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日本“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和“超高速滑翔弹”两种新型导弹,首次亮相“富士综合火力演习2025”。未来列装后,日本的远程打击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日本不断调整安保战略,以所谓“对敌基地攻击”“在敌方射程之外进行防御”为由,通过多种手段持续升级远程作战能力,严重冲击地区安全稳定。
研制采购相关武器,构建陆、海、空远程打击体系。此次演习亮相的两种新型导弹,均是日本发展远程打击能力的重点,其射程在900至1000公里,相较于其现役导弹的射程,可以说提升明显。不仅如此,尚在研制的“超高速滑翔弹”升级型号,未来最大射程可达3000公里。此外,“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陆基型,拟于今年年内完成研发,海基和空基版本也在同步研发,未来将实现陆海空通用。
除了自行研制多种远程导弹,日本还加紧从美西方国家引进可用于海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以及可搭载在F-35A、F-15J战斗机上的JASSM-ER空射巡航导弹和JSM联合打击导弹。在发射平台方面,除积极推进采购F-35战斗机,并与英国、意大利共同开发第六代战斗机外,日本还计划建造两艘能够搭载远程反舰导弹的万吨级宙斯盾舰,并研发可用于潜艇的新型通用垂直发射系统。上述武器装备列装后,日本远程作战能力将大幅提升。
调整军力部署,整合远程打击能力。为使远程反舰导弹发挥最大效用,日本陆上自卫队近两年陆续整编岸舰导弹部队,进一步谋求区域威慑乃至拒止能力。今年3月,日本陆上自卫队在九州大分县基地组建了第8岸舰导弹联队。至此,陆上自卫队共建有7支岸舰导弹联队,分别部署在北海道、本州岛北部、九州、冲绳等地,以控制西太平洋关键航道。为形成更大的打击范围,各岸舰导弹联队计划于2026年起陆续换装“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此外,日本还在九州、北海道各新建了一支配备“超高速滑翔弹”的导弹大队,并计划于2030年列装该导弹的升级型。
借船出海,积累远程作战经验。今年以来,日本接连派出海上自卫队准航母“加贺”号、陆上自卫队“水陆机动团”远赴菲律宾,参加由美国主导的多场联合演习。日本在今年4月启动的“印太部署2025”中提出,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由多艘主战舰艇组成的联合任务编队,参加“护身军刀”“马拉巴尔”等多场多国体系化实战演练,时间长达7个月,航行范围远及南太平洋。这些动向表明,日本自卫队正通过频繁参与盟友组织的各项联合演训,在提升力量投送能力的同时,积累大规模远程作战经验,进而提升远程作战能力。
日本提升远程作战能力的系列举动,既面临资金、技术、民意等方面的制约,也严重背离和平宪法,除了加剧日本自身安全困境和发展困局外,还会进一步威胁地区的和平稳定。日本应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在军事安全领域谨言慎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而不是在扩军路上越走越远。
据外媒透露,日本正准备在北海道和九州方向部署高超音速滑翔弹部队。由于日本高超音速滑翔弹射程能够覆盖东亚关键区域,一直被外界视为突破“专守防卫”原则的进攻性武器。日本部署高超音速滑翔弹部队,将对地区安全格局构成新的挑战。
由日本三菱重工开发的高超音速滑翔弹,采用惯性+GPS复合制导模式,能以超过5马赫的速度飞行,同时在机动中变轨,最大射程900公里,可规避传统反导系统。该弹以越野卡车为发射平台,具备一定生存能力、战术灵活性和快速部署能力。
此次部署的高超音速滑翔弹部队,主要装备BlockⅠ型高超音速滑翔弹。其升级型号正在研制中,预计本世纪30年代可部署使用,最大射程达3000公里。据日媒报道,日本已与美国达成引进射程约1000公里的JASSM-ER空射巡航导弹和射程约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协议。未来,日本高超音速滑翔弹将与“战斧”巡航导弹、JASSM-ER空射巡航导弹及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远程打击网络。
日本国土为东北—西南狭长走势。冷战后,日本将军事战略重心由东北逐渐向西南转移,当前呈现“北顶”“南进”态势。北面与俄罗斯有岛屿之争,南面则被日本视为重要战略区域。日本将两支高超音速滑翔弹部队首先部署在北海道与九州方向,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在北面,可对俄罗斯形成一定战略威慑,在俄深陷冲突之际,寻机以获“渔翁之利”,同时为即将开通的北极航线,预设瞰制力量;在西南,进一步拓展自身战略空间,强化地区威慑,配合美军行动并继续充当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马前卒”。
有报道认为,日本此次披露的高超音速滑翔弹,采取双锥体助推—滑翔结构,虽然技术成熟但突防效率低于乘波体设计,实战效能恐难达预期。日本加速部署这款滑翔弹,表明其突破“专守防卫”的战略野心,但在战略上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威慑。另外,日本国土狭小,转圜余地小,即使采用机动发射方式,在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精准攻击下,该型滑翔弹也难以形成有效打击能力。
同时,日本自卫队指挥体系严重依赖美军,而美国一直对日本存有戒心。此前美国虽同意向日本出售“战斧”巡航导弹,但拒绝日本使用美国卫星提供的信息来锁定目标。由于准天顶卫星系统服务范围受限、性能不强,日本所谓的“海陆空三位一体”远程打击网络作战效能,仍要看美军“脸色”。
据外媒报道,6月中旬,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在记者会上宣布,日本防卫省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将系统研究无人机和人工智能(AI)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这被视为日本依托非对称技术强化威慑能力的重要举措。
日本防卫省表示,在近年来的地区冲突中,无人机的大规模部署及AI辅助系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日方评估认为,其在无人机应用领域已落后于主要军事强国,亟须通过制度化建设缩小技术差距。该专项工作组成员超过30人,包括防卫省事务次官级官员和自卫队高级军官。工作组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推动先进技术军事转化。工作组的核心职责是研究无人机和AI技术在军事行动中的具体应用,重点分析局部冲突中的作战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基本方针,以推动无人机等装备在情报侦察、精确打击、后勤保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此外,研究范围还将涵盖无人机集群的具体应用及其在多维作战体系中的深度整合。
二是强化军工产业竞争力。对内,工作组将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及优化武器出口审批流程,提升本土军工企业在无人机和AI系统方面的研发能力,推动新版国防工业战略的实施;对外,工作组将推动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建立技术合作机制,为本土军工企业的装备出口铺平道路。
三是深化日美军事协同。工作组将重点研究自卫队和美军在联合演训、算法开发、数据共享等领域的合作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承担的部分驻日美军经费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在日本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工作组还需协助政府平衡军费增长与财政压力。
根据日本2022年发布的安保三文件,无人机和AI技术被定位为突破“专守防卫”框架的关键技术。分析人士指出,专项工作组的成立,既服务于日本自卫队“动态威慑”战略——通过使用无人装备降低海外行动的人员伤亡风险,也符合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防务转型需求。未来,该工作组的进展及其对日本军事战略的影响值得持续关注。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