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 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名方篇:逍遥散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等。

逍遥散

图编者按

  逍遥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何为“逍遥”

  逍遥散方名中的“逍遥”,取自《庄子·逍遥游》篇:“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于下。”北宋黄庭坚的朋友黄几复,对“逍遥”二字的文理作了生动而深入的阐释,他说:“逍者消也,如阳动冰消,虽耗也不竭其本;遥者摇也,如舟行水摇,虽动也不伤其内。”黄几复借用“阳动冰消”“舟行水摇”的自然现象,阐释了“逍遥”顺其自然的意境。

  而将“逍遥”与医理巧妙地联系起来的,则是清代医家王子接,他在引用黄几复对“逍遥”文理的阐释后说:“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逍遥散即是通过疏肝解郁的方药,“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使郁滞的肝脏气血通畅,血虚的肝体贮满气血,从而顺应其条达舒畅、藏血之脏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也就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的“木郁达之”。宋代医家将该方命名为“逍遥散”,即是借用庄子“逍遥”顺其自然的意境,喻指逍遥散有使肝脏恢复其生理特性、使人从抑郁中解脱、恢复逍遥自在的功能。 

逍遥散的文献记载

t010225e8798ff346f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图源于网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逍遥散的组成和用法

炙甘草

炙甘草。(图源于网络)

白术

白术。(图源于网络)

  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15g),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逍遥散的功效和方义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义: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

  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为佐药。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

逍遥散的配伍特点和运用

当归

当归。(图源于网络)

  当归、芍药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诸药合用,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体用并调,肝脾同治。

  运用:本方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临床应用以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逍遥散的附方

  附方一:加味逍遥散(丹栀逍遥散)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茯苓、白术、煨姜、大枣、丹皮、栀子。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潮热盗汗,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面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弱。

  附方二:黑逍遥散(逍遥散中加地黄)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茯苓、白术、煨姜、大枣、地黄。

  功用: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主治:肝脾血虚证。临经腹痛,脉弦虚。

逍遥散的传说故事

  马培之用逍遥散治疗慈禧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皇太后慈禧得了类似于抑郁症一般的怪病,整天精神不振,郁郁寡欢,四肢无力,没有食欲,对山珍海味提不起兴趣。当时孟河医派名医马培之奉诏为皇太后看病。对于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皇太后,马培之没有按照常规的路数询问病因,而是在觐见慈禧前疏通了她身边的亲近大臣和宦官,打听慈禧发病的真实原因。得知慈禧是因为朝政上的烦心事闹得心情不舒畅所致,所以他对症下药,开出“逍遥散”。结果慈禧服用之后,很快就恢复往日精神,从此马培之扬名全国。

  姜维借当归向母亲传达志向

  三国时期,司马昭派遣大将钟会、邓艾进攻蜀国,蜀主刘禅荒淫昏庸,开门投降。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苦守剑阁的姜维只得假降钟会,待后视机利用钟、邓及司马昭三者之间的矛盾,策反钟会,重振蜀汉。后来,姜维的母亲听说儿子不思以身殉国,反而率兵投敌时,气得大骂“逆子无德”,并写了一封斥责姜维不忠不孝不义的信,偷偷叫人送给姜维。当姜维看到母谕后,心中忐忑不安,如实话实说,又恐泄露天机,坏了大事,枉费一番苦心,如不对老母说,又不忍老母为此而伤心。姜维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绝妙方法。于是,他拣了两包中药,一包是远志,一包是当归,托送信人带回去给老母。真是知儿莫若母,姜母一看,心领神会,完全理解了儿子的用意,原来是孩子胸怀远志,打算重振社稷,失去的江山应当重归蜀汉。为了能使姜维毫无牵挂,一心救国,自己竟然撞墙而死了。但汉室未振,姜维战死。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大河健康报等)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