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 弘扬中医药文化——中药的命名

我国中药的命名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药物突出的功效、药用部位、产地、形态、颜色、生长季节、气味、滋味或人名、数字、天地星辰等命名。在古代,有一些中药为了避讳帝王的忌讳而“改名换姓”。关于中药的来历传说故事也是丰富多彩,流传至今。

中药的命名

图编者按

中药的命名方法

b8389b504fc2d562d711d47ce41190ef76c66c01

益母草(图源于网络)

  因药物突出的功效而命名:如益母草功擅活血调经,主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经产要药;防风功能祛风息风,防范风邪,主治风病。

  因药用部位而命名:中药材来源广泛,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等。植物、动物类药材药用部位各不相同,以药用部位命名,是中药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植物药中芦根、茅根用根茎入药;苦楝根皮、桑根白皮即以根皮入药;桑叶、大青叶、苏叶等用叶片入药。

  因产地而命名:我囯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如黄连、黄柏、续断等以四川产者为佳,故称川黄连、川黄柏、川断;橘皮以广东新会产者为佳,故称新会皮、广陈皮;茯苓以云南产的最好,故名云苓。

  因形态而命名: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特殊之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们常常以它们的形态特征而命名。如大腹皮,即以形似大腹而命名;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之头而命名;人参乃状如人形,功参天地。

  因气味而命名:某些中药具有特殊的气味,因而成了药物命名的依据。如麝香,因香气远射而得名;丁香、茴香、安息香、檀香等香料药,因具有特殊的香气,故以“香”字命名;而败酱草、臭梧桐、墓头回等,则因具有特殊臭气而得名;鱼腥草,以其具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而命名。

  因滋味而命名:每种中药都具有一定的味道,某些药物就是以它们所特有的滋味来命名。如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五味倶全而得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细辛以味辛而得名;苦参以其味苦而得名;酸枣仁以其味酸而得名。

  因颜色而命名:许多中药都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而药物的颜色就成了命名的依据。如色黄的中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大黄等;色黑的中药有乌玄参、黑丑、墨旱莲等;色白的中药有白芷、白果、白矾、葱白、薤白等。

  因进口国名或译音而命名:某些进口药材是以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名称来命名的。如安息香、苏合香就是以古代安息国、苏合国的国名来命名。有的在药名上冠以“番”、“胡”、 “西”等字样,以说明当初并不是国产的药物,如番泻叶、番木鳖、胡椒、胡麻仁、西红花、 西洋参等。有些外来药,由于没有适当的药名,则以译音为名,如诃黎勒、曼陀罗等。

  因生长季节而命名:如半夏在夏季的一半(农历五月间)采收,故名半夏;夏枯草、夏天无等都是生长到夏至后枯萎,故冠以夏。

  因人名而命名:有些中药的用名带有传说色彩,这些药多半是以发现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名字来做药名。如使君子,相传是潘州郭使君治疗儿科病的常用药;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这个药是由刘裕发现的;杜仲一药,相传是古代有一位叫杜仲的人,因服食此药而得道,后人遂以杜仲而命名。

趣味药名

虎耳草

虎耳草。(图源于网络)

  以十二生肖命名——如鼠粘子、牛膝、虎耳草(金丝荷叶)、兔子草、龙胆草、蛇舌草、马鞭草、羊蹄根、猴头藤、鸡血藤、狗耳朵草、猪沙沙草(马齿苋)等。

  以天地人、日月星辰命名——如天南星、地骨皮、人见愁(又名血见愁)、千日红、六月雪、满天星等。药名道出特征,贴切传神。

  以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命名——如春辛草、夏枯草、秋白菊、冬葵子、东阳草、西赤芍、南茨实、北鹤虱等。名中含有时令和方经,教人适时采收。

