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专访作家刘震云:生活有时候会扑面而来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人物      2022-07-26 14:27:37

  中新社香港7月26日电 题:专访作家刘震云:生活有时候会扑面而来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新作《一日三秋》完成后,作家刘震云去参加了好友、演员黄磊主持的慢综艺《向往的生活》。

  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某天黄磊说,你来吧,就两天时间,来吃个饭。他就去了,很随意。

  至于节目播出后,他所展露的幽默和语言艺术,“以退为进”地让黄磊给他加了三个菜;不时一句“凡尔赛”:“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一不留神考了个河南状元。”将这位惯于神隐文字后的作家,忽然被拽入善意的网络热议中。这是刘震云始料未及的。

  近日香港书展期间,刘震云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坦言,如今回过头来思考,这种他所不熟悉的新兴网络世界,也许才是他选择参与节目的初衷,“作家要深入生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刘震云所熟悉的生活,远在河南延津。那是他生长的地方,亦是他写作深深植根并给予滋养的土壤。他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还有更早的《温故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等,写的都是延津。刘震云熟悉乡村里的每个人,熟悉他们的笑声与哭声,也熟悉他们皱纹里的尘土。他能生动地模仿出当泥瓦匠的表哥抽烟的样子,也能回忆起儿时在玉米地里自制烧烤所用的原材料。

  这一回写《一日三秋》,刘震云再度回归故土,由“笑话”穿针引线,笑话和人物、土地、神灵、传说、历史之间的纠缠,建构起故事骨架。这与他以往的写作相较,是一重突破,但他享受创作“不顺”,将瓶颈视作“老友”,由困难里看见转型的希望,“如果写得得心应手,那就说明在复制自己,这是最可怕的。所以我每写一个作品,都要调整方向。”刘震云用了一个读者怎样也不会认同的“写作初学者”来形容自己,且强调绝非谦逊,而是要体现将每个作品视为新开端的意志。

  文学的确是生活的反映,刘震云不否认这一点。“每个人都不缺乏生活,生活有时候会扑面而来,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浸泡着。”可文学的价值从未仅限于此。在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就开始了,“这是因为有作家的介入。”这些介入夹杂著作家本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种种思索。所以刘震云相信,文学的底色其实是哲学。

  《一日三秋》里,有个人物叫明亮,从小与祖母关系甚笃,祖母家中有棵大枣树,每年枣树成熟时,祖母会做成枣糕和明亮一起推着车去街头卖。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刘震云的外祖母——他世界观的启蒙者。

  刘震云外祖母年轻时给地主家做长工,不到一米六的个头,却是个远近闻名的割麦好手。“我问外祖母,为什么你割麦子割得比别人快?她说,其实她不比别人动作快,无非是她割麦子从不直腰,省下些时间。”目不识丁却深明大义的外祖母,给刘震云留下终身受益的精神遗产,“不论是从做人、还是创作的角度,这种生活里的思想启示,比个人学识的积累来得更为重要。”

  不写作的时候,刘震云喜欢到处转转。他与生俱来的敏感,让他很容易与他人生命共感、连结。有一年,他在法国巴黎塞纳河边,看见一个人在哭,哭得特别忘情,“我不知道她在哭什么,我想问,但是my English is very poor(我英文很差)。”刘震云开了个玩笑,又随即正色,细致地临摹他旁观的感触:“我能感觉到她对这个世界产生特别大的抵触,好像全世界都不存在了。”

  在《向往的生活》尾声,刘震云在夜幕低垂的沙滩边,目送一位渔民独自撑着皮筏出海去捉鱿鱼,他也被那幕深深打动。众人离开后,刘震云仍迎风背着手站在岸边,良久,才叹息般道了句:“他往黑暗中去了。”(完)


文章来源:中新社
作者:韩星童  |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