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战车扛在肩头
■臧乾雯 本报特约记者 马 振
这是一条宽约8米的砂石路,它没有名字。
沿着这条路,数十台装甲突击车卸下伪装从掩体鱼贯而出,在轰鸣声中向集结地域疾驰而去,全副武装的士兵即将迎来一场激烈的实兵对抗训练。
对第76集团军某旅道路一连二级上士胡本成来说,这样的急造军路,他和战友们每年要修许多条。
从随连队到此执行道路构筑任务,到实兵对抗训练如期展开,原本空旷的戈壁滩已不见初时模样——这条横穿整个戈壁腹地的笔直道路,胡本成用足迹丈量过无数遍。然而,在“战斗”展开的此刻,他只能在宿营地的最高处朝演兵场方向眺望。隆隆炮声中,映入眼帘的只有上空的滚滚烟尘。
或保障部队快速机动,或开辟救灾救援通道,和普通公路不同的是,急造军路是为了满足军队在特殊情况下机动需求、提供通行能力的简易道路。铺路,是任务的第一步。道路铺好,也就意味着道路连官兵们的退场。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情况早就习以为常。
就像舞台剧的幕后工作人员,当一切准备就绪,在聚光灯亮起之前,他们离开舞台。不同的是,幕后工作人员可以透过监视器看到舞台全貌,而道路连官兵却没什么机会目睹战车在自己铺就的道路上飞驰。
他们是一群专注于“脚下”的士兵。关于如何通向远方,答案藏在机械摇臂的每一次起落中,也在锹镐撬动的每一块土石上。
为了修好一条被山洪冲垮的路,下士龙海兴冒雨在泥泞中来回穿梭。无论天气如何多变,环境多么恶劣,道路通畅是唯一准则。
一次紧急抽调的临时任务,由于人员紧缺,下士王力伟驾驶运载车停进车位后,又下车爬上挖掘机驾驶室,操作机械奔赴施工点位。小小的一个连队,工程机械和各种器械就有10余种。在这里,能操作3种以上机械的操作手并不少见。
每一个机械都是一个施工单元,操作手常常独自坐在驾驶室里,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一遍一遍地反复动作。二级上士洪超是压路机驾驶员,执行任务的夜里,躺在床上闭上眼时,他能清晰回想起在压路机里工作的震动感。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过程,也是一条独属于他们的“心路”。
不论大漠戈壁,还是高原河谷,都有道路连官兵为战向战的身影。他们就像构成急造军路的那一颗颗平凡的铺路石,看似不起眼,却坚韧到足以把战车扛在肩头,默默见证着士兵们疾行的脚步。
甘当铺路石,争做排头兵。道路连的一代代官兵用青春筑路,在强军大道上,和蓬勃向前的队伍一同奋斗。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