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传承中医药精神 弘扬中医药文化之理疗篇:导引

我国古代的“导引”就是指“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呼吸运动(导)和躯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相类似。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刺激人体,引导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治病、预防、锻炼、修仙的目的。

10.导引

图编者按

  导引术是中华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肢体动作、按摩拍打、呼吸吐纳、行气意想等一系列特殊方法,来调动和激发人体内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我国古代的“导引”就是指“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呼吸运动(导)和躯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也是气功中的动功之一。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相类似。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刺激人体,引导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治病、预防、锻炼、修仙的目的。

导引术的起源

  导引术的历史非常悠久,大概是同中华民族的产生一起开始的。由于早期的人类生活条件极其简陋,人的身体常常受到外界生活条件的影响而致病,而导引术就是用于祛病的。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在远古氏族部落时代,由于天常阴雨,水道淤塞,沼泽遍地,先民们常年居住在这种潮湿阴冷的地方,导致人体气血淤滞,筋骨萎缩,腿脚发肿,行动困难,于是当时一个叫陶唐氏(即尧帝)的部落首领便创编了一种舞蹈,教人用舞蹈来宣导气血,通利关节,消除腿脚肿痛之病,这种“舞”大概就是后来导引动功中的一种形式(大舞),后世有人将导引术称为“宣导法”即是从此而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和学术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从事养生的专业术士,《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把这种专业术士称为“神仙家”,代表人物为彭祖、赤松子、王子乔等。此时保存下来的导引术有一篇《行气玉佩铭》,大约为战国初年(公元前380年)的作品,它是一个十二面体的小玉柱,共镌刻45字,具体描述了行气的功法及其作用,此铭文译成今文为:“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并且分为以呼吸和肢体配合的动功和以呼吸为主的静功。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此段文字说明呼吸吐纳和熊经鸟伸等活动是导引的基本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养形、益寿等。对于导引的解释,古籍中记载不一。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将导引解释为呼吸运动。《黄帝内经·素向》唐代王冰为之作注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肢)节。”将导引解释为肢体运动,还有的认为导引包括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如《庄子刻意》李颐注:“导气令和,引体气柔。”而从马王堆汉墓《导引图》来看,该图中不仅有模仿“熊经鸟伸”的动作及其他类型的肢体活动,还有多种呼吸运动,并且还有些图形作瞑目存想状。这些解释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把导引看做是一种主动性的对身心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补益的锻炼手段或方法,它对防治疾病、锻炼身体、延年益寿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现存全世界最早的导引图谱

西汉时期的马王堆导引图

西汉时期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图源于网络)

  汉代时,由于帝王贵族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对黄老之学的提倡,先秦时期的道家和神仙家也相互吸取融合,促进了导引术的进一步发展。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篇导引专著,即《却谷食气》和《导引图》。《却谷食气》讲述导引行气,比《行气玉佩铭》更为具体,《导引图》则绘制了44个导引术式图像,其作用有健身和治病两种,展示了古代医疗和健身的状况。

  帛画《导引图》,是现存全世界最早的导引图谱,也是了解汉代导引发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分上下4层彩绘有44个各种人物做各类导引的形象,每层绘11幅图,每图式平均高9-12厘米。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每个图象均为一独立的导引术式,图侧并有简单的文字标出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猿、猴、龙、熊等式,与五禽戏相近而仅缺鹿戏与虎戏。原无图谱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

  这幅《导引图》充分反映了当时导引术式的多样性。从导引的功能方面看,既有用于治病的.也有用于健身的。从肢体运动的形式看,既有立式导引,也有步式和坐式导引;既有徒手的导引,也有使用器物的导引,既有配合呼吸运动的导引.也有纯属肢体运动的导引,此外,还有大量摹仿动物姿态的导引。

导引术的最早专著:《引书》

  传统导引术的最早专著当推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引书》,是记述导引理论和方法的专书,全书内容丰富,体系严谨,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四季养生之道;第二部分则对各种导引术式进行解说;第三部分为导引治病处方,共45条,每条针对一种病症;第四部分为健身导引,24条,锻炼身体所用;第五部分叙述人生病的原因及防治之道。从书中所载六十余种导引术式中,肢体动作导引占多数,包括徒手操作、按摩,借助器械、双人合作导引等,其余还有不少吐纳行气、意想导引等方法,甚至闭气闭息导引法。《引书》实际上就是一本当时的导引学教材。后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导引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

  从《引书》所载内容看,传统导引术的基本方法皆已具备。后世流传的诸多导引术,包括著名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中的具体术式,皆可从中找出其雏形。

华佗编创的导引术——“五禽戏”

  汉末开始,着眼于延年益寿的各种导引术式在民间迅速发展起来,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模仿熊鸟等动物的活动,编创了一套“五禽戏”作为导引健身法,用于消除疾病,强身健体。“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且简便易行,对后世医疗和保健都起了推进作用。但华佗的五禽戏业已失传,后人南朝梁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记有华佗“五禽戏”,模仿虎、熊、鹿、猿、鸟等五种鸟兽活动形态,编制出一套导引程式。

