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视距作战时代,战斗机的航炮还有用吗?

超视距作战时代,战斗机的航炮还有用吗?
现代战场数据显示,第4代中距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已达180千米,而典型航炮的有效杀伤半径仍维持在2千米以内。这种数量级的差距,迫使各国重新评估航炮在战斗机武器系统中的定位:是坚守“最后防线”的必要装备,还是“技术冗余”的历史遗产?

  现代空战中,战斗机武器配置是军事科技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空战范式从“近距离格斗”向“超视距打击”跃迁,作为曾经的主力武器,航炮的战略价值正经历深刻重构。

  现代空战以超视距导弹为主,但电子干扰使导弹的命中率大大下降。俄罗斯“高加索-2020”战略演习期间,苏-35S战斗机在电子干扰条件下发射R-77-1空空导弹的命中率从78%降至29%,而该机配备的GSh-30-1航炮在2千米内的命中率达67%。为确保作战效果,演习后俄军为该机加装了“智能火控补偿系统”,用于自动切换导弹与航炮的作战优先级。

  美空军“红旗军演-2022”中,F-35A战斗机发射AIM-120D空空导弹的命中率受电子干扰降至33%,但其航炮在3千米内的击杀贡献率达58%。此后,美空军要求F-35A战斗机在满挂导弹的“野兽模式”下,加挂GAU-22/A航炮吊舱,作为近战备用武器。

  放眼当下,各国在战斗机加装航炮上态度不一。土耳其TF-X“可汗”战斗机取消航炮,专注超视距作战;俄罗斯苏-57战斗机、美国F-35战斗机保留航炮,作为超视距作战的“最后防线”。而随着超视距打击技术的不断成熟,空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导弹依赖”现象,忽略了航炮的近距攻防作战价值。

近距离空战的主导优势

  自1910年莱特兄弟首次在飞机上安装机枪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航炮都是空战的核心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29轰炸机装备的M24型20毫米航炮曾单日击落27架日军飞机,印证了航炮作为“空中利刃”的重要地位。

  1967年越南战争中,美军F-4“鬼怪”战斗机因未配备航炮,在与米格-17战斗机的对抗中损失惨重,迫使美军为该机的后续型号加装M61A1“火神”六管速射航炮。该航炮射速约6000发/分钟,备弹480发。数据显示,越战期间美军“麻雀”空空导弹的命中率仅有9.8%,而“火神”航炮在5千米内的有效毁伤率达61%。

     自此以后,航炮成为美军战斗机的“标配”,印证了“导弹主导攻防,航炮兜底生存”的战术逻辑。苏联的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的所有型号均未配备航炮,在1982年第5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装备的米格-25P战斗机暴露出致命的作战缺陷。该机装备的空空导弹射程较短,在高空不足以与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的F-15C战斗机对抗;而在中低空,该机未装备航炮,也无近距作战优势可言,最终在战场上陷入“打不过、逃不掉”的困境。

航炮“边缘化”趋势难挽回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F-117A战斗机执行了1270架次任务,未发射一发航炮炮弹。在2011年空袭利比亚中,北约战机投放的精确制导弹药占总投弹量的98%。反观航炮的使用,仅限于驱离低空无人机。此外,在近年来的多场地区冲突中,航炮的使用率接近于零。

  航炮的“零使用”现象,本质上是战争形态跃升的必然结果——当超视距打击精度突破90%阈值,定向能武器响应时间压缩至毫秒级,航炮的毁伤效能将不断缩水。未来空战武器的进化方向,将聚焦于电磁频谱控制力与能量投送效率的指数级提升,而航炮的淡出似乎无法避免,直至淹没于空战范式迭代的浪潮中。

     在此之前,航炮作为“战术备份”与“威慑符号”仍将发挥有限作用。在一些特殊情境下,航炮的价值不仅在于物理毁伤能力,还在于将构建起“可调节、可逆、可解释”的危机管控机制。其作用方式和效果与“鸣枪示警”类似,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起到示警和威慑作用。例如,在领空遂行驱离非法闯入、展示拒止态度、避免冲突升级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