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 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名方篇: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著名中医学家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也被称为五大活血名方之一。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等。

血府逐瘀汤

图编者按

  血府逐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著名中医学家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也被称为五大活血名方之一。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血府逐瘀汤的歌诀

《医林改错》

国博馆藏《医林改错》。(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少腹逐瘀芎炮姜,元胡灵脂芍茴香。蒲黄肉桂当没药,调经种子第一方。身痛逐淤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组成与用法

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q_70%2Cc_zoom%2Cw_640%2Fimages%2F20181203%2Fb502986097984831b77d82271fcf4816.jpeg&refer=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webp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图源于网络)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用量: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用法:水煎服。汤剂宜趁热服用,切不可冷服。

功用和方义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义: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配伍特点和运用

  配伍特点: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 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运用:本方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临床应用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瘀痛入络,可加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等以破血通络止痛;气机郁滞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气止痛;血瘀经闭、痛经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酌加丹参、郁金、?虫、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症化滞。

血府逐瘀汤的禁忌

  禁忌人群:

  凡孕妇,皆禁用方中的活血药、行气药和牛膝等,皆有引血下行之功,恐有损胎或堕胎之虞,故应禁用。

  凡出血性疾病又非瘀血阻滞者,皆忌用活血之法能加速血液运行,化瘀之法能破血消结,均可加重出血症状。因此,苟非因血瘀引起的各种出血证,皆应忌用血府逐瘀汤方剂,以免导致出血不止的危重证候。

  凡气血虚弱诸证,皆慎用方中的活血化瘀药和行气药,恐有耗血伤气之弊。故凡气血两虚者,虽有瘀血证,亦当慎用。如要使用,亦宜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煎服禁忌:血府逐瘀汤方剂纯攻无补,体现了《内经》“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的治疗法则,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汤剂宜趁热服用,切不可冷服。

  日常禁忌:居处环境宜温暖、通风,避寒湿潮气,注意做好保暖工作。慎食生冷、油腻、滞气的食物。

血府逐瘀汤的附方

  附方一:通窍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川芎各3g, 桃仁(研泥)、红花各9g,老葱(切碎)3根,鲜姜(切碎)9g,红枣(去核)7个,麝香(绢包五厘)0.16g,黄酒250g。

  用法:前七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用:活血通窍。

  主治:瘀阻头面证。头痛昏晕,或耳聋,脱发,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附方二: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五灵脂(炒)、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各6g,当归、桃仁(研泥)、红花、甘草各9g,延胡索3g, 香附、枳壳各4.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瘀血阻滞膈下证。膈下瘀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附方三:少腹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炒)1.5g,干姜(炒)、官桂、延胡索各3g,没药、川芎、赤芍、五灵脂(炒)各6g,当归、蒲黄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证。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作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症。

  附方四:身痛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秦艽、羌活、香附各3g,川芎、甘草、没药、五灵脂(炒)、地龙(去土)各6g,牛膝、桃仁、红花、当归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瘀血痹阻经络证。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以上各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称五逐瘀汤,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瘀血所致的病证。

  其中,血府逐瘀汤中配伍行气宽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证;通窍活血汤中配伍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等,放活血通窍作用较优,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膈下逐瘀汤中配伍香附、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大,主治瘀血结于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部胀痛有痞块者;少腹逐瘀汤中配伍温通下气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强,主治血瘀少腹之积块、月经不调、痛经等;身痛逐瘀汤中配伍通络宣痹止痛的秦艽、羌活、地龙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症。

传说故事

  川芎的传说

川芎

川芎。(图源于网络)

  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披荆斩棘采集药材。一天,师徒二人累了,便在混无顶的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林中山洞边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药王正看得出神,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药王师徒又到青松林。在离鹤巢不远的地方,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混无顶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药王本能地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药有关。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药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

  红花的传说故事

红花

红花。(图源于网络)

  红花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宋代顾文荐的《船窗夜话》及元代仇远的《稗史》中均记载了一件奇事:宋代医家浙江奉化人陆严医术精湛,极负盛名。新昌有一位徐姓妇女,产后昏晕厥,家人不远二百里去请陆严,陆严到时,见产妇昏死过去,只有胸膈尚温。陆严说:“快买红花数十斤,人可救活。”红花买来后,用大锅煮药,汤沸,把产妇搁置在倒有药水的桶上,以药气熏蒸,汤稍冷再加一桶。不一会儿产妇手微动,半日苏醒。

  还有传说,红花原为一位窈窕淑女,因为忧郁成疾,月经不调,面黄肌瘦,终至虚劳而死。死后变成红花专治女性疾病,使女子体健肤美。为自卫免受其辱,从叶边缘生出各类锯齿状针刺,使人取之不易。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养生之家等)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