  《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养生诀》亦录此“五禽戏”,署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导引术一直流传下来,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凤髓》和《万寿仙书》中,将它加以改进,减少动作难度,并与行气相结合,除了文字说明外,还绘制出程式图谱。清人更于五种术势之外,加入向后顾望的“鹗顾势“和摇头摆尾的“狮舞势”,称作“七禽戏”。可见“五禽戏”对后世影响之大。

  东晋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记录过 “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虎据”、“兔惊”等九种导引术势名称,但未记录具体作法。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除记录几种按摩术外,对“狼踞鸱顾”、“五禽戏”等几种导引术势作了具体记载,并绘制过《导引养生图》一卷(已佚)。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导引法”

  隋代太医令巢元方编撰《诸病源候论》一书。书中吸收了前人的导引养生和导引治病的经验和方法,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症候变症,是中华医学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全书共分五卷,六十七门,二千零三十九论。为张仲景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以来最重要的医学著作。此书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全书基本不涉及方药,只在每论末尾写上“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一笔带过。 相反,全书共载“养生方”或“导引法”289条,213种具体方法。

  后由清人廖平辑录增补,命名为《巢氏宣导法》,其中有关导引治病的具体方法有370多条,并有具体说明。可以说巢元方是集前此数千年医学气功成就之大成者,也是今日“医学气功学”最早的领路人。

孙思邈的导引术——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篇记有“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虽题名按摩,实为导引。其中“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势)、“天竺国按摩法”(共十八势)和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所记“养生操”(共十七势),都曾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前二者还被明人高濂收载于所著《遵生八笺》之《延年却病笺》中。

  其中,天竺国按摩术跟瑜伽是异曲同工的,这套按摩法动作并不复杂,只有十八式,难度也不高,从锻炼的部位来看,也是比较全面,这是古代一套难得的、理想的健身操。

  此外,唐代还出有导引专书《太清导引养生经》,其中收载有“赤松子导引法”,“宁封子导引法”,“虾蟆行气法”(为行气与导引相结合)、“彭祖卧引法 ”、“王子乔导引法”、“道林导引要旨”等多种,皆详载具体作法,或十势或数十势不等。唐代胡愔著《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其中的导引方法是根据病理、时令季节和药物治疗结合进行的,这说明这个时期导引和药物治疗已经进一步结合。

宋代出现的导引术——“八段锦”

  约北宋末出现的“八段锦”,也曾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八段锦是宋人创编的一套前后连贯、简便易行,可以反复练习的体操。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术也。”可知在此宋年间八段锦已流行于世,因为是八节套路式的功法,犹如织锦,故名八段锦。

  其术势口诀(八句),最先被北宋末南宋初人曾慥《道枢》所记录。其后称名许旌阳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将其口诀整饬为句子整齐而有韵的八句。《修真十书》卷十九除所记口诀为三十六句(有韵)外,又记八段的具体作法,且绘制术势图像配于每段之下,称名“钟离八段锦法”。

  八段锦分立式和坐式两种,动作规范,有导语歌诀便于记忆。此八段锦又在明初演化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明初道士冷谦的《修龄要旨》和其后的几种书中皆有记载。至清代,《易筋经图说·附录》再将《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之口诀进行修饬,成为更加通畅易懂的八句。

  此外,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六又收“玄鉴导引法”,除具载十三势的作法外,又指明某势治甚病。宋道士蒲虔贯著《保生要录》,分“养神气”、“调肢体”等六门,调肢体门提出“小劳术”导引法,简便易行,为后世所推崇。宋人托名许真君之《灵剑子》,有《导引势第八》载导引十六势,写明每势补益某脏腑,于何季节施行。

古籍中有关“导引术”的记载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晋 葛洪《抱朴子.对俗》:“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

  《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道经中列有大量导引法。

  唐·王冰注:“导引,谓筋骨,动肢节……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

  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十八:“凡人自摩自揑,申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揑,即名按摩也。”

  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李泌绝粒五六载,身轻能行于屏风上。引指使气,可以吹烛至灰。导引,骨珊然有声,号锁子骨。”

  元·邓牧《洞霄图志.司马天师》:“居天台山,事体元潘先生,传辟谷导引术。无不精。”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耳中人》:“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日,若有所得。”

  清·昭梿 《啸亭杂录·朱文正》:“晚年酷嗜仙佛,尝持斋茹素,学导引长生之术,以致疽发於背。”

导引的内容

  1、引体,按照一定的要求运动身体。

  2、导气,配合肢体运动进行呼吸吐纳,调节体内气血运行。

  3、按摩,即“自摩自捏”。

  4、叩齿,以上下牙齿轻轻相叩。

  5、漱咽,以舌搅口中津液,液满而咽下。6、存想,“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或称“内视”。

  7、意念,以意排除杂念,以敛精神,调和气血,通常所说的“意守丹田”即指此。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医学百科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