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医著篇:《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医论著作,二卷,清代名医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约3万余字,并绘有25幅脏腑图谱。是他访验脏腑四十二年呕心沥血之作,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作者通过数十年对人体结构观察研究,纠正前人关于脏腑记载的一些错误。

《医林改错》

图编者按

  《医林改错》,医论著作,二卷,清代名医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约3万余字,并绘有25幅脏腑图谱。是他访验脏腑四十二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全书分上、下两卷。作者通过数十年对人体结构的观察研究,纠正了前人关于脏腑记载的一些错误。王清任对于血瘀证、半身不遂等病证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等方剂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本书称得上是理论结合临床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成书背景及流传版本

2d501aade26145f48d61542051df319e_th

《医林改错》。(图源于网络)

  王清任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数十年坚持对人体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并亲自去坟地、刑场观察尸体脏器,从而写成此书。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恰当之处;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现存初刻本等几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主要内容

  本书约有三分篇幅为解剖学内容,以其亲眼所见,辨认胸腹内脏器官,与古代解剖作比较,画出他自认为是正确的十三幅解剖图以改错。从一般的解剖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的大体描述论,王清任所改是十分准确的。他发现了颈总动脉、主动脉、腹腔静脉及全身血管之动静脉区分;描述了大网膜、小网膜、胰腺、胰管、胆总管、肝管、会厌及肝、胆、胃、肠、肾、膀胱等的形态和毗邻关系。这些是很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但是,他对不少器官的命名和功能解释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是错误的。例如将主要的动脉称为“气总管”、“气门”,并认为动脉内无血而有气,将主要静脉称为“荣总管”,认为血液及营养等靠它供应全身等等。

  正是生理功能与解剖的新解释使王清任在活血化瘀理论及临床方面作出新的贡献。本书约有一半以上内容即为此而作。所创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等,分治五十余种瘀症及半身不遂、瘫痿、痹症及难产等,实发前人之未发,且多可在临床收到殊效。中医学活血化瘀理论的建立,本书实有肇化之功。

  此外,书中一再体现出不遵经、不崇古的革新创造精神。例如:他否定天花病因的“胎毒论”、否定“胎在子宫、分经轮养”之论,认为“抽风不是风”,是因气虚而血瘀。他接受“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之新“脑髓说”,并作了自己的发挥。《医林改错》体现了中医学家革新的勇气,其错失之处,也是由于时代局限,不能亲自动手解剖以致未有精细观察和进行实验所致。

作者简介

王清任

王清任。(图源于网络)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清玉田人,武庠生,纳粟得千总衔。二十岁左右始习医,后久居京师,以医为业,并开了一间“知一堂药铺”,名噪京师。他是第一位对传统医学体系提出严厉纠正的中国医生,并被清末西医德贞誉为:“近代中国解剖家”。他的著作《医林改错》于1830年(道光十年)在北京刊行后,造成不小的震撼。据统计,该书自1830至1950年竟再版了40次,为古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学著作所不及,影响一代医学思潮甚巨。

  对于他的评论历来不绝,褒贬不一,各有所重。近代医家刘钟衡(约生于十九世纪末)谓:“王清任先生《医林改错》一书,以独见之智力,辟古人之非,惊喜交集,半生疑窦,一旦豁然。”刘自述他在1884年到上海购买西医书数种,其中看过合信氏之《全体新论》后,发现其中描绘之“骨肉脏腑,半与前书脗合。”所以他给王清任的评价是:“西医于骨肉脏腑逐层剖验,形真体晰,中华向无此条”,而”千载而后,阐发余蕴,实王先生《改错》一书,为之嚆矢也。”可见后来被称为中西医汇通的医家们,在当时也受王书甚多的启发;而王书与西医之说有类似之处,它们都对传统中医做出批评,皆对当时的医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影响评价

src=http%3A%2F%2Fa1.att.hudong.com%2F11%2F64%2F01100000000000144052640897080_s.jpg&refer=http%3A%2F%2Fa1.att.hudong.webp

国博馆藏《医林改错》。(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医林改错》内“活血化瘀”的方剂有二十二例,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等,因此王清任被称为活血化瘀派的宗师。

  《医林改错》在医学界褒贬不一,有人说是“集数十载之精神,考正数千年之遗误”, 是“稀世之宝”;也有医家认为是“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例如《内经》认为尿液是食物中的水液进入大肠后,循下焦渗入膀胱,王清任却批评说:“尿从粪中渗出,其气当臭,尝用童子小便,并问及自饮小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气不臭……”,又谓“中风者半身无气,半身有气者”。《医林改错》否认三焦,认为本无其事物。王清任虽然实地观察尸体,坚持“亲见脏腑”,却缺乏“系统的实验”精神,亦乏“操作典范”,仅仅是动目而不动手,使得书中的结论过于草率,因此严重影响到本书的价值。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医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