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探访"源·缘-闽台艺术展":感受闽台民俗和工艺美术

展览共展出400余件闽台艺术作品,从戏曲、民艺、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绘画等不同的方面,展示了闽台艺术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继承性和发展性。本期策划,让我们一起了解闽台共同的生活习惯、民间信俗,欣赏闽台的民间工艺及工艺美术作品。

  “源·缘——闽台艺术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400余件闽台艺术作品,分为“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四个部分,展品自明清至当代,时代跨越近四百年,从戏曲、民艺、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绘画等不同的方面,展示了闽台艺术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继承性和发展性,全面深入诠释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思想主题。

  本期策划重点介绍“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单元,围绕闽台共同的生活习惯、信俗等,结合两岸工匠、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民间工艺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展现了闽台同根同源的展览主旨。  

闽台民间习俗

民俗

展览中的“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单元。(摄影:虞鹰)

  闽台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民间习俗、生活方式,使得闽台民间工艺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形式多样,异彩纷呈。闽台民间工艺的题材与内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围绕着消灾弭患、祈祥纳吉、天官赐福、平安喜乐等人们共同的愿望而创造。

  郑成功信俗

  郑成功信俗是福建闽南、台湾民众尊崇怀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民俗活动。郑成功在台湾被尊称为“开台圣王”“成功祖”“开山祖”。两地民众为了答谢郑成功开发台湾的恩情,同时期望其能够庇佑子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关信俗,包括祭典、请神、巡境等习俗。郑成功信俗在闽台地区影响广泛,是两岸文化认同的精神标识。

郑成功

清代郑成功画像和郑成功腰带玉饰。(摄影:虞鹰)

  展厅里的清代郑成功画像为郑成功后人捐赠,体现了郑成功的非凡气度。一组腰带玉饰为福建南安水头康店复船山郑成功陵墓出土。玉带的使用有着较为森严的制度规定,明代玉带仅限于皇帝、藩王与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使用。郑成功受封延平王,享有佩玉带的权利。

  妈祖信俗

妈祖

展厅中展示了妈祖坐像及艺术品。(摄影:虞鹰)

  妈祖信俗发端于北宋中后期的福建莆田地区,后传播至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妈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海洋女神,是口述历史、地方信仰和民间习俗的核心人物。纪念妈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文化活动,已深深融入居民的生活中。共同的妈祖信仰促进了地区内民众的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乃至社会认同,是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纽带。2009年9月,“妈祖信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闽台民居建筑

建筑构件拼图

拼图:闽台民居的建筑装饰构件。(摄影:虞鹰)

  木雕瓜筒、酱釉陶风狮、人物砖雕……在“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单元,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构件。闽台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砖木石混合结构、红墙赤瓦、燕尾屋脊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常见。这种建筑被称为红砖厝,广泛分布于闽南及台湾地区。闽台红砖建筑多姿多彩,在装饰上有砖雕、石雕、泥塑、木雕等构件种类。2012年11月,闽南红砖建筑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据介绍,风狮又称风狮爷、石狮爷、石狮公,是闽南、金门、琉球群岛等地设立在建筑物的门、屋顶或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于镇风辟邪。泉州市博物馆藏的清代金门风狮爷大门陶灯座,来自福建金门地区传统建筑,极具地方特色。

彩漆髹物器斑斓——漆艺

漆器拼图

展览中的部分漆器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中国漆艺一直以来以其蕴含高雅之光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随着福建漆艺匠师迁居台湾,传统的漆艺文化也传入台湾。因时代、地域、环境的不同,闽台漆艺在各自发展中,不断融合当地文化,形成各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漆艺表现形式。在连两岸漆艺文化交流中,我们随处可见中华血脉相通,文脉同源的表达。

繁复精美的木雕

木雕拼图

展览中的部分木雕饰件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木雕艺术

木雕艺术作品。(摄影、制图:虞鹰)

  各种繁复精美的木雕饰件引人注目,其中最华丽的当属金漆木雕。明清以来,一大批掌握木雕技艺的福建先民迁居台湾,把传统木雕技艺带到台湾的日常生活中。金漆木雕是闽台木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最早运用在佛像、神像的制作中,后发展至建筑装饰、家具及日常生活用具中。金漆木雕以樟木、银杏、冬青、杉、柏、楠等木材为原料,主要使用劈、削、雕、剔等雕刻技艺制木成形,随后髹以色漆为底,再使用金箔贴金或涂抹上金水,成品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展柜里的清代金漆木雕人物龙纹桌灯和金漆透雕菓盒,金光熠熠,雕工精湛,令人称绝。

东方意蕴闽台瓷——瓷艺

德化窑拼图

展览中的德化窑瓷器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闽台两地的陶瓷工艺交流十分独特,福建陶瓷器大量输台的同时,也伴随着陶瓷工艺制作技术的传入。这些福建陶瓷器在台湾贸易中转又传向世界,对台湾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明代的德化窑瓷器从福州、泉州、漳州、厦门港口转运台湾赤嵌港,再销往世界各地。台湾作为泉州外销陶瓷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是中国古代陶瓷外销航线中的重要一环。

天遣瑰宝生闽中——石雕

寿山石雕拼图

寿山石雕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寿山石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村附近,因稀少珍贵,石质温润,柔而易攻,色泽美艳而著称于世,是优质的雕刻石和观赏石,有“国之瑰宝”的美誉。以寿山石为原材的寿山石雕是闽台民间工艺的优秀代表。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中,寿山石成为凝聚海峡两岸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共鸣的重要桥梁之一。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自2016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展览中呈现了部分参赛作品,寿山石在两岸艺术家的巧手雕刻之下绽放出绚丽光彩。

闽台民间工艺互通共荣

  漆艺、石雕、锡雕、银雕、花灯、竹编、剪纸……闽台地区民间工艺有着很强的共通性。

艺术拼图

展览中部分工艺美术作品拼图。(摄影、制图:虞鹰)

  锡雕:也称“锡艺”“锡器”,是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锡作艺术。传统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制锡工艺已相当成熟。锡有无毒、不锈、防潮、耐酸碱等优点,质地软,熔点低,易于加工,所以锡艺向来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

  福建剪纸:是中国剪纸重要分支之一,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不同的风格。闽北山地地区的作品较为粗犷淳朴,闽南沿海地区作品更为细致生动,莆田、仙游地区的作品偏于华美纤巧。台湾剪纸,沿袭大陆传统,随着闽粤移民而引入了道教的信仰,剪纸多使用在宗教祭祀与庆吊的纸具上。到现在,闽台剪纸变得自由奔放,多元特征明显。

闽台年画

展览中展示的闽台年画。(摄影:虞鹰)

  台湾年画:由于闽南人到台湾经商,以及渔民的大量迁徙,清朝中叶台湾年画开始盛行,早期风格与泉州、漳州、以及广东的潮阳年画题材和风格类似,其中门神年画内容有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敬德、加官进爵、天官赐福等。

闽台艺术

闽台工艺美术作品。(摄影:虞鹰)

  展品中,一幅长达13.7米的剪纸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拓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袁秀莹的作品,刻画了福州三坊七巷的动人风貌。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起源于晋,形成于唐,至明清达鼎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