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探访"源·缘-闽台艺术展":同宗同源 戏曲同音 文脉相连

展览共展出400余件闽台艺术作品,从戏曲、民艺、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绘画等不同的方面,展示了闽台艺术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继承性和发展性。本期策划,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闽台同宗同源的血脉亲情、语言同系的戏曲传统及两岸文脉的连结与传承。

  “源·缘——闽台艺术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400余件闽台艺术作品,分为“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四个部分,展品自明清至当代,时代跨越近四百年,从戏曲、民艺、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绘画等不同的方面,展示了闽台艺术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继承性和发展性,全面深入诠释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思想主题。本期策划,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闽台同宗同源的血脉亲情、语言同系的戏曲传统、以及两岸文脉的连结与传承。

福建是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

展厅

“源·缘——闽台艺术展”现场。(摄影:虞鹰)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福建与台湾,在地缘与血缘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福建是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福建先民很早就跨越海峡垦殖台湾。经过一代代移民的经营,台湾地区形成了许多以亲缘宗姓为纽带的闽台文化聚落。安溪寮、福安里、泉州厝、兴化坑、永春陂、同安宅、龙岩庄等以福建漳州、泉州地名命名的台湾聚落,以及诏安、梅山等100多个闽台同名村镇,完整记录了福建先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轨迹。闽南话、氏族宗祠、布袋戏、妈祖信俗、闽南建筑等习俗与艺术形式,时时诉说着闽台同根的绵长柔情。

根雕

茶树根雕《观音戏目莲》(清 福建博物院藏)。(摄影:虞鹰)

  闽台文化一脉相承,既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历史衍化中融合伸展、一体多元的重要特征,也印证了台湾地区与福建乃至祖国大陆在文化上存在无比深刻的内在关系。闽台文化是两地民众共同的精神印记,闽台艺术是两地艺术家表达感情的桥梁。

  此次展览展品自明清至当代,时代跨越近四百年,从多方面展示了闽台艺术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

展览1

“源·缘——闽台艺术展”现场。(摄影:虞鹰)

  本次展览的序厅“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通过族谱、家谱、古渡口路亭碑拓片、台湾同胞带回的台湾土壤等展品与抽象的闽南红砖建筑结合,展现中华民族“重土恋家、重视血缘”的文化传统。

  据介绍,如今在2300多万台湾同胞中,超过1800万同胞的“根”在福建,尤其是台湾的林、黄、刘、王、蔡、许、郑、李等姓氏族裔,很多都能在闽台两地家谱族谱档案中找到“根”。

家谱

泛黄的家谱族谱。(摄影:虞鹰)

  展柜里陈列着一份份泛黄的家谱族谱,它们记录了李氏、蔡氏、吴氏、张氏等族人前往台湾进行农业生产、从事贸易、抗击荷兰殖民者等事迹。

重修五通路亭碑拓片

重修五通路亭碑拓片。(清 厦门市博物馆藏)(摄影:虞鹰)

  来自厦门市博物馆的重修五通路亭碑拓片记录了两岸交往的一段佳话。五通古渡是通往台湾的咽喉要道,是厦门与金门、台湾通航的重要渡口之一。五通渡头原有一个路亭,供来往旅人休憩,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清乾隆年间,11位前往台湾任职的官员捐出俸禄,集资雇工重建路亭,并立碑为念。

想家夹克

写着“想家”两字的白色夹克衫,一旁的玻璃罐里装着台湾带回的泥土。(摄影:虞鹰)

  一件写着“想家”两个大字的白色夹克衫十分引人注目。夹克衫旁的玻璃罐里装着台湾带回的泥土。1987年底,台湾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1988年初,以何文德为团长的台湾第一批返乡探亲团跨过禁断数十年的台湾海峡,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土。何文德回大陆探亲时就是穿着这样一件夹克衫,还带回了一抔台湾泥土。

“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

  展览“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单元,通过南音、芗剧(歌仔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以及现代戏等戏曲形式,展现闽台语言同系,闽台人民通过共同的戏曲传统所表达出的情感联结。

南音

叠韵悲琵琶(图左)和南音民间艺人曲本(图右)。(摄影:虞鹰)

“忆南音”

  或横抱琵琶,或吹奏洞箫,或手持拍板,或弹拨三弦……一组德化白釉“忆南音”瓷塑生动表现了南音表演场景。(摄影:虞鹰)

  南音也称“南管”“弦管”等,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汉、晋、唐、宋时期,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南音。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后随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南音会馆或社团。南音在台湾又称南管,深受民众喜爱。

戏曲

闽台戏曲。(摄影:虞鹰)

  闽台戏曲继承了中华戏曲的精髓,落地生根,经过千余年来的传承发展出了众多剧种,曲目丰富,表演精湛。福建是我国传统戏曲大省,而台湾戏曲剧种与福建戏曲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闽台戏曲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与闽南文化两个重要元素,成为两地人民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歌仔戏

  “轰动鲲岛冠全台,名震中华超四海。”1995年,福建漳州芗剧团赴台湾演出,从节目宣传锦旗和当地同乡会赠给剧团的纪念锦旗来看,演出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摄影:虞鹰)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元素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歌仔原是漳州方言曲艺、小调。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歌仔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歌仔与台湾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衍化为宜兰歌仔、歌仔阵。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故又称为芗剧。

布袋木偶戏《大名府》

展台还设计成了舞台,展现了布袋木偶戏《大名府》的表演场景。(摄影:虞鹰)

  福建素有“木偶之乡”的美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与铁枝木偶并称“福建木偶三绝”。明清时期,木偶戏随着福建移民传播至台湾地区。展厅里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木偶,并以图文展板的形式介绍了木偶头制作流程。

木偶戏

木偶戏展台。(摄影:虞鹰)

  展品中,来自福建博物院的“江加走雕木偶头”显示了福建木偶戏的源远流长。木偶戏在福建落地发展出多样的表演形式,其中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与铁枝木偶并称“福建木偶三绝”。神奇绝妙的木偶表演技艺为福建赢得了“木偶之乡”的声誉。明清时期,木偶戏随着福建移民传播至台湾地区,成为联系两地人民文化和血缘亲情的重要载体。

“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

书画

“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单元展品。(摄影:虞鹰)

  展览“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单元,通过文学、书法、绘画、漆画等艺术形式展现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地文化渊源深厚。展厅中可以看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于右任、星云大师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书画作品,感受两岸文脉的连结与传承。

  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记忆。闽台两地的书法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既承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带有闽台人文的独特风韵,成为闽台文化的重要表现。两地书法家用笔墨创作出许多歌唱生活、歌唱故土的精品。

书画作品拼图

展览中部分书画作品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余光中款彩釉“妈祖福安”葫

余光中款彩釉“妈祖福安”葫芦。(摄影:虞鹰)

  闽台文学源远流长的文化亲缘关系,不仅体现在两地文人、作家之间频繁密切的往来互动,更体现在两地文学表现出的相通的文化想象与共同的情感诉求。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