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星揽舟逐梦圆 中国航天让神话照进现实

牧星揽舟逐梦圆 中国航天让神话照进现实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船,从“嫦娥”“玉兔”到“天宫”“天问”“梦天”,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收官到中国空间站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建造阶段……我国航天科技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谱写了追赶、并跑、超越的奇迹。心有翼,梦无垠。向着星辰大海继续进发的航天强国之梦将在无数人脚踏实地的奋斗、攀登中一步步照进现实。

b8d07f0c97f24cc3983b1d8c7af295fa

  11月3日,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这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天。有人说,空间站的组装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步接着一步,每一步都精巧绝妙。为了实现梦想,航天人用彻夜无眠的研究、值守、计算、分析,实现积木最终的耦合。

  回首征途,自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进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创下中国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种下的水稻种子拔节抽穗……这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中国空间站的“梦想拼图”,已逐步接近完善。

研制团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供图

  此时此刻,人们都在为梦天实验舱的发射而欢呼雀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庞大而又精密的航天系统,依然在高速运转。大洋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屏幕发出的光,映亮了一张张年轻的面容。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正在从50后、60后、70后,传到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手里。

  中国航天事业正青春,中国航天人正青春。逐梦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他们用心血与智慧,牵引着一颗颗“中国星”在太空航行。中华民族千年梦圆,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又一批这样的航天人,把青春融铸进祖国的航天事业,把奋斗的身影镌刻在逐梦太空的伟大征程中。

对日定向装置助中国空间站稳稳“向太阳”

  “T字组合”在浩瀚宇宙中长期“飞”着并不容易,需要稳稳地对准太阳,来获取源源不断的能源。中国空间站一天绕地球飞行16圈左右。为了给“太空之家”供能,“T字组合”各自挥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翅膀”——柔性太阳翼,稳稳对日。

  其中,天和核心舱安装了2个“翅膀”,单侧展开面积达67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单打羽毛球场的大小,可以提供九千瓦的电能。“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共配置4个“大翅膀”,为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提供80%的能源。

  单个实验舱的太阳翼双侧展开后的总面积为276平方米,面积很大,但却只有打印纸那么软,任何轻微振动都可能让它晃晃悠悠地摆动。而如果“大翅膀”转动不平稳,将导致空间站在太空“飞”不稳。

  为了让中国空间站像向日葵一样对着太阳,在宇宙稳稳翱翔,实验舱的“大翅膀”配备了对日定向装置,可以360度旋转,当受到外界干扰而导致抖动时,对日定向装置的控制系统能非常灵敏地察觉到变化,像“太极推手”一样“化动为静”,在不到30秒的时间内将“大翅膀”的弹性振动能量及时耗散,给空间站“稳稳的幸福”。

中国的北斗是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u=1749210135,4181164558&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介绍新时代中国北斗发展成就和未来愿景,分享中国北斗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白皮书约1.2万字,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北斗发展进入新时代、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国北斗、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推动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白皮书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中国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应世界卫星导航发展趋势,从星座构型、技术体制、服务功能等方面创新系统设计,攻克混合星座、星间链路、信号体制设计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在全球范围实现一流能力。

资料图:一位小朋友在参观“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模型。 瞿宏伦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斗系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系统进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从覆盖亚太到服务全球,北斗系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

  面向未来,中国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北斗系统,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提供高弹性、高智能、高精度、高安全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更好惠及民生福祉、服务人类发展进步。

  白皮书强调,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世界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携手迈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十年,中国航天把奇迹镌刻在浩瀚太空

MAIN202210160849000328840569687

  二十大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王亚平在走过二十大代表通道时,满怀深情地说:“我由衷地为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这段代表了航天人心声的话语,掷地有声。她的这份自信和底气,来自于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全面推动我国建成航天大国,进入航天强国行列。

  航天领域的突破,是中国科技进步的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这十年来科技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了全面总结。报告指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10个关键词中,有3个体现了航天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这十年,依托长期积累的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的扎实实践,中国航天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核心技术难关、推动了一项又一项航天技术转化,在很多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经历这非凡的十年,中国航天的逐梦之路正在越走越远。

2a7f85ab639c4571ae16b8283675e3aa

  这十年,“中国高度”不断刷新。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地方,是中国空间站,在这里,我们即将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中国探月工程已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的预定计划,正在谋划建设全新的月球科研站;在4亿公里外的火星上,“祝融号”火星车已经行驶了近2000米,并带回来自这个遥远星球的最新消息。十年来,“北斗”指路、“神舟”飞天、“羲和”逐日、“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宫”遨游太空……中国航天事业喜讯不断,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国航天进行了274次发射。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进行了192次火箭发射,占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总数的43.2%。十年间,航天技术惠及民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600颗,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服务民生。

     2020年开通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提供精准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高分家族”形成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为我们描绘出地球母亲的清晰面貌;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形成的天气预报,为人们每一天的出行提供科学参考;航天技术和其他技术相结合,更是孕育出智慧城市、太空育种等多个新业态。

2020年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这一个个成就背后,靠的是什么?在二十大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院士看来,中国航天制胜的法宝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上千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研制单位协同参与,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

  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稳扎稳打的中国航天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互惠共享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国为什么能”。面向未来,一代代航天人将赓续传承、接力奋斗,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向着星辰大海进发,未来永远值得期待。


     来源:新华社、中新网、解放军报、中国军网、央视新闻客户端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