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援助机制常态化,充当地区阵营“代言人”

日本对外援助机制常态化,充当地区阵营“代言人”
日本政府近日公布2025财年“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援助对象国名单及实施框架。本财年援助对象国增至8个,预算规模较2024财年大幅增长,凸显日本借助援助机制推动装备出口、扩大地区军事影响力的意图,也被外界视为其迂回突破“和平宪法”限制的具体举措。

(1)

  日本自2023财年启动“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以来,持续推动该机制制度化。2025财年援助对象国增至8个,除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既有受援国外,新增泰国、斯里兰卡、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5国,较2024财年数量翻倍,预算规模从50亿日元(约合3500万美元)提升至81亿日元,增幅达62%。

  根据计划,日本将向受援国无偿提供巡逻艇、雷达、无人机等装备,并协助建设军民两用港口设施。其中,无人机首次被列入援助清单,港口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展“安全支援”的军事属性。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今年3月底通过2025财年预算案后,便公布初步援助意向,较以往下半年确定援助对象的时间大幅提前,展现其加速推进机制落地的焦急心态。

  有消息称,菲律宾或将成为首个接收日本国产无人机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可能接收巡逻艇,马来西亚将接收海上清障专用智能装备,斯里兰卡拟接收日本制造的陆基警戒雷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和东帝汶大概率将获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受援国家已在不到两年内获得雷达、巡逻艇等装备,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海上警备力量。

  日本外务省表示,该机制旨在加强与日本海洋安全保障密切相关国家的合作。外媒分析认为,日本希望通过向受援国无偿提供装备系统,提升其在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岛国的军事影响力,配合美国等国“印太战略”推进,建立地区阵营并充当“代言人”。

  报道称,菲律宾等国此前已接装日本陆基警戒雷达,与日本情报、侦察和监视体系实现一定程度的捆绑。未来,随着装备统一程度加深,日本可提升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在联合巡航期间的技术互操作性。在太平洋岛国投资建设军民两用港口,则被视为“随美起舞”之举,可为美军进驻制造机会。由于“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增强了日本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存在感,美国已公开表示对该机制的认可和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以寻找“志同道合国家”为名推进军援计划,但其在援助对象选择上暴露出功利性考量。马来西亚是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日本再度将其纳入名单,意在拉近与东盟的关系。向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输出装备,旨在延伸日本军事存在的“触角”。将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和东帝汶纳入援助范围,则契合日本加强对太平洋岛国外交渗透的意图。

构建外向型军备架构

  外媒分析认为,日本正借助“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渐进式构建外向型军备架构。2023财年该机制启动后,日本即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扩大可输出装备类型至侦察监视领域,逐步模糊装备“性质与用途”界限。

     此次将无人机纳入清单,标志着其输出品类向具备潜在军事用途的装备延伸。外界担忧,日本可能以“满足受援国需求”为由,逐步放开察打一体武器出口,或通过提供“无弹药发射平台”摆脱法律限制。

  此外,与装备援助配套的技术培训和维护机制,为日本自卫队人员常态化进驻受援国创造条件。日本国内有反战组织人士表示,军民两用设施建设和情报系统部署,将使日本实质性介入地区安全事务。日本已明确表示2026财年将继续实施该机制,并进一步扩大援助范围和装备种类,预示着其外向型防务战略将加速推进。

海保厅海外行动暗藏玄机

     近段时间,日本海上保安厅“严岛”号训练舰访问多国,先后停靠美国、澳大利亚港口,并于近日启程前往印度。日本海上保安厅称,此举目的是在四方安全对话框架下,强化海上安保合作。

  资料显示,“严岛”号训练舰为日本海上保安厅2024年7月服役的新型训练舰,由三菱重工下关造船厂制造,隶属第六管区海上保安本部,主要承担日本海上保安大学本科生及专业研修生的教育训练和航海实习任务。该舰排水量约5500吨,长134米,配备双层驾驶台,是日本海上保安厅目前最大的训练舰。

  今年4月,“严岛”号训练舰从日本广岛起航,5月停靠美国西海岸多个港口,6月停靠澳大利亚悉尼港,预计7月7日抵达印度南部港口金奈。航程中,美国海岸警卫队军官学校学生在美国登上“严岛”号训练舰,随舰前往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边境执法人员在澳大利亚港口登上该舰,加入澳印航段行动,以加强人员交流和经验共享。此外,美日澳印4国海岸警备部门已拟订后续计划,将在印太地区开展联合监视活动。

  近年来,日本海上保安厅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一方面,海外行动呈现常态化趋势。2023年6月至8月,“小岛”号训练舰访问美国、希腊和斯里兰卡;今年1月,3000吨级巡逻舰“摄津”号赴东南亚海域,与印尼海事安全局开展联合训练和巡逻。2月,该舰在越南中部岘港停靠,与越南海警实施联合搜救训练。另一方面,周边海域多边演习频繁展开。2024年6月,日美韩3国在日本舞鹤举行联合搜救训练;今年6月,美日菲3国海警在日本鹿儿岛海域举行联合演习,演练船只碰撞、火灾控制等多个课目,约350人参演。

  日本海上保安厅隶属国土交通省,属非军事力量编制,近年来在指挥体系、装备建设和训练模式上,逐渐向军事化转型。指挥体系方面,2024年4月,日本政府发布《统管要领》,明确在国家遭受武力攻击时,日本防卫大臣可对海上保安厅进行统辖指挥,实现与自卫队的一体化运行。

  装备建设方面,日本海上保安厅现有200余艘舰艇、70余架飞机,其敷岛级巡逻舰排水量约7000吨;目前正在建造的巨型巡逻船排水量接近3万吨,可搭载3架直升机和数辆装甲车,预计2029年服役。

  训练模式方面,日本海上保安厅与海上自卫队保持高频次联合演训,划分应对所谓紧急事态下的行动职责,并逐步实现情报信息共享和后勤保障资源共用。演训内容从传统搜救向应对复杂事件转变,增加船只碰撞、登岛防御处置等课目。

  受和平宪法限制,日本海上自卫队长期海外部署面临诸多制约。在此背景下,日本海上保安厅凭借民事执法机构身份,成为日本海外活动的重要力量,不仅常态化开展国际合作,还频繁在部分敏感海域执行巡逻任务。

  这些行动背后,是日本不断试探国际社会底线,逐步突破和平宪法限制、为日本自卫队海外军事扩张铺路的图谋。日本意图通过强化与美澳印及东南亚国家安全合作,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海上安全网络,提高印太地区事务话语权。

     同时,日本借助海上合作之名,推动军事装备出口、提升军工竞争力,为军事化扩张提供经济支撑。此外,日本在敏感海域开展巡逻,制造海上紧张氛围,意在对周边国家形成战略威慑,为其争控相关海域资源造势。

  分析人士表示,日本以“安全保障能力强化”为名的援助计划,违背了和平宪法的要求。联合国相关机构曾指出,此类军援可能加剧地区军备竞赛。随着日本持续将防务合作与区域政治绑定,其“借船出海”的军事化路径正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和警惕。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