  以长幼辈份称呼及神仙玉佛命名——如蒲公英、雷公藤、益母草、婆婆针(盲肠草)、妹妹草(水草头)、灰神、仙鹤草、玉米须、佛手瓜等。

  以颜色命名——如红花、黄皮叶、板蓝根、白茅根、黑芝麻、青枯叶、紫苏叶等。

  以数字命名——如半枝莲、一见喜、二色花藤(金银花)、三七草、四叶参、五茄皮、六月雪、七叶一枝花、八宝、九龙根(虎杖)、十大功劳叶、百合、千斤草(牛筋草)、万年青等。

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

t018bfe479ce61899f5

元参。(图源于网络)

  在古代,为了避讳帝王的一些忌讳,就连一些中药也难逃“改名换姓”的结局。

  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改名换性。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到了唐代,因“蓣”与“豫”同音,为了避讳唐代宗李豫之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薯”与“曙”同音,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而改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玄参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其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参”之名。到了清代,因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改“玄”为“元”,“元参”之名便由此而得。玄明粉也因避讳康熙皇帝之讳,被改为“元明粉”。

  延胡索常用来治疗胃脘痛,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入药,名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见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元代名医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该药因此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称其为“元胡索”,现常简称为“元胡”。

古人提亲必备中药材

女贞子

女贞子。(图源于网络

  古时候,婚礼延承传统的“六礼”之习,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纳彩是婚姻的重要环节,即提亲。按民间习俗,当男子钟情于女子时,便托媒提亲问婚并送去彩礼,女方若愿结秦晋之好,便欣然接受。纳彩既有花样翻新的生产生活“实用品”,也有约定俗成、寓意佳妙的“吉祥物”。据唐代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记载:纳彩之物,其中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此外,也有加送女贞子和桃枝的。

  提亲所赠之物寓意特别。合欢象征快乐幸福;嘉禾象征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阿胶、干漆,象征二人如漆似胶、长久永固;九子蒲象征“多子”;朱苇象征可屈可伸、相互包容;棉絮象征温暖柔和;长命缕象征健康长寿;女贞子象征爱情忠贞不渝;桃枝象征婚姻美满、富贵平安,并能辟邪镇宅。

  其中,合欢、阿胶、蒲草、干漆、女贞子、桃枝等皆为中药材。合欢,解郁安神。阿胶,补血滋阴。蒲草,润燥凉血。干漆,破瘀血,消积杀虫。民间有系长命缕可免除瘟疫、祛病强身之说。女贞子,补肝肾,强腰膝。桃枝,活血通络,解毒杀虫。嘉禾,多为药食兼用。

传说故事

  使君子与刘备

  相传,三国时刘备的儿子刘禅患了一种怪病:面色萎黄、四肢枯瘦,肚子胀得像面鼓。刘禅还经常哭闹着耍吃黄土、生米一类的东西。一天,风和日丽,刘禅要去野外玩耍,刘备便派两名士兵带他去附近走走。谁知晚上回来,刘禅突然又吐又泻,两手捧着肚子直喊疼。刘备找来两个士兵问他们刘禅在外边到底吃了什么,一个士兵战战兢兢地说:“小公子看见一种野果,哭喊着要摘,小的劝不住,就让他摘几颗玩,谁知……”刘备一听,认为刘禅是吃野果中毒,便叫两个士兵立即找医生来。谁知那两个士兵走后不久,刘禅便拉下许多蛔虫和蛋花样的粪便来,此后,他再也不哭闹了,还嚷着肚子饿。等医生来到时,刘禅早已安安稳稳地睡了。以后,刘禅的肚子也不胀了,黄土、生米一类的东西也不吃了。

  刘备看着儿子的身体一天天的好起来,十分高兴。他想,定是那种野果治好了儿子的怪病。他便命那两个士兵带了十几个人,到野外采集那种野果,并晾干,研成粉,散发给百姓,用于医治此病。百姓服后果其十分有效。于是,老百姓抬着猪羊,敲锣打鼓地来到刘备军中致谢。刘备拿出这种状似橄榄,但有棱角的野果问大家叫什么名字,大家都摇头。这时,只见一书生模样的人挤入人群,大声说:“既然野果无名,而首先品尝这种野果的人是刘使君的公子,那么就叫它‘使君子’吧!”众人一听,连连拍手叫好。从此,“使君子”便被作为一味中草药,收入驱虫药的方剂中了。

