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防卫白皮书》开篇就介绍了日本今年3月新组建的统合作战司令部。此前,日本自卫队仅能临时根据任务需求成立较小规模的多兵种联合部队。该司令部成立后,不仅将在平时一元化指挥陆、海、空自卫队以及外空、网络战力,还能在战时根据情势变化迅速构建灵活的军事态势、根据作战全局安排兵力,以有效地开展大规模跨域作战。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大幅扩权的驻日美军司令部,也将成立专司与统合作战司令部合作的部门,以提高美日两军战时高效决策和应对能力。此外,新版《防卫白皮书》还以相当篇幅介绍了日本加快发展进攻性武器的计划。
2025财年,日本将部署射程约1000公里的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陆基型),并开始量产该导弹的海基型和新型潜射导弹,继续生产超高速滑翔弹,进口“战斧”巡航导弹、JASSM-ER空射巡航导弹和JSM联合打击导弹等。在短期内计划装备如此多种武器,不难看出日本发展远程攻击作战能力的野心。
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版《防卫白皮书》用更多篇幅介绍了2024财年日本自卫队与外军的联合演训情况,并称“有效实施联合训练,可展示日美一致的意志与能力,起到威慑效果”。比如,2024年6月和11月,日美韩两次举行“自由之刃”联合多域演习,演练内容涵盖海上反导、反潜作战、防空作战、海上拦截、网络防御等;同年12月,日美澳开展“山樱87”大规模指挥所演习,演习内容为“岛屿防卫作战”……日本突出展示这些联合军演,意在对外展示“日美+X”多边军事合作机制仍在正常运转,而且未来将继续强化与“志同道合国”的军事合作,以谋求对所谓战略对手进行“灵活威慑”。
除老调重弹称日本面临“二战后最为严峻、复杂的安全环境”、称中国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外,新版《防卫白皮书》还诬称中国“以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编造中国军力对日本的“危害”。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罔顾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企图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妄称“台海局势稳定事关我国安全和国际社会稳定”。日本大肆炮制虚假叙事,不过是为其搞“以台制华”、鼓动相关国家与中国对抗的行径进行辩护,进一步凸显了日本干预地区事务的险恶用心。
据报道,在日本政府2025财年防卫预算中,太空作战领域成为投资重点,其中投入最大的“构筑低轨卫星星座”项目,被视为日本版“星链”,项目编列资金2833亿日元,约占防卫预算总额的3.25%。
近年来,日本自卫队一方面积极整合美国的“星链”商业卫星通信服务,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自主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加紧强化天基作战能力。分析人士认为,日本相关举动,旨在从根本上提升自卫队的信息对抗和联合作战能力。
自2023年起,日本自卫队开始试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提供的“星链”高速通信服务,分别在陆、海、空自卫队开展全面的技术验证。这一系列验证不仅涵盖“星链”终端在舰船、车辆、飞机等不同作战平台上的适应性安装,更通过全环境压力测试,重点考察其在电磁干扰、网络攻击、气象突变等复杂战场条件下的可靠性表现。日本防卫省发布的报告指出,验证结果确认了“星链”等商业低轨卫星星座在军事应用中的巨大潜力。目前,海上自卫队的舰船已开始正式装备“星链”终端,以改善远洋航行期间的通信条件。
日本更长远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全由本国主导和控制的低轨卫星星座。根据日本防卫省2024年发布的计划,该星座将主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和光学成像卫星,前者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能力,能够穿透云层识别和监视地面及海面目标,后者提供高分辨率的地面图像情报,预计将从2025财年开始发射卫星,到2027财年形成初步的作战能力。整个星座将由一定数量的小卫星组成,通过卫星间光通信技术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该系统将优先服务于日本自卫队,用于目标探测、跟踪和为防区外打击提供支持。
拥有稳定、可靠的通信能力,是日本加速构建天基作战能力的关键一步。日本自卫队目前依赖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存在带宽有限、延迟较高、易受攻击等弱点,通过引入美国“星链”或构建自主低轨卫星星座,可形成一个多层次、高韧性的通信网络,显著提升抗干扰和抗摧毁能力。日本正在大力强化西南诸岛等偏远地区的军事部署,利用低轨卫星星座,可为部署在这些地区的防卫力量提供高带宽通信保障,确保指挥控制网络的畅通。值得关注的是,构建由大量低轨卫星组成的星座,可以实现对他国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和持续跟踪。
