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 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医著篇:《中藏经》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综合性临床医著,具体成书年代尚无定论。现存之《中藏经》,传说为东汉华佗所作。《中藏经》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倡导重阳论。《中藏经》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

《中藏经》

图编者按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综合性临床医著,具体成书年代尚无定论。现存之《中藏经》,传说为东汉名医华佗所作,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唐书》均未著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

  《中藏经》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倡导重阳论。《中藏经》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藏经》简介

6159252dd42a283499fca51e5bb5c9ea15cebf49

《中藏经》。(图源于网络)

  本书医论部分中对脏腑辨证的论述对后世易水学派有较大影响。书分3卷(《宋书·艺文志》作“一卷”。另有“二卷”本或“八卷”本,内容相同)。从内容分析,《中藏经》可能成书于北宋。该书载述之地黄煎丸,内有山药(旧名薯蓣,为避英宗名讳而改此名),故知此书当成书于英宗后(1064年以后)。而《中藏经》的书名首见于《宋志》。但清代孙星衍认为:“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亦有人主张,医论与附方部分成书于不同年代。

  全书前半部属基础理论范畴,后半部为临床证治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有较为中肯之评析。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剂类似经方,方论亦有精义,为后世临床家所珍视。此书有多种刊本,现存最早为明《医统正脉》本,另有明清多种刊本及日刻本、现代排印本等。

传《中藏经》作者:华佗

华佗

华佗。(图源于网络)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仿安徽省亳县)人,约生于公元二世纪初叶,卒于公元208年前。早年曾“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多次谢绝进行要他出仕的征召,长期坚持在民间行医,足迹遍及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区。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深受群众的推崇和爱戴。晚年被曹操召去许昌,专为进行官员治病。操患头风病,屡治不愈,由佗施针,疼痛立止。后操欲强留他为侍医,佗不从,乃托故告假,一去不返,最后竟惨曹操杀害。

  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在距今1700余年前,他已能应用全身麻醉剂一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这种借助全身麻醉以进行重大外科手术的事例,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即使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也同样占有突出的地位。后代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示下发展起来的。华佗还积极提倡体育锻炼,他在继承古代气功导引术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制了一套名为“五禽戏”的保健体操,以锻炼肢体,活动周身关节。

《中藏经》目录

  

  卷上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生成论第三

  阳厥论第四

  阴厥论第五

  阴阳否格论第六

  寒热论第七

  虚实大要论第八

  上下不宁论第九

  脉要论第十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生死要论第十三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劳伤论第十九

  传尸论第二十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卷中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论痹第三十三

  论气痹第三十四

  论血痹第三十五

  论肉痹第三十六

  论筋痹第三十七

  论骨痹第三十八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卷下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附录一·序

  附录二·跋

历史评价

  《中藏经》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倡导重阳论。《中藏经》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藏经》主要研究著作

《中藏经校注》

《中藏经校注》。(图源于网络)

  《中藏经校注》

  《中藏经》概括地叙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的有别于《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大法,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

  《中藏经》的世传版本系统有一卷本、两卷本、三卷本、八卷本等四种。本次校勘以三卷本系统的清嘉庆十三年戊辰阳湖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该刻本经过孙氏精校,堪称善本,有较高学术价值。本书后附元代赵孟頫手写本《中藏经》,该写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中藏经》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献学术价值,复经赵氏摹写,堪为书林奇珍。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及网络)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