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 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医著篇:《温热论》

温病通论著作,由清代叶桂口述,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叶氏在此书中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法。此外,叶氏对通过观察舌象、皮肤斑疹及验齿来诊断温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独到论述。

《温热论》

图编者按

  《温热论》为温病通论著作,由清代叶桂(天士)口述,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全文十分简短,仅四千余字。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叶氏在此书中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法。此外,叶氏对通过观察舌象、皮肤斑疹及验齿来诊断温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独到的论述。

流传版本

《温热论》1

《温热论》。(图源于网络)

  此书乃是叶桂携徒弟游于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述,由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本是叶氏师徒之间的问答授课,原无书名,后因整理者不同,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传本。

  由华岫云修改整理者,名《温热论》,首刊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整理者为华岫云,被称为“华本”。现在可能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卫生堂刻本为最早的版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经锄堂刻本及王孟英的《温热经纬·温热病篇》遵华本。

  由唐大烈修改整理者,名《温证论治》,收入《吴医汇讲》,首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后人称为“唐本”。后章楠《医门棒喝·叶天士温病论》及周学海《周氏医学丛书·温热论》宗唐本。

作者简介

叶天士

叶天士。(图源于网络)

  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自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氏出身于世医之家,自幼随父习医。十四岁丧父,立下业医之志,探求医学,孜孜不倦。凡有擅长医术者,无论遐迩,均上门以执师礼。据说十年之间,从师凡十七人。叶氏博采众家,以成己说,终成显赫医名,求治者络绎不绝,“治病多奇中”(《清史稿》)。但叶氏也因此而忙于诊务,无暇著书立说,一生少有著作存世。后人整理他的医案为《临证指南医案》一书。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内容简介

《温热论》2

《温热论》(图源于网络)

  叶天士认同吴又可温邪“由口鼻而入”的观点,但对于感邪之后,病邪在人体内的传变过程,却提出了由浅而深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4个病机层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然后可能按顺传与逆传两种方式发展。顺传:如正气不虚,邪毒不盛,则表现为顺传,按照“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即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顺序由浅入深,逐步传变;逆传:邪从肺卫不经气分,直接传入心营,迅速出现神志昏乱。

  叶桂还进一步提出了卫气营血的治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是也。至入于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也。”此外,叶氏在《温热论》中对通过观察舌象、皮肤斑疹及验齿来诊断温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独到的发明。

影响评价

  《温热论》是温病学说的奠基之作。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是十分彻底的创新,不仅放弃了六经的概念,而且放弃了表里的概念,完全从温热病的传变特点出发进行辨证。叶天士是一位十分杰出的临床医学家,对于温病经验极其丰富,卫气营血辨证正是在精熟临床经验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既简洁明了,又逻辑严密,抓住了温热病发展的几个关键性环节,具有极高的临床适用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