  杜仲的传说

  杜仲是杜仲树的干燥树皮,是补肝益肾的良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是中医学家比较常用的中药上品。关于杜仲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

  从前在洞庭湖畔有一群纤夫,他们由于每日弯腰拉纤,时间长了,都患上了腰膝疼痛的疾病。其中一个名叫杜仲的青年纤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上山采药为己及同伴治疗疾病。在途中遇到一个老翁,他便向老翁求教,老翁感动于他的心地善良,便给他一块树皮,并告诉他树皮可以治疗腰膝疼痛的症状。杜仲拿着这块树皮继续上山寻找更多同样的树皮,等到他发现这种树皮时便拼命采摘,但是由于他累得筋疲力尽,所以掉入洞庭湖内。后来人们在湖内发现了他的尸体,怀中紧紧抱着采摘的树皮,纤夫们吃了这些树皮后,身体上的疼痛都好了。人们为了纪念杜仲的英雄作为,便把这种树皮命名为“杜仲”。

  刘寄奴的传说

  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字寄奴,在称帝之前是东晋的大将。相传刘裕年少时, 一个深秋的傍晚从山上打柴回家,突然发现一条巨蛇横躺在路边草丛中,张口吐舌。刘裕拔出弓箭向蛇射去,箭中蛇身。那巨蛇带着箭伤逃窜于草丛深处不见踪影。第二天清晨,刘裕又上山去打柴,爬到半山腰忽然听到树林中传来一阵杵臼声,寻声看去,只见有两位青衣小儿正在捣药。刘裕好奇地上前问道:“为何一清早在此捣药,派何用处?”青衣小儿答道:“昨晚我家主人被一个名叫刘寄奴的少年用箭射伤了,我们把这草药捣烂是为他治箭伤的。”刘裕说:“那为什么不去找刘寄奴报仇呢?”青衣小儿道:“此人将来要做皇帝,不能报仇。”听了这番话,刘裕十分惊奇,脱口说道:“我就是刘寄奴。”两个青衣小儿听了便消失不见了。

  几年后,刘裕投军当了兵。由于他作战勇敢,又通晓兵法,很快成了将领,每当士兵们在作战中受伤, 他就命人上山找来当年青衣小儿给蛇治箭伤的草药为士兵们治伤,果然有效。不久,刘裕率兵北伐灭了南燕、后秦,成为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后来,人们为纪念他,将当时他给士兵治伤的草药命名为“刘寄奴”。

  锁阳与薛仁贵

  唐代贞观年间,边陲遭遇异族侵犯,情况岌岌可危。名将薛仁贵奉唐太宗之命西征,一路顺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又名锁阳)时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包围在城中,唐军屡次冲击突围不成,只能苦守,将士们由此挨冻受饿。无奈之下,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回长安讨救兵。

  锁阳,地处大漠,粮食匮乏。幸有当地人士告知大漠中有一种像棒槌的肉质地下茎根可以充饥,并献给样品。于是,薛仁贵命人在大漠中挖此物充饥。不料,吃了此物,全军将士精神倍增,而此时敌军懈怠,薛仁贵率部队全力出击,把准备不足的对方打了个措手不及而狼狈逃窜。冲出重围的薛部与正恰赶到的援兵又乘胜追击,终于把敌军赶出边境。薛仁贵班师,将当初被围锁阳城用植物根茎充饥收到奇效一事向唐太宗奏明。唐太宗大喜,马上命人重赏献植物根茎者。因为植物根茎长在锁阳的大漠中,所以特赐名其为“锁阳”。

  仙鹤草的传说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得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他们想,如果我们也像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们用羡慕的口吻喊道:“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

  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证明当时仙鹤嘴里掉下来的草确实有止血之功。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人们给它取名叫“仙鹤草”。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中国中医药报、中医中药网等)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