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台湾的家庭教育透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陈士良

陈士良,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创始人原院长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秘书长。国台办海研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副秘书长,泛亚智库研究员。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两岸关系、文化习俗等领域研究,出版专著三部,在中评网、联合时报等媒体公开发表评论文章五十余篇。

陈士良

陈士良(资料图)

作者 陈士良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秘书长

台湾与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都是中国人,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每个家庭在各方面对子女的教育,由此也充分体现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由于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加上“两蒋时期”的“反共”宣传,以及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路线,虽然对广大台湾民众传承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流淌在台湾民众血液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台湾当局无法根除的。

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都充分体现了长辈对子女智育和德育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居住在台湾地区的民众,主要是最近几百年从大陆的福建省和广东省陆续迁徙过去的,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特别是1949年蒋介石败退到台湾)后,才有大陆其他省市的众多民众跟随败退的国民党当局一起到了台湾。长期以来,他们既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具有每个家庭的“特色”。

一是,个性化。在台湾地区的2300多万人口中,有超过80%民众的祖先基本上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分别从福建和广东两省迁徙到台湾的。他们以闽南人和客家人为主。为此,作为汉族的两个民系,闽南人和客家人都是中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中包含了对大陆老家的思念和对祖先公德的褒扬,希望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自己的祖根在哪里,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由此,形成了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所具有的个性化。(1)祠堂。在台湾,很多家庭都设有祠堂(也称宗祠)。祠堂可谓是台湾地区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祠堂中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摆放族谱外,往往挂有“家训”、“族规”和“家法”等内容的牌匾(譬如,“莫让浮云遮望眼,不以苟利享人生”“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勤俭持家”“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忠孝并举,励志自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既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突显了每家每户不同的“家训”,具有显著的个性化。(2)栋对。栋对是张贴在厅堂左右的墙壁或者房柱上的条幅,也是在台湾的客家人最为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栋对绝大部分类似对联,比较对仗,但也有的栋对并不对仗,字数也有差异。这些对联不仅除了记录本族先祖迁徙过程,提醒子孙勿忘祖先开基创业的艰辛,体现强烈的根源意识之外,还承载着祖先让后世子孙引以为傲的先人们的光荣史迹。栋对就是通过精简而概括的语言,比较完整地表达祖先迁徙的过程和功绩等,以教育后代,并充分体现本家族与其他家族的区别,因此同样具有显著的个性化。

二是,传统化。台湾地区虽然被日本殖民统治者强行霸占了50年,期间甚至还大力推行“皇民化”教育,但根植于岛内民众心中和血液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的影响。由此,在台湾的家庭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传统化的特色。(1)百善孝为先。作为家庭教育,一般比较注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等传统美德。譬如马英九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熏陶的典型。他在《怀念我的母亲》中写道,家中建立勤劳奖金制度,鼓励做家事,养成子女劳动与储蓄习惯。父母都鼓励我们实践先祖父立安公“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训,父亲并手书“为善读书不忘家训,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对联,挂在客厅时时提醒我们。可见其父母亲非常重视家庭的社会公德教育。(2)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中,很多大陆人感到,台湾民众普遍比较勤俭节约。这是与他们长期受到睦近邻、崇俭朴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其实,家庭教育除了长辈们的谆谆教导(言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长辈们的以身作则(身教)。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款一亿元的王永庆,他在世时曾经是台湾首富。王永庆在自传里提到,他平时运动用的毛巾,整整使用了30年没有换。很多人都觉得他的自传有点夸张,但知情人确认这是真实的事情。王永庆除了对自己非常苛刻外,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严厉。他共有九个子女,给每个子女读大学的生活费都不多,并要求子女们进行记账消费,且他随时要对他们的每一笔支出进行检查,防止子女们乱花钱。以此教育子女们“成由勤俭败由奢”。

总之,台湾地区的大部分家庭比较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比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目前,尽管民进党当局极力推行“去中国化”,但流淌在台湾民众血液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并将继续对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和作用。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左秋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