并“强加”给日本的,也使日本右翼保守势力耿耿于怀,视之为日本国家实现“独立自主”的重大障碍,急欲改之而后快。

     自民党从1955年立党之初起,就在党纲中明确写入修宪主张。冷战期间,在日本国内保守与革新对垒的政治格局下,自民党政权并未激进谋求修宪,而是奉行“重经济、轻军备”的“吉田主义”路线,实现经济腾飞。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政治右倾保守化不断发展,历届自民党内阁通过修改宪法解释等方式,逐步突破和平宪法的制约,实现了海外派兵等渐进式军事松绑,事实上已经架空和平宪法的有关条文。

  安倍从2006年第一次执政时起,就明确提出“摆脱战后体制”、恢复日本“正常国家”地位的政治主张,将修宪作为重要施政目标。在安倍两次首相任内,先是通过确立“国民投票法”明确修宪程序,后又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进一步架空宪法制约。安倍虽然成为日本历史上少有的强势首相,但受制于内外形势,在长达7年8个月的第二任期内依然没能如愿,未能实质性启动修宪程序。

  从当前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和社会民意看,随着保守右倾化不断发展,日本国内对于修宪本身的共识在逐渐增强,但围绕如何修改却始终存在尖锐争议。各派政治势力围绕具体修宪案文仍在激烈博弈。尤其是在修改宪法第九条、是否写入“自卫队”等敏感问题上,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和中左派在野党依然持慎重和反对态度。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修宪当然属于一国内政,但日本的修宪问题有着不同于他国的特殊敏感性和外溢影响。和平宪法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产物,是战后国际秩序的象征之一。日本右翼视之为“战败国”的象征,主张只有通过“自主制宪”才能恢复国家自主和尊严,其背后潜藏的逻辑是对战后东京审判的不服,与错误的右翼历史观一脉相承。这是国际社会应当高度警惕的。

  包括中韩在内的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受害国一贯敦促日本深刻反省对外侵略和殖民历史,坚持宪法规定的和平主义发展路线。日本国内在讨论和推动修宪问题过程中,应当切实吸取历史教训,尊重周边邻国人民的感情。

派阀“洗牌”,修宪派得势

  安倍遭枪杀事件破坏日本公众的普遍安全感和秩序感,可能为安倍的国防建设、修宪等关键事业增添更多动力。而参议院的选举胜利有助于岸田巩固统治,迎来没有国政选举的“黄金三年”,让他有机会实现其增加军费开支的目标。

  在国会“修宪势力”议席超2/3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国会提出修宪动议的条件已经具备。修宪势力或将开始“暴走”,宪法修正案最快将于明年夏天结束的国会期间通过两院表决,并开始国民投票程序。而自民党在竞选纲领中提出加强军事能力的诸多具体举措,如果得以实施,将损害韩日关系和中日关系。

  事实上,刺杀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远远超越事件本身的含义。而作为两任首相、在位长达2800多天的资深政治家,安倍已经以自身的政治理念,给日本自民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遇刺及留下的“遗产”,将从许多方面改变日本和世界。几乎所有的分析都认为,安倍遭枪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自民党的胜利。而安倍一直把“修宪”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政治使命和施政理念。

  目前来看自民党虽已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其真正挑战是党内最大派阀“安倍派”是否会走向分裂。安倍离世不会对日本的外交政策、日美关系以及对华战略产生太大影响。对美国而言,安倍的离世只是让他们少了一个“朋友”——一个可以为美国“印太战略”、台湾问题摇旗呐喊的知名政客,美国操控日本政局少了一位“得力人选”。

     安倍任期内的主要着眼点是强化日美同盟。他通过出台新安保法加快美军和日本自卫队的一体化运用,构筑起了与特朗普的“蜜月“关系。拜登上台后,安倍又配合美国思路在印太地区发力,美、印、澳三国之所以联合哀悼安倍,是因为美日澳印“四边安全对话机制”(Quad),是以安倍提出的构想为基础的。

  不过,在安倍卸任以来的两年里,经过菅义伟和岸田文雄两届内阁的不断推进,日本政策已经基本成型,包括修宪、强化安保机制等。安倍生前有能力平衡党内各种极端声音,现在少了这种平衡,今后日本社会的保守姿态可能会更加强硬。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事务上,日本可能变得更具攻击性,引发周边国家担忧。多国质疑日本在企图成为“正常国家”的过程中,会不会再给周边国家造成像当年侵略战争时期那样的损害。


     来源:环球网、中新网、新华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