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启航!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奔赴苍穹

“神舟”启航!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奔赴苍穹
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启航!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奔赴苍穹!这既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乘组,也是中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

神十六点火发射。图源:新华社

  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飞船模拟器中(2023年5月8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9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5次飞行。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

  截至目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已满半年,正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按计划,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新“太空出差三人组”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这是指令长景海鹏(中)、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右)、载荷专家桂海潮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其中,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相比以往乘组,神舟十六号乘组的特点可以用“全”“新”“多”三个字来概括:一是“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二是“新”,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三是“多”,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景海鹏:中国四度飞天第一人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进行出舱程序训练(2023年5月5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执行4次飞行任务,3次担任指令长。从神舟七号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再到神舟十一号的33天中期驻留……再次启程,景海鹏又将奔赴新的太空任务。

  为了能第四次圆梦,这7年里,景海鹏没有耽误过训练,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睡过觉,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70多本手册指南、成千上万条指令他已烂熟于心……

  年近六旬,但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与2名比自己小了整整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跨代乘组”,三人配合默契,团结如一。 “1+1+1=1”,是景海鹏给乘组设定的目标。

朱杨柱:中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进行水下训练(2023年3月29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使用、维护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实(试)验工作,确保空间站更加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

  高二时,朱杨柱曾想参加空军招飞却遗憾错过,“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他高考报考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最终如愿穿上军装。他潜心学习专业知识,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研究的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军优秀论文。十年寒窗苦读后,朱杨柱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当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朱杨柱再一次向他的飞天梦发起冲锋。这一次,不是驾驶战机翱翔蓝天,而是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

桂海潮:中国首个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载荷专家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进行操作训练(2023年3月8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将这么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018年,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范围扩大到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桂海潮,第一时间报名参选载荷专家。现在,经过两年半的系统训练,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太空:“十年磨一剑,一朝上太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作为载荷专家,桂海潮的主要职责更侧重于实(试)验项目。这些实(试)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和实(试)验项目多,实(试)验设备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神舟十六号乘组作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实(试)验项目最多的飞行乘组。

太空乘组将常态化轮换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了解,中国空间站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任务,载人飞行任务将以每年两次的频率实施。神舟十六号乘组在飞行任务期间,将迎来2次对接和撤离返回,即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再对接和撤离以及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驻留约5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气闸舱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任务。

神舟十五号乘组即将返回 创多项纪录

  待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在完成在轨交接和轮换后返回地球。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入轨。在轨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圆满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成为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乘组。他们还开展了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试)验,涵盖了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目前,他们正在紧张有序开展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和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乘组返回前,需要持续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在轨实(试)验,完成返回前实验样本采集、处置和下行物品的清点整理。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全面启动

  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需要,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于2022年全面启动,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等三类,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初选阶段选拔工作,共有100多名候选对象进入复选阶段,其中航天驾驶员来自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主要来自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有10余名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候选对象进入复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5月29日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说,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如果港澳地区的候选对象通过复选和定选,可于明年初进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我国将于明年上半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

中国空间站构想图 新华社发

  目前,中国空间站已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拥有完备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成熟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保障体系。

在轨工作安排主要有6大类任务

  乘组的在轨工作安排也趋于常态化,主要有6大类任务。一是驾乘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返回,辅助货运飞船、巡天望远镜等来访飞行器对接和撤离,确保人员物资正常轮换补给。二是对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的照料,包括飞行器状态设置、在轨物资管理、平台设备维护巡检、舱内外设备安装、载荷进出舱等工作,确保空间站平台安全稳定运行。三是乘组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状态监测、在轨锻炼训练等,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工作生活。四是进行在轨实(试)验,利用空间站舱内外应用设施开展大规模科学研究与应用,确保发挥空间站应用效益。五是开展科普及公益活动,包括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公益视频拍摄等,最大化发挥空间站综合效益。六是进行异常情况处置,包括在轨故障的应急处置,对故障设备进行在轨维修更换,必要时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维修作业,确保空间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空间站基本构型将升级“十”字型

  由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已经对接于中国空间站的前向对接口,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这是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

  据悉,我国正在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

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在中国空间站建造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

  一方面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已有的,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等机构间的国际合作项目,陆续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新兴航天国家的合作交流,重点在空间站科学实验与应用、中外航天员联合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等方向。此外,还积极参与空间环境治理、太空交通管理、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等国际议题讨论和规则制定,为人类在外空领域应对共同挑战作出贡献。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军网-解放军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