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家!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欢迎回家!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顺利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这一次,依然采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 当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按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令开始调整姿势,沿着既定的轨迹朝着地球飞来时,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东风着陆场,地面风力仅3-4级,正是着陆的好天气。

  2023年6月4日6时33分,在现场人员的期盼和欢呼声中,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平安着陆。7时许,按照出舱流程,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是目前在中国空间站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乘组,也是迄今为止执行任务时平均年龄最大的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在轨驻留的186天里,他们首次实现了“太空会师”,开启了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还共同欢度了空间站建成后的首个春节……在浩瀚太空,他们为中国载人航天史册写下新的一页。

这是航天员费俊龙出舱时刻。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 摄

  “回家了,回家了。”航天员费俊龙出舱后面带微笑地说:“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完成了所有在轨飞行任务,现在顺利回到了祖国,我们感觉良好。”

这是航天员邓清明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邓清明依然是一脸温和的笑容:“感谢全国人民对我们乘组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无论年龄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幸福的。”

这是航天员张陆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眼有星辰大海,胸怀赤胆忠心!我们会尽快调整状态,投入训练,随时准备再次出征太空!”航天员张陆的回答铿锵有力。

太空出差!在中国空间站的186天

  2022年11月29日夜,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发射场区寒风刺骨,气温直逼火箭发射最低温度条件。这是我国首次在超低温天气成功发射载人飞船。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四号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会师”,我国首次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由此开始。

  2月9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开展舱外操作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在轨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完成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出舱活动期间,3名航天员在舱内外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创造了出舱范围覆盖空间站三舱、航天员手持大体积脚限位器和舱外操作台等多个“首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奠定了基础。

  除圆满完成出舱活动任务外,神舟十五号乘组还开展了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试)验,涵盖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了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空间站拍下“全家福”。图源:新华社微博

  2023年6月2日,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空间站进行了交接仪式,神舟十五号乘组跑完了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程,把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交到了神舟十六号乘组手中。一天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离开空间站组合体,在神舟十六号乘组的目送下踏上归途。

重大突破!稳定跟踪飞船穿越黑障区

  飞船返回要经过制动减速、大气层外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以及回收着陆四个阶段。此次载人返回任务中,不仅有更新换代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系统)和1000多平方米的降落伞护航飞船精准、平稳着陆。在曾经会让飞船与地面失去所有联系的黑障区,也准确地捕捉到了返回舱的实时高清图像,实现可控。

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飞船返回地球时,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温度剧增,导致气体分子与飞船表面被烧蚀的材料均发生电离。这些不断产生的电离气体包裹在飞船周围,形成等离子体鞘套,对电磁波产生吸收衰减、折射、反射、散射等效应,导致飞船内部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异常乃至中断,这就是所谓的黑障现象。这段危险的过程称为黑障区,也被称为“最危险的五分钟”。

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能否在此期间稳定跟踪飞船,不论是对出黑障后的飞船测控引导,还是及时预报飞船落点都  极为重要。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穿越黑障区时的稳定跟踪,表明我国在载人飞船返回穿越黑障区跟踪测量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从神舟一号任务开始,为了解决飞船在黑障区的跟踪测量难题,我们一代代测控人接续攻关,联合多家科研机构,针对飞船在黑障区的雷达回波信号特点,不断完善针对性的信号检测和跟踪技术,现已具备了黑障区稳定跟踪飞船的能力。”测控区技术专家吴刚说。

欢迎回家!东风着陆场第4次迎接英雄

  这是东风着陆场第4次迎接航天员天外归来,也是首次跨昼夜执行的神舟飞船搜救任务。为确保航天员归途安全,东风着陆场多措并举迎接航天员安全“回家”——设立了应急备降场、新增后弹道返回搜救区域、构建非合作式搜索体系、创新预案体系构建方法、全面实施装备检修检测、制定应急处置预案200余份。

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东风着陆场各参试力量于5月10日即进场完毕,按计划有序组建了空中(直升机)分队、固定翼飞机(载伞降救援组)分队、地面分队、道路封控分队、搜救支援分队、搜救预备队等搜救力量,并在后弹道返回着陆区、推迟一圈返回着陆区择地部署了地面搜救小组,协同执行搜救任务。

  据了解,东风着陆场新增后弹道返回搜救区域,是我国首次在载人飞船返回任务中新增后弹道返回搜救区域。“国际空间站运营以来,先后出现过3次载人飞船后弹道返回案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说,通过对国外载人飞船后弹道返回案例的分析研判,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在以往大范围偏差搜救预案的基础上,首次规划飞船后弹道返回着陆区,设计飞船后弹道返回搜救方案,提升东风着陆场应对大范围偏差快速搜救能力,进一步增强航天员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

顺利交付!20多公斤太空实验样品

  2023年6月4日,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4日14时左右,部分实验样品运抵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系统总体与相关实验人员对返回实验样品基本状态进行检查确认,并交接相关实验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空间应用系统随神舟十五飞船返回舱共下行15项科学项目的实验样品,包括细胞、线虫、拟南芥、再生稻等生命实验样品,以及多种合金材料、新型红外探测器材料、非晶薄膜材料等材料实验样品。下行实验样品总重量20余公斤。

  后续科学家将对返回生命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在轨生长发育和代谢等相关分析,通过与地面比对分析研究,解析空间微重力、辐射对于实验样品作用的规律和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辐射等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实验样品将在实验室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在地面重力环境下难以获知的材料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获得高性能制备工艺关键条件,指导地面新材料制备。

圆梦乘组!承前启后交出满分答卷

  神舟十五号乘组的顺利归来,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连战连捷、一气呵成!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到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再到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不到31年的时间里,中国载人航天就实现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一几代航天人的浪漫梦想。

360截图20230605121427204

神舟十五号乘组。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神舟十五号乘组,是圆梦时刻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所组成的“圆梦乘组”,以出色的表现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圆梦乘组”捧出的航天硕果,既有航天员个人艰苦卓绝的付出,还有千万航天人的密切配合与无私奉献,离不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数十年的深厚积淀,更有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托举。随着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天外归来,我国第一、二批现役航天员全部圆梦九天!神舟十六号已接过神舟十五号传递的梦想“接力棒”,浩瀚太空首次出现了第三批航天员的身影,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正有序推进。航天梦连着中国梦,这是有梦者的新天地,这是追梦者的新时代,这是圆梦者的新征程!面向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广大航天人还将在浩瀚宇宙书写更多中国传奇!


  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