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彰显自身在欧洲防务中的特殊地位、保障自身不被边缘化,英国近来可谓动作频频。不过,受制于目前龃龉不断的跨大西洋关系,以及脱欧后影响力逐步减弱的现实,英国要想实现其意图还有诸多困难。
加强向北欧、东欧等北约前沿区域的军力辐射。今年初,因美军缺席,英军独立指挥了北约年内首场大规模联合军演“坚定飞镖-2025”,首次检验了2024年新组建的盟军反应部队的响应和部署能力。此外,英国不仅将“未来突击队”北部濒海反应群部署至北极地区,还领导联合远征军开启“北欧守望者”行动,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配合北约舰队加强警戒,保护波罗的海海底电缆和监控所谓俄罗斯“影子舰队”。
加大参与欧洲共同防务建设的力度。英国首相斯塔默多次在公共场合表示,“决心为欧洲集体安全尽力”,并明确表态支持欧盟推出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英军方还宣称,将通过参与“欧洲天空之盾”“未来空战系统”等项目,加强与法、德、意等国的军事技术合作,以增强欧洲自主防卫能力。此外,英国军工企业业务也明显向欧洲大陆倾斜:在波兰等国兴建工厂,推动陆战装备在当地生产;与挪威哈梅克造船厂签署合作备忘录,为26型护卫舰出口做准备等。
牵头创建和运作双多边援乌机制。4月11日,有报道称,英国与挪威将合作落实价值4.5亿英镑的一揽子对乌军援计划,包括提供数十万架无人机、多型号雷达及反坦克地雷等“近战武器”,以及维修此前援乌军用车辆所需的资金。英国还与德国共同接替美国,主导“乌克兰国防联络小组”,商议对乌军援额度。令外界关注的是,今年1月,斯塔默突访基辅,与乌签署了全面伙伴关系协议,随后又在3月的伦敦峰会上高调宣布,英国拟额外提供16亿英镑出口融资,用于采购5000多枚援乌防空导弹。
英国加大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投入,既是对俄乌冲突延宕的回应,也折射出英国脱欧后的战略焦虑。面对脱欧造成的多重压力,以及美国对欧安全承诺动摇,英国试图以“美欧间的平衡者”“欧洲防务领导者”的身份重振影响力。
在北约框架内“补位”美国。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对北约的态度日趋消极,乌克兰问题乃至欧洲局势,在美国战略版图中的优先级不断降低,这加深了北约成员国对跨大西洋联盟未来走向的忧虑。在美欧分歧扩大之际,英国政府再三强调对北约的“忠诚”,以及对欧洲防务特别是乌克兰问题的“责任”,既凸显英国长期自诩的美国“最亲密北约盟友”身份、英美特殊关系,又可通过主导欧洲防务议题填补美国留出的“欧洲权力真空”,借势抬升英国的地位。
以防务为抓手重塑英欧关系。工党政府以“重振英国”为外交政策基调,秉持“进步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在处理英欧关系上持积极态度。英国将防务合作视为修复英欧关系的突破口,既要展示其是欧洲防务“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又要避免在移民、关税等敏感议题上对欧盟妥协、陷入外交被动。从2024年10月英德《三一之家》协议面世,到英国参与主导的多边援乌机制近期同期开展,都充分反映出英国急于“卡位”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分享甚至抢占欧洲防务的主导权。
通过稳固经济军事进而巩固工党执政地位。工党政府急于带领英国走出脱欧后漫长的经济衰退期。4月初,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表示,将采取一系列经济举措加强国防能力建设,同时推动英国成为“国防工业超级力量”,以带动就业和刺激经济。同时,英国参与“欧洲防务基金”等机制涉及的高附加值产业链,不仅能回避敏感的单一市场争议、为英欧之间更广泛的经济合作铺路,也有利于英国以更高效率重振其经济和军备。
短期看,英国政府一定程度上确实营造出“欧洲防务中枢”的形象。但本质上,这是英国在内外危机驱动下的新一轮军事外交探索,从长远来看前景并不乐观。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英国当前并不具备引领重塑欧洲安全架构的实力和潜力。从国防支出方面看,英国宣布,2027年将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2.5%。然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英国不得不削减用于海外发展援助的支出,暴露出其财政捉襟见肘的窘态。
在军事能力方面,英国军队现役总人数相对法国较少,即便是作为传统优势军种和拥有核威慑载体的海军,近年来舰艇也事故频发、状态堪忧。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英国武器竞争力不佳,出口额约7.6亿美元,仅占全球武器出口总额的2.6%。英军迄今还未对通信安全和网络防御等关键领域给予政策倾斜,对六代机等大型项目也缺乏详尽规划。此外,英国当前近80%的人工智能系统,都由小型企业或初创公司开发,其中仅有20%的企业能保持运营4年以上,难以构建良性的“研发—转化”生态系统。
从外部条件来说,英国在北约内部更多是借助美国的力量行事,自身难以承担领导责任。然而,受特朗普上台影响,英国在美欧间充当“中介”的空间日益逼仄。英美特殊关系的强大惯性,以及英国对欧洲大陆“若即若离”乃至“分而治之”的历史传统,也严重限制了英国对欧洲自主防务建设的投入程度。此外,英军长期跟随美军开展军事行动,其国防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采购研发与美国深度捆绑,这也令倡导欧盟防务战略自主的法德深怀警惕。放眼未来,英国所希冀的重振影响力,很可能难以完全如其所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