打造日本版“星链”,将对日本的防卫能力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实现全域联合作战。低轨卫星星座的高速、低延迟天基通信,将成为连接陆、海、空、天、网、电等各领域的“神经网络”,为实现全域联合作战提供技术基础。二是提高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自主低轨卫星星座将使日本摆脱对美国天基情报的过度依赖,能够自主、高频次地监视关键地区动态,显著提升战略预警和态势感知能力。三是赋能远程精确打击。该系统将为日本正在大力发展的远程巡航导弹等防区外打击武器提供精确、实时的目标信息和制导支持,从而形成更具威慑力的打击能力。
日本推进自主低轨卫星星座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构建和运营一个庞大的卫星星座需要尖端技术支持和巨额资金投入,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控制成本,对日本而言是一大考验。此外,在自主低轨卫星星座完全建成前,日本仍需依赖美国“星链”等商业卫星系统,这不仅涉及数据安全风险,也意味着其作战能力会受到商业公司政策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如何保护天基资产的安全也是日本必须面对的挑战。
日本版“星链”如能建成,将使日本在天基作战能力上实现突破。通过构建具备“天基打击链”的卫星网络,将进一步模糊日本“专守防卫”原则的边界,加快日本军事松绑、迈向军事大国的步伐。分析人士表示,日本加快推进天基作战能力建设或将引发新一轮以太空和导弹技术为核心的军备竞赛,对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稳定构成严重挑战,需引起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日本会计检查院向国会及内阁提交调查报告,指出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役P-1反潜巡逻机存在大量“无法执行任务”或“仅具备部分应急能力”的情况,引发外界对该型机可靠性的质疑。
P-1反潜巡逻机由川崎重工业公司牵头研制,配备先进雷达、声呐浮标等多种探测设备,主要承担海上警戒监视、反潜探测等任务。该机型于2013年3月列装,截至2024年9月已在厚木、鹿屋、下总等基地部署35架,未来将追加采购26架,计划服役至2054年。项目总成本预计达4.09万亿日元(约合284亿美元)。
此次调查的背景是,日本2022年发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和《防卫力整备计划》将“提升装备出动率”列为优先课题,而2023年度《防卫白皮书》已提及P-1反潜巡逻机因零部件短缺导致无法出动的问题。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
一是发动机性能持续劣化。P-1反潜巡逻机使用的F7-10型发动机,在研发阶段即两次暴露出盐分附着导致的腐蚀问题。在2009年的试验中,日本以“非航母舰载机标准”为由降低测试要求;2010年类似问题再现时,又以“偶发事件”为由未彻底改进。服役后,该隐患持续影响机队出勤率,维修负担显著加重。
二是零部件供应链危机。零部件短缺是日本自卫队装备普遍存在的问题,P-1反潜巡逻机也受到影响。维修时需跨基地调配零件,甚至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严重影响战备状态。
三是机载电子设备故障频发。P-1反潜巡逻机的情报搜集设备因机体振动导致功能异常,部分关键设备因腐蚀问题无法正常运作,相关维修费用已超过11亿日元。此外,其武器系统因研发测试不充分,服役后陆续暴露信号传输异常、接口尺寸不匹配等问题,直接影响作战效能。
作为日本海上自卫队主力侦察平台,P-1反潜巡逻机此前多次发生事故。2013年,一架P-1反潜巡逻机执行任务时4台发动机同时空中停车;2021年9月,另一架P-1反潜巡逻机降落时冲出跑道,滑行至草地才停下。日本会计检查院在报告中强调:“必须确保P-1反潜巡逻机维持良好运转状态。”
针对调查结果,日本防卫省表示将采取加强零部件采购、完善跨部门协作等整改措施,但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分析人士指出,P-1反潜巡逻机的可靠性问题不仅影响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能力,还可能对日本国产装备的国际信誉造成冲击。
日本军国主义曾给中国和亚洲邻国带来深重灾难,如今其非但不认真反省,反而再次表现出扩张军备的危险态势,严重违背日本“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原则,严重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给亚太地区和平安宁带来重大挑战。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综合