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胡适笔下的国民党贪腐案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3-03-28 20:53:56

  1927年10月11日,胡适在《记某女士》的文章中记录了一件腐败案例。这篇文章,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没有发表的可能。这篇文章最初发表,还是在耿云志主编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中。

  那是1927年10月,国民政府罢免了临时法院院长卢兴原,改任某女士为院长。根据这一时期的胡适日记考证,这里的某女士,即郑毓秀。郑毓秀是何许人也?据台湾学者蔡登山在《民国的身影》一书披露:“郑毓秀是民国时期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参与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律师。”不仅如此,早在晚清时期,郑毓秀就参加了同盟会,为推翻晚清,她还组织暗杀团,成为当时很有名气的女杀手。

  收买记者由政府拨款

  作为政界要员,郑毓秀为其合股律师大开方便之门。合股律师就是她的大学同学,同时也是她丈夫的魏道明。凡是魏道明经手的案件,郑毓秀都予以照顾。作为律师的魏道明,借着自己的老婆,在打官司时,无往不利,赚得盆满钵满。知晓此事的人,戏谑两人“狼狈为奸”。知晓郑毓秀担任临时法院院长之后,胡适曾向时任监察院院长的蔡元培抱怨:“国民政府岂可不细察此人的底细?”

  与郑毓秀比起来,胡适认为此前被免职的卢兴原为人忠厚,而且经过良好的司法训练,应该更胜任法院院长的职位。然而,卢兴原却被免职,这一“优汰劣胜”的潜规则,让胡适对卢兴原充满同情。胡适之外,同情卢兴原的还有美国记者索克思。索克思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撰文,为卢兴原说了公道话。

  郑毓秀看了索克思的报道之后,邀请他去她的寓所谈话。为此,索克思带着他的妻子拜访了郑毓秀。在谈话中,郑毓秀告诉索克斯,北洋政府的旧人王宠惠得以再入政府,全是她一人之功。并告诉他,临时法院的任命,她也还没有正式受任。

  索克思临走时,郑毓秀表示要送他妻子一点小礼物。她掏出五百元,要给索克思。索克思大窘,坚决不受。郑毓秀竟然把这位记者堵在了家里,非要索克思接受这笔钱,不然就不放他走。并且说,这笔钱不是她给的,是国民政府要她转交给他的。

  在郑毓秀的威逼利诱下,索克思只好接受了这笔钱。不过,第二天,索克思立即将这笔钱交给了国民政府高官郭泰祺。此事经层层转告,传到了王宠惠那里。王宠惠解释说:“展堂当日每月确有六百元给她(按:即郑毓秀)收买报馆记者,故此事不为虚假。”

  这里的“展堂”,就是胡汉民,他当时可谓是国民党党内的领袖人物。这位国民党的领袖,竟公然让郑毓秀贿赂美国记者。此事虽小,可以喻大。

  枪手写博士论文

  胡汉民之外,牵涉这件案件的人物还有王宠惠和魏道明。前面提到,为显示她在国民政府中的势力,郑毓秀曾跟索克思说,北洋政府的旧人王宠惠得以再入政府,全是她一人之功。郑毓秀为何如此帮助王宠惠呢?从胡适日记中似乎可以看出答案。1930年10月11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郑毓秀考博士,亮畴(即王宠惠)与陈箓、赵颂南、夏奇峰诸人皆在捧场。她全不能答,每被问,但能说:“从中国观点上看,可不是吗?”

  后来在场的法国人皆匿笑逃出,中国人皆惭愧汗下。论文是亮畴(即王宠惠)做的,谢东发译成法文的。

  原来,郑毓秀的博士论文,全都是由王宠惠帮忙写的。换言之,王宠惠曾经是郑毓秀的“枪手”。或许正是有了这一层关系,郑毓秀才会帮助王宠惠加入国民政府吧!要知道,此前的王宠惠,是北洋政府的高官。而北洋政府,恰恰是国民政府北伐的革命对象。

  曲如钩,反封侯

  虽然郑毓秀是冒牌的法学博士,但是王宠惠却是正宗的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当他在北洋政府担任要职期间,胡适对他期望甚高,一度希望以他为首,组建“好人政府”,结果却令胡适非常失望。为了在国民党内捞取高位,王宠惠见风使舵,其行事作风,不仅让人想起那句古语:“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如果说卢兴原是“直如弦,死道边”的典型,那么,魏道明就是典型的“曲如钩,反封侯”的国民党大佬了。凭借妻子郑毓秀以及李石曾,魏道明先担任南京市市长,抗战时期更是继胡适之后出任驻美大使。当时,胡适、王世杰、翁文灏等人都反对魏道明继任驻美大使,他们都知晓魏道明与郑毓秀的贪婪。但是,禁不住魏道明强大的活动能力,他最终还是当上了驻美大使。在驻美大使任上,中美关系急剧恶化,魏道明不得不负一部分的责任。从驻美大使卸任之后,魏道明出任立法院副院长,后来还曾担任台湾省省主席。

  1927年,国民党的势力正如日中天,胡适听闻了郑毓秀、魏道明的贪腐故事之后,随手写下了这篇《记某女士》的文章。当时的胡适,希望国民党内部有所作为,铲除这一腐败。结果闹来闹去,最后竟然闹到了党国大佬胡汉民头上。更令胡适想不到的是:这些贪财贪腐的郑毓秀、魏道明、王宠惠们,不仅没有落马,反而步步高升。 (2014年第33期《看天下》林建刚)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黄杨
相关文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